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聚合物与助剂》2007,(6):41-41
癸二酸酯类耐寒增塑剂主要包括癸二酸二(异)辛酯、癸二酸二正己酯、癸二酸二正丁酯等。癸二酸二(异)辛酯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能溶于烃类、醇类、酮类、酯类、氯代烃类等有机溶剂,不溶于二元醇类和水。癸二酸二(异)辛酯作为聚氯乙烯耐寒增塑剂,具有增塑效率高,挥发性低等优点,而同时癸二酸二(异)辛酯还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候性和电绝缘性,并可在较高的温度下使用,特别适用于耐寒电线、电缆料和片材等制品。此外,癸二酸二(异)辛酯还可用作喷气发动机的润滑油。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反应体系中戊二酸、异辛醇和戊二酸二异辛酯在298.15K标准状态下的生成焓和标准熵,并且估算了这3种物质的热容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计算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平衡常数。通过对该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发现当达到平衡时该反应几乎可以进行到底,从而验证了该反应在热力学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部分酯类有机化合物(癸二酸二异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苯酯)作为EPDM绝热层材料配方的增塑剂,测试了配方的力学性能,粘接性能和加速老化性能。结果表明,癸二酸二异辛酯大量使用后,EPDM绝热层材料配方的力学性能保持稳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苯酯大量使用后力学性能降低,当癸二酸二异辛酯含量在10份以下时,EPDM绝热层的各项性能稳定。癸二酸二异辛酯是适用于EPDM绝热层材料配方的增塑剂。  相似文献   

4.
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雪琴  丁辰元 《塑料工业》1997,25(6):101-102
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研究马雪琴丁辰元(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37)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又称双-2-乙基己基癸二酸酯,为淡黄色液体,是塑料工业不可缺少的助剂。其传统的合成方法是在硫酸催化下,癸二酸与异辛醇进行酯化。但该法存在三方...  相似文献   

5.
SiO2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iO2负载磷钨酸(负载量为50%)为催化剂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得率的影响,得到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的较适宜的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6.
用Benson基团加和法估算了气态反应物及产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熵。用Rihani基团加和法估算了气态反应物及产物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用Fedors基团参数法估算了液态反应物及产物的的标准摩尔气化焓。用Joback法估算了液态反应物及产物的正常沸点。通过转换得到液态反应物及产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熵。由估算的热力学数据导出了各步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熵,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平衡常数分别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关系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叠氮聚醚、癸二酸二辛酯、1,4-丁二醇、白炭黑、甲苯二异氰酸酯等为原材料,制备了叠氮聚醚聚氨酯胶粘剂。了原材料的用量变化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丁二醇或TDI用量,测试了胶粘剂在室温下不同时间的粘度。对粘接试件进行了70℃老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变癸二酸二辛酯、白炭黑、1,4-丁二醇用量和异氰酸酯指数都将影响胶粘剂性能。当叠氮聚醚用量100g,癸二酸二辛酯20g,白炭黑5g,1,4-丁二醇与叠氮聚醚的羟基摩尔比值为3,异氰酸酯指数为1.15时,可以获得粘接强度优良的叠氮聚醚聚氨酯胶粘剂。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工业辛醇(2—乙基己醇)的生产方法有:丙烯碳基合成法和乙醛缩合法,碳基合成法又分高压钻法和低压铑法。我厂以高压钴法羰基合成生产工业辛醇。该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及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已二酸二异辛酯和癸二酸二异辛酯(通常称二异辛酯为二辛酯)等。另外,还用于生产柴油添加剂、合成润滑剂、抗氧化剂、溶剂和消泡剂,以及用于纸张上浆、照像、胶乳和织物印染等方面。工业辛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学助剂。  相似文献   

