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有机组成,西方国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经历了向心集中、离心扩散和有机集中三个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可概括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发展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各异,而居住郊区化和居住分化是当代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马航 《南方建筑》2013,(2):67-71
深圳30年的快速发展至今,面临着城市转型的严峻挑战,其中居民住房和城中村问题是城市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因此通过对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这个特殊的视角来研究深圳城中村居住形态特征和演化机制,认识深圳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形态和住房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而作为深圳城市转型、制定方针战略的重要参考。本文首先从深圳的历史发展来划分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在发展中的几个阶段;对非正规住房市场下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研究非正规住房市场下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为深圳以及我国其他城市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按照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封建社会、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以后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城市居住形态的历史演变。通过对城市的功能组织、人口和用地规模、居住结构,住宅建筑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描绘了纵向时间轴上西方城市居住形态演变的总体图景。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生产模式及布局形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生产--形态演进"的研究方法,把转型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的生产分成为四种生产模式类型.论文总结了转型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总体布局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和六大特征,归纳了4种不同居住空间生产模式对其演进和特征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空间生产模式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设的现状,本文尝试以需求理论的相关知识来认识城市的居住区规划的演变,从个人、社会、生态三个层次的多元需求来分析,提出只有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居住需求,才能促进人类居住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厦门市自古至今居住区演变的实际,探讨并归纳多元需求发展趋势之下厦门市居住区规划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演变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加深对其演变特征的认识已然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传统形态演变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局地气候分区分类框架,采用类型化的方式对建成区内部降尺度形态特征进行了精细化刻画,并将其作为基本单元纳入至城市尺度整体形态演变的分析中。以南京市为案例,从数量变化、类型转换和空间格局演变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其2005~2020年间的形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其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环境向中低层形态为主体的建成环境类型发生转变,但在空间格局上仍基本维持了原有的类型布局模式;而第二阶段则表现为存量更新和增量扩张等两种演变路径并存,空间格局也更为丰富而混合,且其演变目标均转向了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高层形态类型,集聚程度和斑块范围均显著扩大。为理解城市尺度下的形态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用视角,也可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海婴  黎志涛 《规划师》2007,23(11):81-84
近二十年来,随着集合住宅由政府控制的配给品向通过市场分配的商品转变,集合住宅形态在规划结构、居住公共空间、住宅套型设计、住宅风格样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是城市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也对城市形态结构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避免住宅的过度商品化和符号化导致社区生活的丧失和对居住本质的忽视,在规划设计中应减少空间隔离措施,提倡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居民混合居住,增强居民的社区感.  相似文献   

9.
城市发展伴随中心的形成与变化,商业中心演变轨迹是城市发展的见证,研究商业中心空间活力的时空分布对城市现代化更新与发展十分关键。本研究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借助Arc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解析武汉市16个典型商业中心活力时空分布特征,量化排序武汉商业中心活力等级,将武汉商业中心形态格局划分为多中心集聚、线状集聚、点状集聚三种类型,通过形态要素分析,探究有利于商业中心发展的形态类型特征,针对武汉商业中心形态活力特征提出三种协同效应,扩展城市活力形态研究框架,以期为商业中心活力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垣 《华中建筑》2023,(1):74-78
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其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空间发展模式与西方的城市管理主义理论(Urban Managerialism)有契合之处。既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研究在多尺度的探讨上不够充分。从城市管理主义视角引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房屋中介网站与书籍资料的信息,通过核密度分析、数量分析与图形分析,描述不同时期城市与街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解释“城市经理人”(Urban Managers)在演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中国城市中,城市经理人的角色由中央与地方政府承担,地产商、金融机构、规划师与建筑师等机构与群体对城市管理的过程起协同作用。城市管理作用于居住空间的形态演变过程中,加强政府管控可以有效促进居住空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设计市场开放进程中规划行政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 《城市规划》2002,26(3):18-23
城市规划的设计服务作为一种非政府提供的竞争性服务内容已经被接受 ,结合城市规划行政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变与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市场现状的认识 ,探讨规划行政职能在设计市场由封闭向开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P~H值是低碱度水泥的一项主要性能,目前对水泥浆液P~H值的测定没有统一的方法。本文以电位法、中和法和传统的P~H试纸法对普硅水泥、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和明矾石低碱度水泥浆液的P~H值进行测定和探讨,认为水泥浆液的P~H值是水泥品种及水化程度的函数,即水化龄期、水化温度、水灰比、搅拌方式等影响水化的因素都直接影响P~H值的测定结果。对水化时不产生Al(OH)_3胶体的普硅水泥,三种P~H值测定方法均可选用,而对水化时产生Al(OH)_3胶体的高铝水泥、明矾石低碱度水泥则不宜采用中和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房地产开发商楼盘销售过程中,住宅样板间是“打头阵”的第一张名片,既是引导购房者决策的一种营销方式,也是人们领略未来居住环境特征的主要途径。而在住宅样板间中的陈设设计对住宅样板间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城市定位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张复明 《城市规划》2000,24(3):54-57
首先讨论了城市定位的特征、原则和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城市定位的主导因素和基本要求 ,提出了城市定位的综合集成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夏华宗  刘昕光 《工业建筑》2014,(Z1):682-684
对土钉进行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土钉受力逐渐在某个位置形成最大值,并向两侧逐渐减小,而且最大值位置不断向远离面层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7.
合乎公众利益?——行政主导下专业规划师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德  伍美琴 《城市规划》2002,26(8):38-45,73
尝试剖析政府的专业规划师如何理解“公众利益”和如何以公众利益之名行事 ,从而探讨在重建市区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 ,香港整体社会可能面对的挑战和问题。笔者首先剖析香港的规划环境 ,然后讨论笔者对政府规划师的调查研究结果 ,最后以香港不断转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作结。笔者认为 ,更敢于提出诉求的民间社会已逐渐形成 ,民间社会要求参予界定何谓公众利益。因此 ,政府规划师需要反思他们对公众利益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房屋建筑物的白蚁防治与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论述房屋白蚁防治与环境管理的关系。提出生态防蚁的方法,化学防蚁与对环境影响,白蚁防治与建筑物设计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论通货收缩形势下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革 《城市规划》1999,23(12):20-23
通过对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形势和城乡就业形势的分析, 讨论了与宏观形势密切相关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问题, 提出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起点可能将后推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梁轴向刚度对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的影响,利用Perform-3D中的纤维单元,分别考虑梁轴向刚度的释放与不释放,详细对比了三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以及主要构件的性能化复核结果。结果表明不释放梁的轴向刚度,会造成框架梁刚度过大,吸收地震作用较多,楼层剪力尤其是基底剪力偏大,结构的塑性耗能过大,剪力墙的损伤较严重,且层数越多,该种影响越严重。因此,在进行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时,需考虑将梁的轴向刚度进行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