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海绵城市的持续关注,城市滨水空间步行系统连续性的研究和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重庆滨江路滨水节点是典型的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滨江快速路以及轻轨二号线的建设,使得滨江路滨水节点步行系统连续性不足的问题突出。文章对重庆滨江路滨水节点步行系统连续性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人们对于步行系统的需求和滨水步行系统的行为心理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弹子石广场滨水界面剖面关系的探讨,探索实现滨水空间步行系统连续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性维度的步行者行为心理特征,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市滨水空间步行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慢行交通发展理念、滨水空间景观视廊、步行环境及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设计建议,以期为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睿 《南方建筑》2006,7(8):129-131
城市天际轮廓线是城市生活事实的物质反映,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天际轮廓线,它反映了城市的独特性格.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半岛轮廓线的分析,阐释山地滨水城市轮廓线景观的特征,把握山地滨水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在山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创造宜人的山地城市空间环境,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山地滨水城市轮廓线的控制和塑造.1.重庆城市轮廓线分析;2.塑造山地滨水城市轮廓线的原则;3.山地滨水城市轮廓线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高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论文从滨水型、商业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等不同视角对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特色加以总结,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引言 随着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日益关注,对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的渴望,城市滨水地区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休闲游憩中心。由于规划设计方法和组织管理手段不科学,很多城市滨水地区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城市空间被水系分割,河流的两岸城市功能缺乏有效联系,滨水地区交通组织混乱,难以与景观形成协调互动的关系,滨水空间活力不足等。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亲水元素、文化底蕴要素、开放与统一的滨水空间要素这三大部分;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应当坚持系统与区域相统筹原则、自然生态环保原则、交通通达便利原则、多功能与多目标相统筹原则等;应当从城市滨水景观区域的功能规划、自然与人文环境因素作用分、空间设计等角度来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北京市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案。从区位和自然及社会禀赋,明确了其作为中央游憩商业区的定位。围绕此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与人文城市理念为核心,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体现在:充分利用场地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通过营造内湖,抬高水面和水城相穿插,创造滨水游憩空间,构建滨水城市阳台和空中画廊;通过将核心区的街道下沉,形成城市绿谷,营造冬暖夏凉的微气候,并通过立体交通处理,与滨水带连为一体,形成步行友好的休闲商业环境;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合院方式,营造宜人的空间和良好的微气候;方案打破常规的建筑退红线做法,通过建立穿越地块的步行绿道,形成城市步行绿道网络,与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绿色交通网络。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了与洪水为友建立"城—水"关系、"反滨江路"、景观都市主义、低碳城市及矫正建筑退红线的控制法则等一系列城市设计观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推进,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结合福州市城市水网密布的特征及其水文化特质,以滨水步行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州老城区的滨水步行系统存在断裂现状的调查,根据人的心理对步行道的需求,提出通过修建绿道、架设天桥、设置亲水平台、开放滨水空间等方法,实现福州老城区滨水空间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结合福州大桥头片区城市设计,从城市滨水活力区的含义、主要规划思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了城市滨水活力区与城市的关系及城市设计方法,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交通条件、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自然山水资源是构成滨水活力区的基本要素;功能混合、可达性、文脉传承、连续性、生态性是塑造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活力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