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范玲  马森  朱晓路  靳艳军 《粮食与油脂》2022,35(2):153-156,162
以花生为原料,研究加热处理(水煮、蒸煮、油炸)对花生中维生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以湿基计,油炸处理后维生素E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他处理均使维生素E含量下降,花生中的烟酸在水煮处理之后保留率最低;以干基计,加热处理前后维生素E含量无显著变化,花生中的维生素B1在油炸处理之后保留率最低.不同加热处理后花生中烟酸、维生素B...  相似文献   

2.
水煮处理后的牛肉条4 ℃冷藏0~5 d,探讨冷藏期间牛肉中血红素铁含量与脂质和蛋白质氧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氧化对肉品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煮牛肉冷藏时间的延长,与0 d血红素铁含量相比,5 d时血红素铁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5 d时非血红素铁含量相比0 d时显著升高(p<0.05);5 d时水煮牛肉的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和蛋白羰基值是0 d含量的19倍和2.67倍;游离巯基含量随着冷藏天数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剪切力、硬度、胶粘性、咀嚼性等数值在冷藏期间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经过水浴加热的牛肉冷藏初期血红素铁含量较高,促进TBARS值在0~1 d阶段迅速上升,冷藏后期非血红素铁含量和TBARS值升高,其促进蛋白氧化进程,水煮牛肉剪切力和硬度等数值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慈姑加工制品的营养价值,旨在指导人们合理膳食与开发利用资源。方法:将慈姑进行汽蒸、水煮、油炒、烤制加热处理,测定其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C、多糖等营养素含量的变化,统计保留率。结果:建立了慈姑及其制品营养素含量的基础数据,揭示出针对各类营养组分特点的适用加工法,以及各类加工对具体营养组分的保留率。结论:蒸煮烹饪适宜保留慈姑中的蛋白质、慈姑多糖、维生素C,油炒、烤制适宜保留磷、钾类矿物质,蒸煮与烤制适宜用于降低脂肪含量,这是慈姑优先选择加工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原料,通过SDS-PAGE分析、加热损失率测定、质构分析及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100%、80%及60%功率微波热处理对牦牛肉蛋白质完全变性加热终点的热损失、嫩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微波功率,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牦牛肉的加热损失率和剪切力均增大(p<0.05);牦牛肉肌纤维出现了更大程度的间隙和断裂,肌束变得更加混乱。80%功率处理组加热损失率高于60%和100%功率处理组(p<0.05),60%功率处理组剪切力高于80%和100%功率处理组(p<0.05)。研究结果认为,对于相同的加热时间,低功率微波处理牦牛肉的得率、嫩度及显微结构较好;而使用中高功率加热时,尽可能选择短的加热时间,获得的牦牛肉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2014年~2015年收集呼和浩特市产后6个月内产妇的母乳样品共113份,测定钙、镁、钾、钠、铁、锌和硒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泌乳期内,母乳中的钙、钾、铁、锌和硒元素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镁元素随着泌乳期的延长而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钠元素随泌乳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呼和浩特市婴儿的钙、镁、钾、钠、铁、锌和硒元素摄入量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适宜摄入量。泌乳期与镁元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钠元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产妇学历与母乳中的铁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矿物质元素均无相关性(P0.05);顺产产妇母乳中的钙、镁、铁和锌元素含量都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P0.05);产妇年龄与母乳中的矿物质元素均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综合评价肃南牦牛不同部位肉品质,为合理开发利用肃南牦牛肉及其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建立牦牛分割肉等级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试验选择3岁龄雄性肃南牦牛米龙、外脊、上脑、牛腩四个部位肉样,通过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钙、铁等7种矿物质元素以及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综合评价牦牛肉的品质特性。结果 从营养价值的角度上,不同部位牦牛肉中蛋白质含量无差异(P>0.05);米龙部位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三个部位(P<0.05);牦牛肉富含矿物质元素,米龙部位Fe、Zn、K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部位,上脑部位Na、Ca、Mg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部位(P<0.05)。四个部位牦牛肉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分别为40.50%、40.40%、40.03%和40.70%,均在40%以上,属于优质蛋白质。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判别分析,很好的实现了四个不同部位肉品质的区分。结论 肃南牦牛肉品质较优,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且蛋白质品质较好。综合评价来讲,米龙部位的肉品质及风味较其他部位好。  相似文献   

7.
