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磔酸钙为分散剂,添加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悬浮共聚,研究了分散剂和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转速对聚合物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观察到了使粒径基本保持不变的分散剂的临界浓度,及使悬浮体系保持稳定的分散剂与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的适当比例,并得到了粒径与搅拌转速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2.
李凤  高娜  于艳梅 《辽宁化工》2009,38(3):163-165
探讨了活化溶胀法制备大粒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的方法。首先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中位径为0.21μm的PMMA种子微球。然后以正庚烷为活化剂、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进行活化溶胀,再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对活化微球进行溶胀,溶胀平衡后升温进行聚合反应,制得了中位径为0.77μm的PMMA微球。  相似文献   

3.
浓乳液聚合产品稳定性好,颗粒尺寸更接近地层孔隙尺寸,在油田开发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基于微乳液制备了一系列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的浓乳液,通过电导率测试、流变性分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聚合前后浓乳液结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浓乳液的黏度及屈服应力,随着水相单体浓度(CM)增加而降低,随着油相中表面活性剂含量(mS)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乳液稳定性有相同趋势;浓乳液在CM>40%及mS=2.5 g时的失稳,原因分别是渗滤作用和高黏度下乳化不充分;聚合前液滴粒径分布在1~30 mm,聚合后微球粒径在0.4~5 mm,且粒径分布由聚合前双峰变为聚合后单峰,这一现象可以由Kolmogoro-Hinze的乳化理论解释,并由微球乳液的黏度增加至原始浓乳液的10倍证实。  相似文献   

4.
浓乳液聚合产品稳定性好,颗粒尺寸更接近地层孔隙尺寸,在油田开发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基于微乳液制备了一系列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的浓乳液,通过电导率测试、流变性分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聚合前后浓乳液结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浓乳液的黏度及屈服应力,随着水相单体浓度(CM)增加而降低,随着油相中表面活性剂含量(mS)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乳液稳定性有相同趋势;浓乳液在CM40%及mS=2.5 g时的失稳,原因分别是渗滤作用和高黏度下乳化不充分;聚合前液滴粒径分布在1~30μm,聚合后微球粒径在0.4~5μm,且粒径分布由聚合前双峰变为聚合后单峰,这一现象可以由Kolmogoro-Hinze的乳化理论解释,并由微球乳液的黏度增加至原始浓乳液的10倍证实。  相似文献   

5.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不同单体配比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与N-对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CLPMI)共聚物乳液.讨论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孔液的转化率、聚合稳定性、流变性、粒径大小与分布、成膜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并用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采用种子滴加法共聚物乳液较稳定.转化率一般高于90%.凝胶百分率低于1%;乳胶粒径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乳液粘度随着NCLPMI含量增加而降低;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大共聚物乳液较易形成表面平滑的膜;共聚物热降解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分解温度在170~250℃之间,质量损失率低于6%;第二阶段分解温度在280-440℃之间.质量损失率较高一般可达90%。共聚物的第二阶段初始分解温度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且第二阶段质量损失率也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计算核磁谱图中特征峰的峰面积发现.随着单体中NCLPMI含量的增加.共聚物中NCLPMI含量也增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PBA)乳液,然后通过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预溶胀法聚合制备了PB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乳液,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乳液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为丙烯酸丁酯的1.5%时,可制备粒径为53.6 nm且分布窄的PBA种子乳液;通过调整补加乳化剂、单体与种子乳液的用量,可制得粒径为53.6~443.8 nm的一系列单分散PBA乳液;PBA/PMMA乳液具有完善的核壳结构,且在核壳两相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层.  相似文献   

