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优化了一种制备玉米淀粉复合物的工艺,并对其糊化性质进行研究。实验以玉米淀粉和脂肪酸为原料,对工艺中脂肪酸种类及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脂肪酸种类为棕榈酸,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脂肪酸添加量为0.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5min,玉米淀粉复合物的复合指数达到71%。  相似文献   

2.
曹世阳  李宏升 《中国油脂》2018,43(1):116-120
以大米淀粉和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为原料,通过红外光谱及分光光度分析技术探究大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生成,以及大米原料、脂肪酸不饱和度及复合物制备工艺对复合指数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复合方案。结果表明:试验所制备的大米淀粉-脂肪酸是复合物而非混合物;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升高、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减少,复合指数呈增大趋势;随着硬脂酸添加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复合指数总体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趋势;在硬脂酸添加量4%、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0 min条件下,大米淀粉-硬脂酸复合物的复合指数最高,为21.06%。  相似文献   

3.
选取高直链玉米淀粉,采用HCl/KOH沉淀法制备直链淀粉-硬脂酸复合物,并实验探讨了在不同酸度、结晶温度、保温时间和直链淀粉与脂质的比例下复合物的包埋效果。通过酸水解法测定复合物中的脂肪含量、脂质利用率,并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复合物的含水量,从而得出复合物的干基产率,分析确定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0.1mol/LHCl的添加量为12mL,结晶温度为60℃,保温时间为0.5h,直链淀粉与脂质比例为10: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脂肪酸加入大米淀粉后对淀粉的热特性及质构品质的影响,以桂朝大米为原料,用加热糊化的办法将硬脂酸和油酸两种脂肪酸与其复合,制成大米淀粉——脂质复合物,研究不同脂肪酸添加量对大米淀粉的热性质和质构品质的影响。通过DSC和质构仪发现:脂肪酸的添加使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弹性和咀嚼度值变大,硬度和黏附性值减小,改善了大米淀粉的热性质和质构品质;且当添加量为4%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加热搅拌法制备大米淀粉-脂质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不同种大米为原料,以复合指数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大米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制备工艺中不同大米原料、脂肪酸用量、反应温度、搅拌时间对复合物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原料使用桂朝大米、脂肪酸用量4%、反应温度90℃、搅拌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单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糊化,采用响应面优化玉米淀粉挤出法糊化工艺,对影响玉米淀粉糊化工艺的主要因素:挤出温度、水分添加量、挤出孔直径做出研究。结果表明:当挤出温度为114℃、水分添加量23%、挤出孔直径4 mm时,玉米淀粉糊化度为97.7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淀粉挤出法糊化工艺的因素由强到弱为挤出温度挤出孔直径水分添加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淀粉分别与油酸、亚油酸的复合工艺,提高淀粉与脂质的复合指数,试验采用淀粉酶对淀粉进行水解处理,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脂质的添加量、搅拌时间和水浴温度为试验因素,以复合指数为试验指标,对复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物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油酸添加量3%,搅拌时间45 min,水浴温度90℃,在此条件下,复合物的复合指数为51.45%;亚油酸添加量3%,搅拌时间30 min,水浴温度90℃,在此条件下,复合指数为48.33%。结果验证了不饱和程度高的脂质复合指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将红豆淀粉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 种脂肪酸复合,采用微波处理淀粉后,使用水浴加热方法制备红豆淀粉-脂质复合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探讨复合物的结构变化,并测定复合物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红豆淀粉相比,红豆淀粉-脂质复合物的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红豆淀粉只有单一峰,而复合物有3 个峰,证明复合物是由I型和II型复合物共同构成;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结束温度均升高,说明加入脂肪酸抑制了淀粉的糊化;热焓随着脂肪酸碳链长度及不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热焓的增加可能与抗性淀粉的形成有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物形成,氢键的增加可能使抗性淀粉含量增多。复合物产生了V型结晶结构的衍射角,晶体特性发生改变,证明了复合物的存在,添加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形成复合物的特征峰强度明显高于添加亚油酸形成复合物的特征峰强度,随着V型特征峰强度的增加,抗性淀粉含量增多。复合物的快速消化淀粉质量分数降低、缓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质量分数升高,抗消化性随着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增加及不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4 种脂肪酸对红豆淀粉结构及体外消化影响不同,其中,以棕榈酸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本实验可为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在抗性淀粉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减缓大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的老化,延长大米淀粉制品的货架期,制备具有抗老化效果的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方法 以复合指数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复合物制备工艺中甘油单棕榈酸酯添加量、复合温度和复合时间进行优化,对大米淀粉及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的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糊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试验得到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甘油单棕榈酸酯添加量5%、复合温度80 ℃、复合时间30 min。同时与大米淀粉相比,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的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征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冻融后复合物的析水率下降了35.62%。 X衍射结果表明,复合物的晶型由A型向V型转变。结论 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淀粉老化。  相似文献   

10.
以苦荞淀粉为原料,对槲皮素-苦荞淀粉复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冻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槲皮素-苦荞淀粉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糊化温度70 ℃,料液比1:10 g/mL,槲皮素添加量10.0%,共糊化时间1 h,预糊化时间10 min。在最佳条件下复合率为38.72%±0.9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槲皮素添加量的增多,复合率逐渐提高,复合物的冻融稳定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脂肪酸对玉米淀粉性质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动态流变仪研究了6种不同链长和不饱和程度的脂肪酸对普通玉米淀粉糊化性质、热学性质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6种脂肪酸对普通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无明显影响,可使普通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约下降8.22%~14.71%。除棕榈酸外,其余脂肪酸均能使普通玉米淀粉的糊化焓值降低,脂肪酸碳链越短,不饱和度越低,普通玉米淀粉的糊化焓值越低。共轭亚油酸-普通玉米淀粉复合物的抗老化效果最好,添加共轭亚油酸使原淀粉长期老化率约下降28.36%。随着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普通玉米淀粉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加。添加6种脂肪酸使普通玉米淀粉的tanδ降低,有利于其弹性凝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压糊化-普鲁兰酶工艺制备黑苦荞抗性淀粉,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黑苦荞抗性淀粉制备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因素和水平,以高压糊化时间、酶解时间和酶添加量为影响因子,采用中心组合法进行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建立了制备工艺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高压糊化时间23 min、酶解时间4.43 h、酶添加量14 ASPU/g,得到黑苦荞抗性淀粉得率为32.36±0.24%,基本符合理论预测值(32.35%)。  相似文献   

