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注水开发前后分析化验资料的对比,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水岩作用试验模拟基础上,结合开发生产实际情况。探讨了其注水开发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密度、沉积物粒度及孔隙结构的影响。认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有所改变。造成了储层平均渗透率的升高。储层物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注水开发对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查明注水开发多年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对注水开发前的取心井胡12-20井和注水开发后检查井胡检1井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驱替试验结果作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喉道均直径和喉道中值增大,喉道分选性变差,流动主孔喉增大,退出效率降低,该项工作为提高驱油效度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4.
泥质对储层特性及储层参数计算均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泥质分布形式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从实验出发,通过做出各种交会图版,分析泥质的分布形式及含量对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及测井响应的影响,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给出用测井资料求取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对泥质影响的校正方程。为胡状集地区复杂储层的认识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注水井经过长期高压注水,其周围储层物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利用套前、套后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评价地层泥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在套管井中进行双源距补偿中子测井和交叉偶极阵列声波测井确定地层目前的孔隙度,与裸眼井的孔隙度对比,定量评价地层孔隙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压力降落测试确定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与以前的试井分析结果对比,评价有效渗透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脉冲中子全谱测井确定储层目前含水饱和度,分别与原始和完井时的含水饱和度对比,评价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通过3口井现场试验得出:在非射孔层位以及射孔非主力生产层位,注水井长期高压注水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在射孔的主力生产层位,注水井长期高压注水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当孔隙度变化量大于4%,含水饱和度高于90%,关井初期地层压力降落幅度大、速度快,有效渗透率明显变大时,主力吸水层位已形成注水优势通道,需要采取封堵措施。研究成果为油田水淹层解释、下步综合治理、实现精细注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再现注水开发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储非均质性的影响过程,进行了4个驱替试验,以揭示注水开发对储层孔隙分布特征,孔隙结构,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中大孔隙的分布面积增加,小孔隙的分布面积减小,大喉道数量上增加,流动主孔喉增大,驱替试验造成岩石中易溶矿物溶解。  相似文献   

7.
沥青质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对储层物性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测井曲线上识别沥青质并对其进行校正是准确评价含沥青质储层的关键.沥青质的常规测井响应表现为中子含氢指数降低,自然伽马增大;随着沥青质含量的增加,测井响应越明显;利用中子密度交会伽马Z值图可以正确区分沥青和泥质.沥青质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储层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使孔隙结构复杂化.无论是利用声波、中子或密度计算出的孔隙度都明显高于储层中实际的有效孔隙度.  相似文献   

8.
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经过近10年的注水开发,储层的性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注水开发前后相邻两口取心井(胡12-20和胡检1井)为研究"窗口",从储层物性、层内及层间非均质性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等4个方面来阐明本区储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而为提高开发效果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户部寨气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砂岩储层岩心的观察试验,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对气田裂缝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了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对裂缝性储层提出了三大类Ⅵ亚类的分类方案,最终确定户部寨气田沙四段砂岩储层为第Ⅳ亚类.  相似文献   

10.
注水前后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准确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研究胡状集油田沙三段注水前后岩心、测试、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储层注水后容易变化的主客观因素,建立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使储层的非均质研究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为精细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建立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储层地质模型。在胡状集油田的油藏描述中,应用随机建模技术中的顺序指示建模方法对胡12断块沙三中油藏7油组的渗透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序指示建模方法比常用的插值方法更能反映储层参数的变化,而且能够描述由于资料的缺乏而引起的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取心、试油、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欢曙油田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来进行储层定量区域性的规律研究。通过实际资料验证,所建的孔隙度、饱和度解释模型达到了精度要求,渗透率、泥质含量解释模型与实际分析值相差较大。而测井解释模型对可利用资料少的区块,寻找具有产能的新层系,增加新的石油地质储量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岩石物理相是近几年提出和迅速发展的一种储层评价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从储层形成机制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储层,从储层沉积形成,本文以胡状集油田严重非均质油藏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根据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注水开发前后胡12-20和胡检1井资料,搞清了岩性,物性,含油性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分别建立了注水开发前后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从而为研究胡十二块注水开发前后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油藏开采进一步深入,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储层微裂缝方向快速突进,油井暴性水淹,导致开发效果变差.常规井间地震解释中,解释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细小的不连续反射轴会被平滑掉,出现小断层、微裂缝遗漏等现象.结合相干体解释技术,减少解释人员的主观判断干预和经验因素,更客观、合理地对微裂缝及小断层位置进行刻画.以中国长庆油田某地区井间地震勘探实例为基础,结合常规地震反射剖面和地震相干技术,进行小断层、微裂缝综合解释,提高断层的解释精度,并结合吸水剖面验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胡状集地区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东濮凹陷胡状集地区胡五块沙三中地层为研究目的层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岩心实验测量入手,应用地球物理测井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对研究区内目的层段沉积环境、水流作用过程、骨架矿物和粘土矿物类型、泥质含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区内低阻油层的成因.高矿化度、中高孔隙度和高束缚水饱和度是造成研究区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因素,粘土矿物的含量和分布形式、导电矿物的存在是其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储层地质、测井等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导出了依据dcs、dcn等参数进行现场快速、定量评价储层砂泥岩百分含量及孔隙度的关系及公式。通过5口井垢试验证明,效果较好,计算孔隙度与测井解释孔隙度绝对误差小于1.2%,完全可能满足生产需要,对录井人员现场评价储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庆及邻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在不同构造位置的页岩剖面采集样品并进行了相关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分析,通过孔隙度及氮气吸附解吸实验研究页岩的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页岩储集空间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断层发育的部位相比,构造相对稳定的良村剖面及漆辽剖面具有明显偏高的孔隙度及1.7~300nm孔体积。脆性矿物含量越高,绿泥石含量越低,越有利于储集空间的保存,有机质丰度与储集空间的关系不明显。页岩BET比表面积及t-Plot微孔比表面积与有机质丰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绿泥石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有机质孔对比表面积的贡献最大,绿泥石对孔隙有明显的封堵作用。构造作用对页岩比表面积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边际油气田中,泥质砂岩致密油气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泥质砂岩致密油气田的储层物性预测是该类油气田高效开发的瓶颈问题之一。泥质砂岩致密储集层的储层岩石泥质含量高、粒径小、变化大,由于渗透率特别低,难以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岩心分析,测定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相当困难,而且不准确;同时,由于泥质含量很高,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都很低,各项参数与测井数据的相关性变得很差,甚至不敏感;由于水动力变化剧烈,储层平面非均质强,在进行储层物性的平面预测时,井间外推插值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供了一套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法。首先,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获得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值;之后,应用改进了的遗传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高精度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并对井点测井数据进行逐点解释;最后,利用分形克里格技术对储层参数进行井间外推插值。将这套方法用于某油气田的储层参数预测,处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