7.
聚环氧丙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网状共聚物的力学阻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 DDⅤ-Ⅱ-C型动态粘弹谱仪和 DSC仪分别测定了聚环氧丙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P/PMMA)网状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和T_g松弛。结果表明,共聚物体系中POP和PMMA呈半相容态。共聚物的T_g随交联点间分子量M_c 的降低而升高。POP分子链链长降低,则网状共聚物的阻尼性能随之改善。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PMMA/USPU共聚物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USPU对PMMA具人显著的增韧必增强作用。共聚物的模量-组成关系符合Davies模型,表明共聚物中PMMA相和USPU相之间呈互为连续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合成一系列固含量42%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BA/MMA/AMA共聚物乳液,研究不同软/硬单体用量比对乳液黏度和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乳液乳胶粒径在60nm~270nm范围内,呈宽分散分布状态。当BA/MMA 60/40时,乳液黏度较低,而当BA/MMA 60/40时,乳液黏度急剧增加,随着乳液中软硬单体比例的不同,乳液粒径分布状态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合成一系列固含量42%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BA/MMA/AMA共聚物乳液,研究不同软/硬单体用量比对乳液黏度和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乳液乳胶粒径在60nm~270nm范围内,呈宽分散分布状态。当BA/MMA /40时,乳液黏度较低,而当BA/MMA 0/40时,乳液黏度急剧增加,随着乳液中软硬单体比例的不同,乳液粒径分布状态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阐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聚合过程中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后,着重介绍了控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子量的一般方法及在切换产品牌号时减少过渡产品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活性稀释剂,合成阴离子聚氨酯乳液(WPU),并进一步在WPU乳液存在下进行MMA单体的乳液聚合,制得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乳液(PUA)。通过透射电镜分析证明了核壳结构的存在,讨论了MMA、PPG、N-甲基吡咯烷酮(NMP)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MA和PPG-400用量增加,并适量使用NMP溶剂,可有效改善WPU涂膜硬度及耐水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不同单体配比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与N-对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CLPMI)共聚物乳液,讨论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乳液的转化率、聚合稳定性、流变性、粒径大小与分布、成膜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并用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采用种子滴加法共聚物乳液较稳定,转化率一般高于90%,凝胶百分率低于1%;乳胶粒径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乳液粘度随着NCLPMI含量增加而降低;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大共聚物乳液较易形成表面平滑的膜;共聚物热降解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分解温度在170~250℃之间,质量损失率低于6%;第二阶段分解温度在280~440℃之间,质量损失率较高一般可达90%。共聚物的第二阶段初始分解温度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且第二阶段质量损失率也随着NCLPM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计算核磁谱图中特征峰的峰面积发现,随着单体中NCLPMI含量的增加,共聚物中NCLPMI含量也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苯丙聚合物乳液,研究了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制备工艺、引发剂类型、乳化剂用量、种子乳液的乳化剂用量、预乳液和引发剂的滴加速率对不同阶段的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单体滴加工艺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引发剂种类对粒径无影响;乳化剂用量为10%时,乳液的粒径为96 nm,且分布宽度最窄,在种子乳液中乳化剂用量为40%时,乳液粒径最小,为104 nm;当预乳液滴加速度小于163 mg/s,引发剂滴加速率小于11.5 mg/s时,粒径未有变化。TEM测试表明了乳胶粒在整个乳液聚合过程中的成核长大的机理,并得到乳胶粒形貌可控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聚硅氧烷微乳液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本文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采用阴离子开环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稳定且接近于完全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阳离子型微乳液,通过动力学实验研究,结合文献推测了该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利用透光度和光子相关谱法分析表征微乳液的粒径。  相似文献   

16.
17.
《化工科技动态》1996,12(2):18-19,40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两步反相微乳液法原位聚合制备纳米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复合微粒。首先,通过混合2个分别增溶有2种反应物的微乳液,制备纳米SiO2粒子;然后,向混合后的微乳液中滴加单体及引发剂,通过单体的原位聚合反应得到SiO2,PMMA复合微粒。通过相图研究:确定了微乳液法制备复合微粒时初始组分的用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复合微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后的PMMA包覆在SiO2表面.复合微粒的平均粒径为30nm.分散性良好。复合微粒中不能被抽提出来的聚合物占10.08%,这部分聚合物以Si-O-C键形式接枝在SiO2表面。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酸酯微乳液平均粒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利用预乳化种子法合成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过程中,去离子水用量、阴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配比及用量、聚合温度、功能性单体用量及混合单体配比对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控制去离子水用量为总质量的60%、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质量比为4:1及复合乳化剂的用量为总质量的3%~5%时,合成的微乳液粒径小、分布好;聚合温度对聚丙烯酸酯微乳液平均粒径的影响较小;随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用量的增加,微乳液平均粒径增大明显,其加人量以不超过总质量的1.8%为宜;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用量等于或大于丙烯酸丁酯(BA)的用量时,可得到纳米级微乳液.  相似文献   

20.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重阐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共聚反应,以及采用连续溶液聚合方法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聚物的工艺过程,它对科研和实际应用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