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过氧化值属于食物卫生指标的组成部分,能准确反映出油脂酸败程度,因此,检测人员对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以及安全性进行检测时,经常使用过氧化值快速检测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种检测方法需要的材料、试剂,分析了具体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旨在为食用植物油的快速检测提供依据。食用植物油是人类膳食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植物油长期存放后容易发生变质,主要是因为其发生了氧化反应,油中的  相似文献   

2.
正食品植物油作为食品业、烹饪业等对人们生存和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基础行业中的重要原料,对保持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相关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是无法取代的。目前,我国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有5千多家,油料总加工能力约为7千多万吨,在这些企业里设施的装备水平差别很大,其中有200多家生产规模较大,国内的加工能力已显过剩。本文着重对食用植物油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植物油的检测精确度,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国标法进行食用植物油检测的对照研究。结果:快速检测法对食用植物油的检测合格率为97.9%,与国标组无统计学差异,并且快速检测法与国标组符合率为97.9%,灵敏度为97.9%。结论:快速检测法与国标组的符合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灵敏度较高,能够满足现场监督检测的需要,具有在现场监督和重大活动保障中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食用植物油作为人类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以及其他营养物质.食用植物油中的水分往往含量较低,但会造成食用植物油的加速酸败和微生物滋生,严重影响食用植物油的营养品质和经济价值.因此水分检测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控制和质量保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在介绍经典的卡尔费休法、电化学以及色谱法等食用植物油水分...  相似文献   

5.
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食用植物油的掺伪现状.介绍了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6.
当前食用植物油掺伪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理化特性与感官特性等检测手段很难达到现在要求。受检测时间长、检测成本高等影响,且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析步骤过于复杂,检测面临很多限制。现在可以采用电子舌对食用植物油掺伪进行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得出结果,也为植物油品质鉴别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本文以电子舌检测技术为例,分析了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食用油脂是人类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它除了供应热能及必需脂肪酸,促进机体吸收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外,还能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增进食欲,但饱腹作用较强。目  相似文献   

8.
酸值是衡量食用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含量的指标,也是其重要的氧化和质量指标。目前食用油酸值测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滴定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对多数油脂的检测是有效的,但对酸值较低、颜色较深或存在除FFA外干扰成分的油脂检测误差较大,光谱法、电化学法、比色法、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其替代方法,且仪器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食用植物油酸值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各种植物油酸值的快速准确检测,分析比较了食用植物油FFA的产生途径、酸值检测方法的特点、现状,以期为酸值检测方法的改进及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中掺伪情况,并综述了其相关检测技术,为食用植物油中掺伪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对掺伪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李喜田 《中国油脂》2020,45(7):110-113
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油脂的质量,如:原料,采购中质量验证不到位,原料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质量检验措施不足;生产加工环节,油料的清理程度不够,油脂的精炼方案不够完善以及相关参数缺乏准确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不准确或不够,生产作业指导书的制定缺乏完整性;车间布局和设施,车间布局欠合理,没有按要求对灌装区域和其他作业区分隔,工作人员净化方面不足;企业管理方面,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措施等。针对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保证食用植物油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酸氯丙醇酯是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污染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在脂酶作用下可水解释放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氯丙醇类物质,食用油中氯丙醇酯污染已成为新出现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建立准确、可靠、高灵敏的检测食用油中氯丙醇酯含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不破坏氯丙醇酯结构直接检测,间接法将氯丙醇酯转化为游离氯丙醇,以测得的氯丙醇含量反推计算出样品中氯丙醇酯的含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氯丙醇酯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对各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仪器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展望了氯丙醇酯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和检测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食用植物油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 其安全性是消费者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 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就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进行分析, 对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归纳总结, 从规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角度, 分析了抽样工作、检验工作、报告审核3个方面质量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并运用部分实例, 重点阐述了在食用植物油抽检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质量控制措施, 拟为规范抽检流程、防控风险、保障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受自治区工商局委托,对新疆七地州市流通领域内的食用植物油进行检验,按委托方要求共检验54份样品的5项参数,检验结果8份样品不合格,占14.8%.2010年7-8月受自治区粮食局委托对自治区临时储备油进行安全储存检查,按委托方要求对全部196份样品的4项参数进行检测,196份样品中不合格72份,占36.7%;溶剂残留量不合格7份,占3.6%;油脂定性试验中有3份样品检出棉籽油,占1.5%;66份过氧化值不合格.以两次检测任务的检验结果为依据,对新疆植物油质量品质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对食用植物油组分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模拟感官分析、光谱分析、电磁波谱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从分析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组分掺混鉴别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多通道、多参数、多容量的一体化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食用植物油组分分析发展方向,将为进一步提升食用植物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我国消费者利益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开展风险调查,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质量安全风险包括生产原料重金属污染风险、食用油现制现售经营者产品掺假和以次充好风险、"地沟油"风险、消费不当导致的品质指标不达标风险、真菌毒素污染风险、苯并[a]芘和溶剂残留风险、增塑剂污染风险、超限量使用抗氧化剂的风险。针对以上风险,本文提出了适应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的监管建议,对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完善食用植物油监管制度体系,保障植物油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为人体提供每日必需的能量,还提供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其品质与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然而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食用植物油的掺伪。从食用植物油中的成分出发,重点分析了其中的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物质等成分在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食用植物油的掺伪检测提供一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DNA的食用油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掺假检测、转基因检测、品种溯源鉴定等领域,但食用植物油的DNA提取技术一直是其应用和发展的瓶颈。该文对常用食用植物油的DNA提取方法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各技术的优势和缺陷以及食用植物油DNA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食用植物油中乙基麦芽酚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食用植物油样品与二氯甲烷混合后,以1.5%NaOH水溶液做为提取溶剂,涡旋、离心后,用磷酸将上层提取液调至4~7,调节pH后的上清液用PLS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除杂。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采用溶剂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6.25~1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方法定量限为25.0μg/kg,在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2.9%~105.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重复性好。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能有效减少芝麻油的基质效应,适用于多种食用植物油中乙基麦芽酚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一种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方法发生的变更,以及实验室的仪器运用情况,本试验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10.0~200.0m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7,在3个加标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97.3%~99.4%,RSD为1.24%~1.97%,检出限为1.0mg/kg,满足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0.
乙基麦芽酚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增香作用,在肉制品、饼干、饮料中应用广泛,但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在食用油中加入乙基麦芽酚这种香料。结合河南省食用油不合格的通报数据及日常监测数据来看,食用植物油中乙基麦芽酚的违法添加问题较严重,尤其是芝麻油,严重误导消费者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给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造成恶劣影响。而现有的食用植物油中乙基麦芽酚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检测方法单一、对仪器要求高、对干扰物质难以排除。本文就食用植物油中乙基麦芽酚的违法添加问题及检测方法进行探讨,并对相关问题提出意见,以期为食用植物油的监管提供参考,改善食用植物油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