当雄牦牛肉的营养和风味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售西门塔尔牛肉(下文简称“市售牛肉”)作为对照组,研究当雄牦牛肉的营养和风味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凯氏定氮等方法分别分析当雄牦牛肉和市售牛肉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差异。结果表明:当雄牦牛肉中蛋白质含量(22.89 g/100 g)显著高于市售牛肉(P<0.05),剪切力及蒸煮损失率显著低于市售牛肉(P<0.05);当雄牦牛肉中VB1、VE含量显著高于市售牛肉(P<0.05),2 种牛肉中的VB2、VA含量无显著差异;当雄牦牛肉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市售牛肉(P<0.05);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发现,当雄牦牛肉中锰、硒、镁、铁、钙元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市售牛肉(P<0.05);当雄牦牛肉及市售牛肉中分别检测出58、43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牦牛肉中醇类和酯类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市售牛肉,而市售牛肉中酚类、醛类、酮类及含氮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因此,当雄牦牛肉具有较好的食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估红烧肉成品菜肴的营养价值并研究烹饪对其营养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生原料和成品中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等26种营养素的含量并加以分析。结果:烹饪后的成品相较于生原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灰分、磷、铁、镁、硒含量显著上升,能量、脂肪、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 0.05);在含量占比方面,苯丙氨酸、丝氨酸、呈味氨基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亮氨酸、精氨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 0.05);此外,水溶性维生素B_1和维生素B_(12)烹饪后可保留74.51%和41.70%,第一限制氨基酸在烹饪前后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保持不变。结论:红烧肉烹调后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增加,维生素B_1保留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余健  郇延军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7):197-201,236
在不影响干腌咸肉风味的前提下,为了降低钠含量,研究KCl (0~40%)、乳酸钾(0~25%)部分替代NaCl后对其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模糊数学评价法)的影响;以KCl替代量、乳酸钾替代量和腌制时间进行L9(33)正交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KCl部分替代NaCl各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钾部分替代后,产品硬度显著下降(p<0.05),其他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正交优化实验得最优腌制条件为:NaCl 55%、KCl 30%、乳酸钾15%、腌制时间为72 h。本研究说明KCl与乳酸钾复合盐部分替代NaCl工艺可行,与传统工艺相比,低钠复合腌制剂中钠添加量降低了45%,硬度显著下降(p<0.05),质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比较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金川牦牛与麦洼牦牛肉品质的差异。选取年龄体重相近的金川牦牛与麦洼牦牛各24头,饲养100 d后各选取8头牦牛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分别进行TA-XT Plus质构仪在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模式下质构特性测定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金川牦牛肌肉滴水损失比麦洼牦牛低37%(p<0.05),生肉的剪切力比麦洼牦牛低49%(p<0.05)、弹性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5),煮熟金川牦牛肌肉的弹性显著低于麦洼牦牛(p<0.05),其他质构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金川牦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5),但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麦洼牦牛背最长肌中缬氨酸、组氨酸以及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金川牦牛(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麦洼牦牛相比,金川牦牛肌肉的滴水损失、剪切力更低,而肌内脂肪含量更高,具有更好的肉制品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加工方法(水煮、蒸煮处理)对方格星虫肉营养组分及特征风味的影响,实验采用国标中的营养成分检测方法和电子鼻技术,分别对加工前后方格星虫肉营养成分(水分、灰分、总糖、蛋白质、脂肪与氨基酸)的含量、特征风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煮或蒸煮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新鲜方格星虫肉水分、灰分、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p<0.05),对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降低氨基酸含量,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却显著升高(p<0.05),增强了方格星虫的鲜味。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加工前后方格星虫肉的特征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各个样品间差异明显,负荷加载分析显示S2、S7、S9传感器对第1、第2主成分贡献率均较大;水煮或蒸煮处理使方格星虫肉中氨氧化物、甲烷、硫化氢、芳香烷烃类特征风味含量增加,其中氨氧化物与硫化氢类物质含量增加尤其明显。因此,两种加工方式均能引起方格星虫营养成分损失及特征风味变化,为方格星虫食用加工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牦牛肉背最长肌为原料,采用Sous Vide加工方法,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和肉块厚度对牦牛肉感官品质、蒸煮损失率、质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Sous Vide加工牦牛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ous Vide加工方法对牦牛肉感官品质、剪切力、蒸煮损失率影响较大,通过正交试验得到Sous Vide加工牦牛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热处理温度70 ℃、热处理时间135 min、肉块厚度3.0 cm;经Sous Vide处理的牦牛肉肌纤维束结构变得松散,肌纤维密度降低,肌束膜部分结构被破坏,牦牛肉嫩度和感官品质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微波加热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新型技术,为探讨微波加热对牦肉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微波加热的时间、功率以及NaCl添加量对牦牛肉糜凝胶质构特性和保水率的影响。