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利用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了解注水井与周围生产井间的连通情况、推进速度及波及体积,判断储层裂缝、断层封流及窜流通道位置等,为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原理以及在黄沙坨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4+5、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超低渗透引入示踪剂监测井间动态技术,对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加以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井调剖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中原油田属复杂型断块油田 ,油藏埋藏深 ,地层温度高 ,地层水矿化度高 ,油层非均性严重。随着油田注水开发 ,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推进较快 ,使对应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 ,致使油藏递减加大 ,稳产难产加大。为此中原油田从 1 988年开展注水井调剖 ,以充分动用差层 ,实现层间接替 ,以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中原油田调剖技术 1 988年至 2 0 0 1年经历了单井调剖、井组调剖、区块整体调剖 ,以调剖为主的区块综合治理四个阶段。2 中原油田化学堵水技术回顾中原油田通过十几年来的调剖。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原油田的决策技术、堵剂技术、施工工艺技术 ,使中原油田的调剖技术得到了发展 ,通过在现场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2 1 决策技术中原油田从 1 986年开始进行水井调剖到2 0 0 1年的区块整体调剖 ,在十几年调剖中应用了三种决策技术 ,即油藏示踪剂监测技术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PI决策技术。①示踪剂监测技术示踪剂监测技术是从注水井注入一定浓度的示踪剂 ,在对应油井监测示踪剂 ,并绘制示踪剂产出曲线 ,根据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数值可以分析解决判断油水井连通状况、判断出水层是否适用颗粒堵剂、...  相似文献   

4.
示踪剂及其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采油三厂近几年来引入了示踪剂监测井问动态技术研究,根据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并对该曲线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是搞清井间连通关系、落实注入流体流向、流速等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高59-10断块两井组投入两种不同示踪剂,通过采样分析、利用示踪剂综合解释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了高渗层渗透率、波及体积以及相关物性参数,监测确定了油水井井间的连通状况等,为高59-10断块下一步调整方案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化工设计通讯》2020,(1):245-246
以奈曼油田奈1区块注水井组为例,通过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来认识低渗透普通稠油油藏的非均质特征和评价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水驱效率,改善开发效果,下步开展多项综合治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对认识油藏的地质特征,掌握油、气、水井的流体性质,油、气的压力与温度,注入产出特征,判断油、水井的连通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是油气藏开发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对低孔低渗油田注水开发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总结问题和经验,为该类油田的下步监测资料录取工作指明方向,有效指导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入流体流向,分析注采井间连通状况以及验证隔层稳定性等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针对试验区油层发育差、连通复杂等实际情况,在试验区选取5个井组采用示踪技术进行油水井井间不同方向的油层连通状况、注采井距的差别对各储层注入流体推进速度的影响及井组隔层稳定性研究,为试验区进一步调整注采井工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井间示踪剂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动态监测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油藏工程手段。在确定注入水井间分配系数时,使用数学外推法解决示踪剂开采曲线不完整问题;应用分层体系实现多层油藏的示踪剂测试和综合解释,反求水淹层的地层参数。本文提到的这些方法和原理成功地用于乐安油田草31断块草13—711井组的示踪剂井间监测试验中,解释了井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和纵向上油层的动用状况,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油田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实现跟踪注入流体,监测其流动方向以及波及情况,掌握井间及地层的连通情况,是重要的油藏开发监测技术。在油田示踪剂监测技术中使用的油田示踪剂种类及其检测是该技术的关键,也是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油田示踪剂种类、作用以及检测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层间治理接替和注采调控是实现稳油控水的有效手段,但治理中往往很难对高渗条带、大孔道及裂缝发育方向有定量认识。利用同位素监测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位素井间监测技术主要是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通过对周围油井放射性示踪剂产出计算及峰值特征分析,利用示踪解释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推导出多种地层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油水井之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及大孔道参数,为下步注采调控方案的制定、封堵大孔道、稳油控水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技术在南堡油田1-1区1-32断块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明确油水井的对应关系、注入水驱方向及驱替速度、油层非均质性状况、识别大孔道或微裂缝,对示踪剂在安塞油田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介绍示踪剂监测原理及应用示踪剂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对示踪剂监测结果在安塞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井间示踪剂监测在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和应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建议在安塞油田利用示踪剂监测剩余油饱和度。井间示踪剂监测能有效地评价油藏连通性、注入水流动方向,是制订油田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应用于商二区沙二上断块油藏,以评价井间连通性、解释高渗通道参数,为油田挖潜增效提供依据&该技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并结合油藏的静%动态资料,对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性和高渗通道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适的解释结论,应用结果表明: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在分析低渗透油藏中井间连通性,识别高渗通道,解释高渗通道参数方面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4.
海上窄河道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水井的水驱方向复杂.为了解井间的注采连通性和非均质性,以G1井组为例,开展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对示踪剂用量和注入工艺进行设计,通过监测示踪剂产出量,对G1井组的高渗通道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表明:G1井组油水井间对应关系不均衡,注水井平面上的前缘水线推进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因长期注水冲刷,油层内部有高渗带和大孔道存在,且比较发育,大孔道孔喉半径最高接近20μm.在窄河道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大孔道的存在及其对存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搞清高76区块油水井连通情况,找出井间存在的大孔道或高渗层,弄清油藏平面与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在该区块开展了示踪剂井间监测,为下步开展区块精细注水开发提供比较确切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上油田注水井网开发,认识油水井连通性及提高剖面改善措施的作业需求,介绍了示踪剂技术原理,梳理了海上油田示踪剂监测施工工艺流程,以及取样检测和解释分析等质控原则。对如何高效开展海上油田井间示踪剂技术,更好地掌握水驱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注入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能够揭示注水井吸水剖面,能够为注水井吸水剖面调整和分层调配提供重要参数依据,对提高多层油田开发效果非常重要。传统的固体示踪剂在吸水剖面测试中受沾污、示踪剂颗粒下沉、地层大孔道等影响,吸水剖面测试效果并不好,给吸水剖面解释带来了较大误差。文章阐述了新型液体示踪剂的性能,并在大庆油田进行了应用。应用效果表明:新型示踪剂载体具有不溶于水,不发生浓度扩散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新型示踪剂测井曲线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示踪剂测试曲线。但非水溶性使新型示踪剂在井筒中沾污可能性提高使伽玛基线值变高。新型示踪剂出现的多峰和拖尾峰给解释结果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9.
王胜新  曹新平  佟国章  李建萍  褚军 《广东化工》2011,38(6):295-296,298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使用现代声发射技术中平面任意三角形阵列的源定位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相关的油田地质参数,可在屏幕上实时显示数千米深岩层人工裂缝的变化形态和方位状况,开创性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指导油田开采,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原油产量的目的。文章以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对火烧山油田压裂井监测及彩南油田注水井组监测结果,评价了注水井组的水窜方向和压裂井裂缝的形态、方向及长度,对油田压裂效果评价和油田后期注采井网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海峰  温建强 《辽宁化工》2013,(9):1160-1162
火烧油层燃烧前缘的监测和控制是目前制约火烧油层技术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确定燃烧前缘的位置对于了解地下油层的燃烧状况和对燃烧方向的控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比较常规数据监测和示踪剂监测技术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常规数据监测,结合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综合动态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克服了一些缺点,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