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长沙地区10 kV配电网现有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及现有的接地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造方案:在长沙重负荷的城区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造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在城乡结合部仍保留现有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省部分地市电缆线路比例的不断提高 ,以及配网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 ,已运行几十年的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是否仍是我省 10kV配电网系统的最佳方式值得探讨。本文结合我省配网实际情况 ,特别对城市电缆和架空线同时存在的混合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目前长沙城区10 kV配网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沙城区10 kV配网现有接地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消弧线圈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具体表现为系统发生单相瞬时接地故障时,电弧不易熄灭,从而演变成相间短路,甚至多线短路等情况.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应将长沙城区10 kV配网部分不接地系统改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其优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由继电保护动作,切断故障,从而保证配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10 kV配电网中性点两种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顺桂 《广东电力》1999,12(6):14-15
分析了10kV配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及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配小电流微机选线装置切除单相接地故障的可靠性和供电可靠性。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对于全电缆配电网,宜选择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对于混合网,如果架空线所占比例较大,宜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配微机选线装置。  相似文献   

5.
针对10kV配网系统电缆出线增多及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析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原理.探讨10kV配网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苏州供电局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珠海、广州、厦门、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对10 kV系统的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1 各单位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1.1 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35 kV、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原由电阻接地改为经消弧线圈接地,现在大部分又改为电阻接地。当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在试检线路或对线路分段时,往往会发生另一相接地,导致线路跳闸。 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设备仍按不接地系统选择。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保护时间较短,在非金属性单相接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配电网电缆线路增多,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难以有效熄灭接地电弧,且电缆线路故障多为永久性故障,带故障运行易引起事故扩大。对沈阳地区66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将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为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接地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江苏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江苏省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和经电阻接地的特点,并针对配网建设与改造中的不同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苏20kV配电网改造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是20 kV配电网改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给出了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3种接地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统计了江苏省10 kV和35 kV配电网变电站的出线类型(主要有纯架空线路、纯电缆线路和混合线路3种)。给出了不同出线20 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方案,以供江苏省进行20 kV配电网改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10 kV配网系统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时,接地变压器中性点避雷器被过电压击穿后出现系统运行方式被改变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的现象,结合保护配置及定值整定,通过实际发生的一起接地变压器过流保护误动作事故调查和现场保护装置实际动作的情况,分析了运行方式的变化带来保护装置的各种不适应以及造成接地变压器过流保护误跳和故障线路过流保护拒跳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郁岚  倪伟 《电气技术》2010,(11):54-57
为了减小线路单相接地故障下的接地电流,限制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幅值,实现故障选线。本文提出了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大电阻的接地方式,并基于Matlab的Simulink仿真环境,对10kV配电网三种接地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大电阻接地的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故障电流,是一种理想的接地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6kV~35kV配电网系统中性点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非直接接地方式。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通常有三种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接地。目前,企业配电网一般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其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形成短路电流回路,接地故障点电流较小,对负荷的供电影响较小,电力系统安全规程规定可继续运行1~2h。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太原低压配网中的电容电流已接近或超过100 A,若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则需要较大的补偿容量,10 kV配电网线路在运行中操作较多,消弧线圈的分接头及时调整有困难,容易出现谐振过电压,分析研究了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在太原电网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对变电站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对10kV小电阻接地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阐述了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及合理性;以两座经过10kV小电阻接地系统改造的变电站为例,汇总了其一年半内的10kV线路故障情况,通过对故障时保护动作情况的分析,并将保护动作情况与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对比,对小电阻接地系...  相似文献   

15.
汪莉 《电工技术》2012,(8):52-54
10kV配网系统内电容电流的不断增大对中性点运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性点运行方式的不同,导致其工作特性也不同,特别是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差异较大.为研究中性点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工作特性,分别建立了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的零序等值电路,给出了相应的向量分析及计算方程,对重庆城区10kV配网中性点运行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供用电》1999,(4)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由电网的结构于以决定。以往在35kV电网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10kV电网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或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入80年代以后城市电网快速发展,电网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城市配网的对地电容电流超过200A。再加上新型电气设备进入电网,如全封闭电器和氧化锌避雷器等,这些电气的设计基准,往往不利于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运行。许多电力部门认为应从实况出发,采用其他中性点运行方式。例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分为低电阻、中电阻、高电阻等)。 中性点经低值电阻接地的35kV电网,80年代初使用于上海市区,并逐年发展。采用由铸铁电阻并串联,组成2000A 10Ω中性点接地电阻(占地在10m~2以上)体积庞大。6kV电网早期也采用中性点接地电阻。 中性点接地电阻不仅有限止单相接地电流,保障电气设备安全的要求。同时,要对故障线路的继电保护应有足够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故必须满足:  相似文献   

17.
2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配电网中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优缺点,总结了确定2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指出随着供电网系统的不断扩大和电缆馈线回路的增加,合理地选择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已称为关系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10kV系统经中值电阻接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锋  吴辉 《供用电》2007,24(2):19-20,31
分析了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运行特性,并与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了比较。结合南京苜蓿园地区配电网中电缆线路较多、苜蓿园变电站10 kV系统中性点采用经中值电阻接地的实际运行情况,阐述了其中性点电阻的选择、供电可靠性、系统过电压、对通信线的干扰、继电保护的配置以及确保人身安全等情况。从运行实践效果看,在苜蓿园变电站的10 kV系统中采用中性点经中值电阻接地方式运行是可行和成功的。认为经中值电阻接地方式是一种新型且有生命力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主要可分为3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电阻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10A,以架空线路为主,尤其是农村10kV配电网。此类型电网瞬间单相接地故障率占60%~70%,希望瞬间接地故障不动作于跳闸。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10A,瞬间性单相接地故障较多的架空线路为主的  相似文献   

20.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在电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配电网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小电流接地各种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了比较。针对35kV,10kV不接地系统易出现弧光接地过电压以及老式消弧线圈的固定分级调档满足不了系统频繁变化时随时调谐需要的缺点,提出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的方法,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验,阐述了自动跟踪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