以水浴为对照组,利用质构仪测定牦牛肉糜凝胶硬度、咀嚼性、弹性和回复性。结果表明:随着对牦牛肉糜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其凝胶硬度、咀嚼性、弹性逐渐下降(P<0.05),回复性逐渐增加(P<0.05),保水率显著下降(P<0.05);而随着微波功率增大,牦牛肉糜凝胶的硬度、咀嚼性降低(P<0.05),弹性变化不大(P>0.05),蒸煮损失率明显增加(P<0.05);同时,随着NaCl添加量增加,牦牛肉糜凝胶保水率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为微波技术在肉制品加工中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测定西伯利亚鲟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以及矿物元素含量,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鱼背部肌肉蛋白含量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脂肪、灰分含量则显著低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p<0.05);氨基酸总量(16.1 g/100 g)及必需氨基酸含量(6.85 g/100 g)均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各部位鲜味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比值略高于背部肌肉和尾部肌肉。西伯利亚鲟鱼尾部肌肉和背部肌肉各脂肪酸组成含量均高于腹部肌肉,但差异不显著(p>0.05)。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背部肌肉较高(2.67 mg/g),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尾部肌肉较高(4.89 mg/g),但不同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部位肌肉的矿物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尾部肌肉中Na、Fe元素含量最高(p<0.05),K元素在背部、尾部的含量均高于腹部(p<0.05),而Ca、Mg、Zn元素在不同部位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看,西伯利亚鲟背部肌肉营养价值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尾部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和Fe含量较背部和腹部高,更易发生脂质氧化而产生腥味。  相似文献   

15.
四川牦牛、黄牛主要品种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牦牛、黄牛主要品种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相关国标法测定3~4 岁的宣汉黄牛、平武黄牛、川南黄牛、峨边黄牛、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粗蛋白、粗脂肪、矿物质及氨基酸等肉质成分,应用SPSS 对数据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和LSD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牦牛、黄牛的肉营养成分(铜、组氨酸除外)存在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差异,且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和宣汉黄牛均具有多方面优良的肉质特性。结论:麦洼牦牛肉粗蛋白,钙、磷、铁、锰和锌元素,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4 种必需氨基酸和半胱氨酸等较高;九龙牦牛肉锰、锌元素以及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3 种非必需氨基酸和苏氨酸、精氨酸等含量较高;宣汉黄牛肉粗脂肪、磷和锌元素以及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6 种非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3 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including blanching, boiling, microwaving and steaming on the content of vitamins in vegetables. True reten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yield expressed as a ratio of the weight of the cooked sample to the weight of the raw sample. The retention of vitamin C ranged from 0.0 to 91.1% for all cooked samples. Generally, higher retention of vitamin C was observed after microwaving with the lowest retention recorded after boiling. Cooked vegetables were occasionally higher contents of fat-soluble vitamins, including α-tocopherol and β-carotene, than that of their fresh counterparts, but it depends on the type of vegetables. Microwave cooking caused the greatest loss of vitamin K in crown daisy and mallow; in contrast, it caused the least loss of vitamin K in spinach and chard. Cooking may cause changes to the contents of vitamins, but it depends on vegetables and cook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共设置了25、30、35和40 ℃四个恒温发酵温度梯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牦牛肉灌肠发酵前后的pH、Aw、TBARs含量、亚硝酸盐变化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色泽和剪切力理化特性的变化,研究恒温发酵温度对发酵牦牛肉灌肠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发酵温度对牦牛肉灌肠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温度越高,发酵完成后Aw和亮度值L*越低,而TBARs含量、红度值a*以及剪切力越大。发酵温度为35 ℃时,发酵后pH最低,亚硝酸盐变化量最大。在30 ℃和35 ℃温度下发酵,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综合各项理化性质在发酵前后的变化考虑,35 ℃可能为发酵牦牛肉灌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最适恒温发酵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