9.
陈珊珊  王景芸 《应用化工》2009,38(12):1782-1784
乙烯裂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结焦,磷酸二异辛酯的吗啉盐是一种新型的结焦抑制剂。实验就是以磷酸和异辛醇为原料,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种类、酸醇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合成磷酸二异辛酯。实验得到合成磷酸二异辛酯的最佳条件为以钨磷酸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原料质量的2.0%,异辛醇与磷酸摩尔比为2.3,反应时间为4 h。此时磷酸二异辛酯收率可达72.8%。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温度、氧气和抗氧添加剂N-苯基-α-萘胺(NPNA)对两种双酯润滑油癸二酸二异辛酯(DOS)和己二酸二异辛酯(DOA)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氧气是导致双酯油酸值迅速增大的主要因素,抗氧添加剂NPNA不但能有效抑制DOS和DOA油品酸值的增大,而且还能提高双酯油的使用温度,DOA比DOS对NPNA具有更好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可变体积高压釜,在313K、333K、353K和373K下,测定了二氧化碳分别与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丙酯二元体系的气液两相平衡数据。应用Peng-Robinson(P-R)状态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还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二氧化碳在丙烯酸酯溶解过程中的Henry系数、偏摩尔焓变和偏摩尔熵变等热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反应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韶丹 《辽宁化工》2002,31(4):146-148
选用固体超强酸SO2 -4 ZrO2 -TiO2 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 ,制备该催化剂的最优条件为 :钛锆物质的量比为 7∶1,用浓度为 0 .5mol·L- 1 硫酸浸渍 ,5 5 0℃焙烧 3h ;使用该催化剂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醇酸物质的量比为 3.0∶1,催化剂用量 3.5g moL ,反应时间 4h ,酯化率达 99.4 %。  相似文献   

13.
选用具有高共轭脂肪酸含量的桐油与马来酸二异辛酯作为二烯体与亲二烯体,研究了合成C_22-三元酸一甲二辛酯增塑剂的工艺并探讨了酮油甲酯与马来酸二异辛酯D-A反应转化率的计算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得率、凝胶色谱、紫外3种测试方法,结果表明得率、凝胶色谱、紫外都可作为检测手段评估D-A反应的进行程度。其中得率误差较大,凝胶色谱计算转化率较为准确,紫外可利用270nm处的吸收判断反应程度,可是计算结果偏大,但可利用各波段吸收特征有效判断反应类型;综合分析凝胶色谱与紫外的结果得出桐油甲酯与马来酸二异辛酯的D-A反应最佳合成条件为桐油甲酯与马来酸二异辛酯在摩尔比为1∶1时,在220℃下反应5h,转化率为97.4%。  相似文献   

14.
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钨硅酸和732树脂代替硫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的影响,得到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5.
颜色变化是润滑油热氧化安定性最直接的外观表现之一。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120、150、180、210和240 oC)下,癸二酸二异辛酯(DOS)和己二酸二异辛酯(DOA)两种润滑油基础油在无氮气保护、1.5×10~5Pa氧气及1.5×10~5 Pa氧气同时添加0.5%的抗氧剂N-苯基-α-萘胺(NPNA)的颜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PNA是导致润滑油颜色变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方法计算获得了Si–B–C–N–H–Cl体系CVD过程中所有气相产物的热力学数据,包括分子在298.15 K~2000 K的标准摩尔热容,标准摩尔熵、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等,为含Si–B–C–N–H–Cl元素的任意先驱体体系反应热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型环保型酯类增塑剂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基酯(DINCH)对丁腈橡胶(NB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增塑剂用量相同(18份)的情况下,添加增塑剂DINCH的NBR胶料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高于添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癸二酸二丁酯和癸二酸二辛酯的胶料,压缩永久变形较小;定伸应力与添加脂肪族二酸酯类的胶料相当;耐溶剂抽出性能良好,耐寒性稍优于添加邻苯二酸酯类增塑剂的胶料。  相似文献   

18.
以颗粒状活性炭负载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由癸二酸和异辛醇反应合成癸二酸二辛酯,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主要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对甲苯磺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当酸醇摩尔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癸二酸质量的3.0%,反应时间为1.5h时,酯化产率可达97.9%.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气液色谱法测定了正己烷在正十六烷~正二十三烷、角鲨烷、角鲨烯、二苯甲烷、联苄、丁二酸二正丁酯、丁二酸二异辛酯、已二酸二正辛酯、癸二酸二正辛酯中不同温度下的无限稀活度系数。由Florg-Huggins理论预测的正己烷的活度系数与实验值相近,由此进一步得到了二组分体系的相互作用参数值及各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值。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耐寒增塑剂十二碳二元酸二辛酯基本性能,对比了癸二酸二辛酯和十二碳二元酸二辛酯在PVC电缆料和PVC保鲜膜应用时各项性能,得出了十二碳二元酸二辛酯增塑剂的应用性能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