13.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乳化剂,白藜芦醇为药物模板,利用剪切乳化结合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白黎芦醇乳液,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剪切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温度和白藜芦醇加入量对初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获得制备白藜芦醇初乳液的优化工艺为SSAS加入量4%,白藜芦醇加入量0.2%,乳化温度50℃、乳化时间20 min,此条件下SSAS制备的白藜芦醇初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在剪切乳化优化工艺条件下考察了高压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对白藜芦醇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均质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白藜芦醇乳液的粒径分布有显著影响,均质压力在40~100 MPa、均质2次的条件下,乳液的粒径分布较好。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了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复合机理、制备方法及条件,重点讨论了影响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形成的因素,发现淀粉结构、脂质结构、脂质浓度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影响很大,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复合物对淀粉性质的影响,综述了淀粉-脂质复合物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淀粉-脂质复合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自制锥栗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DMSO水溶法分别在60℃和90℃的结晶温度下制备己酸、葵酸、硬脂酸的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并对其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锥栗直链淀粉相比,各种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糊化温度与糊化焓、热裂解温度与裂解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其回生焓与回生度、凝固点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却变低,且前者随其复合率的增大而增高,而后者随其复合率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链长脂肪酸单甘酯添加量变化时,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和糊化性质双变量相关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研究单甘酯链长、添加量及温度对籼米淀粉-单甘酯复合物结构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甘酯碳链越长,与籼米淀粉的复合程度越高,且越易在冷却过程中形成黏度峰。相比于月桂酸单甘酯和硬脂酸单甘酯,棕榈酸单甘酯与籼米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更高的焓变值、结晶度。硬脂酸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和糊化特性显著相关(除最低黏度值外);不同链长脂肪酸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与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玉米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和消化特性以及对曲奇饼干的体外消化特性与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方法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制备不同脂质(包括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与玉米直链淀粉的复合物, 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与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ometer, XRD)探究了淀粉分子短程和长程有序性。结果 研究表明,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使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 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水热法制备中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得到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利用氢键链接使其结构更加稳定, 体外消化速率呈降低趋势。其中玉米淀粉-卵磷脂复合物、玉米淀粉-硬脂酸复合物与玉米淀粉-肉豆蔻酸复合物为 V+B 型晶体结构, 玉米淀粉-大豆油复合物与玉米淀粉-玉米油复合物的晶型结构未发生改变。在五种淀粉-脂质复合物中, 玉米淀粉-卵磷脂复合物的水解率最低, 水解指数预估血糖指数分别为44.65%、64.22%, 所对应的曲奇饼干的水解指数与预估血糖指数也最低, 分别为51.68%、68.08%。结论 表明玉米淀粉-卵磷脂复合物适合作为新型淀粉-脂质复合物用于开发具有低血糖指数的饼干食品。  相似文献   

18.
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自制锥栗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DMSO水溶法在3种不同结晶温度下(30、60、90℃)制备己酸、葵酸、硬脂酸的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并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锥栗直链淀粉比较,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吸水率、碘亲合力、蓝值、微晶比例与结晶度都下降;就己酸、葵酸、硬脂酸而言,较长的链长或较高的温度均有利于复合物的形成与稳定;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属于典型的V型晶体,且它们的微晶比例、结晶度与脂肪酸性质有关,同一温度下制备的不同脂肪酸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均随脂肪酸碳链增长而降低;同种脂肪酸与锥栗直链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则随复合物形成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半干法制备硬脂酸蜡质玉米淀粉酯工艺及其乳化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硬脂酸蜡质玉米淀粉酯的半干法制备工艺及其乳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蜡质玉米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硬脂酸添加量为4%(干淀粉),反应温度为145℃,反应时间为4h,制得的淀粉酯取代度为0.0055,具有很好的乳化性能,其取代度和粘度对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在亚糊化温度下胡椒碱负载于玉米淀粉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玉米淀粉在60℃下制备亚糊化玉米淀粉-胡椒碱复合物,并通过扫描电镜、快速糊化粘度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胡椒碱成功负载到亚糊化玉米淀粉上,负载率为39.4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淀粉颗粒膨胀的裂隙内部成功负载胡椒碱,粒径从天然玉米淀粉的15.20μm增大到亚糊化玉米淀粉的25.80μm,再到亚糊化玉米淀粉-胡椒碱复合物的81.90μm;胡椒碱的加入降低了亚糊化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复合物红外光谱未产生新的基团或化学键,但胡椒碱的加入增强了玉米淀粉与胡椒碱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X-射线衍射表明相对结晶度从天然玉米淀粉的23.52%升高到亚糊化玉米淀粉-胡椒碱复合物的28.15%,但是亚糊化处理未改变玉米淀粉的晶型结构;与天然玉米淀粉相比,亚糊化玉米淀粉和亚糊化玉米淀粉-胡椒碱复合物的凝胶焓值显著(P<0.05)降低。亚糊化玉米淀粉负载胡椒碱,胡椒碱的加入对亚糊化玉米淀粉的结构影响较小,但对其理化性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为淀粉与胡椒碱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