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圆柱壳体基础上动力装置隔振问题,建立复杂振源激励、多弹性支承、柔性圆柱壳体多维耦合传递矩阵力学模型。基于经典薄壳理论和模态叠加原理,同时计及奇偶模态响应,给出两端剪力薄膜支撑各向同性圆柱壳体的点导纳解析表达式,以导纳矩阵形式表征不同激励组分与速度响应的交叉耦合关系。考虑弹性支承的多维波动效应,运用子结构导纳法推导整体系统的功率流传递方程。研究表明:振源垂向、横向激励力与倾倒力矩诱发的隔振器纵向及弯曲谐振是中高频域系统功率流提高的主要原因;力矩激励对于柔性壳体基础功率流传输具有重要影响;壳体基础的径向弯曲振动在整个系统能量传递中占据支配地位,与其相关的弯曲机械波是主要结构声源。所用建模分析方法具有模块化延拓性,旨在为系统结构参数优化及后续的主被动一体化控制策略确立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浮筏隔振系统的筏架结构进行了减重优化设计,运用功率流方法对浮筏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优化的筏架结构,采用空气弹簧隔振器搭建了浮筏隔振系统实验模型,采用振级落差对浮筏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笔者优化的筏架结构在重量大幅度减轻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隔振性能.通过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机械强度》2016,(3):442-446
建立了隔振对象-非线性隔振支承-柔性基础组成的耦合系统的一般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应用振动功率流对非线性隔振系统进行效果分析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动力学方程初值问题表达式;并且基于Runge-Kutta法以某小型无人机的发动机隔振系统为算例,对几种非线性隔振器的隔振效果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分析。研究表明并联刚度隔振器和分段线性隔振器可有效减少隔振系统功率流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功率流实验研究是浮筏隔振系统振动特性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将给出一套实验方法,以求实现实验台架的搭建、振动的激励信号的传递、信号的初步分析、微机联网的信号再分析、以及最后结果的打印和计算图形的绘制。  相似文献   

5.
从振动能量传递观点及工程实际隔振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中间连续筏体和中间分散质量两类双层隔振系统的解析模型。考虑连续筏体、隔振器及安装基础的分布参数特性,基于导纳矩阵理论对两类双层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方程进行了理论推导。以功率流为价值函数揭示了系统振动传递机理并阐述了实际双层隔振设计需遵循的一般规律。实例研究表明:力矩激励在隔振系统能量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尽量减少力矩扰动带来的能量注入;在能耗效率及安装空间允许条件下,适当放大中间质量可获得更佳的隔振效果;中间筏体的柔性、隔振器的分布参数特性以及安装基础的非刚性因素使得中高频隔振性能恶化,采用中间分散质量方案可有效避免筏体柔性模态影响,并能显著降低隔振器驻波同柔性筏体模态间的耦合交互引起的能量峰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量观点的主动隔振系统性价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导纳功率流理论推导了复杂激励下柔性耦合主动隔振系统作动器的功率流输出表达式。以功率流作为衡量评价隔振效果与能量消耗的指标,讨论了系统参数对该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与能耗性的影响,对系统的性价比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可降低能耗的几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功率流法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双层隔振系统,划分子结构系统,建立子系统传递矩阵,采用平均振动能量作为目标函数,利用功率流法合成系统传递关系,实现被动隔振过程振动传递特性研究.在上层隔振器和中间质量之间加入作动器,通过二次型目标函数最优,实现主被动隔振过程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根据双层隔振系统实际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获取多传递通道系统振动分布,并实现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主导模态、耦合和阻尼等耗散特征以及初级激扰力特征决定多振动通道振动能量的分布和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偏心激励下非对称双层隔振系统的功率流特性,建立了在偏心激励下,基座简化为梁的4自由度非对称双层隔振柔性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其实例的数值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输出功率流的频率谱曲线,并通过研究不对称参数对功率流响应的影响,得出了对应不同位置的偏心激励应采用不同的不对称参数使系统传递的功率流最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功率流进行浮筏隔振系统研究。建立柔性基础上的多支承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给出系统动态特性结构化分析方法,推导耦合系统动态传递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结合工程实际机组隔振系统功率流的数值计算结果,着重探讨隔振器安装位置、刚度及基础弹性对隔振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的另一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生  郑继周  程林  宋孔杰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3):1137-1139,1143
推导了一种用来计算输入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的新方法,以便对浮筏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评估。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进行仿真计算,得出了输入到浮筏各子系统的功率流,初步分析了影响浮筏系统隔振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多支承弹性非保守耦合系统导纳功率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端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多支承弹性非保守耦合系统的导纳分析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多支承点相互耦合的影响 ,研究了通过非保守耦合元件输入到弹性结构的振动功率流 ,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非保守耦合元件对结构之间功率流传递的影响 ,以及支承点相对位置改变对功率流传输的影响 ,本文提供的方法可用于一般机械隔振系统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弹性基础浮筏的导纳功率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电力声类比的方法,在将基础考虑为有限弹性板的情况下,建立了浮筏系统理论研究模型,并采用导纳形式的功率流方法,推导了由振源输入到基础结构的功率流一般表达式,并研究了弹性板各结构参数的变化对输入基础功率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理想无限大弹性板而言,有限弹性板在高频段有更多的谐振峰值出现,即实际的基础板在高频段已不再能继续简化为无限弹性板,必需考虑边界反射形成的驻波对振动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键合图理论,结合Simulink仿真程序,对国产某轿车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进行仿真分析,并用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该悬置系统实施半主动控制,即在其工作状态下调节悬置内节流孔的开度,可以有效地改变悬置系统的动态特性。在振动的低频段内,尤其是在发动机怠速运转的激振频率点附近,可以对悬置系统的动特性进行适应性的调节和控制。实施控制后的液压悬置动特性能够满足悬置系统理想动特性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并迅速衰减汽车怠速运转时发动机的振动,提高汽车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罗道尊 《机械制造》2000,38(1):20-22
参照同类机床空载和噪声的计算方法,以C6140车床为例,提出了降低其反转高速噪声的反向机构改进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车辆传动系的扭转振动的复合模型和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传动系是一个小阻尼的非线性系统,具有不同分系统之间相互动态作用的多自由度。具有许多激根源,如在动力传动链中的间隙形成的扭转冲击,这样的激根源存在于传动系花键和差速器内的小齿轮对冠齿轮的传动间隙中。在慢速行驶中突然增加和释放油门或离合器的快速接合都可随之带来噪音和振动响应,涉及工业中的‘微冲’。本文介绍一种车辆传动系的模拟方法,它可以证实大家熟知的微振‘Clonk’和‘慢动’现象。这种模拟是以车辆传动系可认为部分集总和部分分散的假定为基础,而对于这种装置是完全合适的。由此可以导出控制方程式的一个分析解,这是过去不曾研究过的。由该模拟求得的结果与可比车辆传动系总集成模型相比较。  相似文献   

16.
链传动的振动和噪声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荣长发 《机械传动》2004,28(2):63-66
综述了链传动的振动和噪声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链传动振动和噪声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链轮轮齿、链节形状、材料弹性和链条与链轮的啮合动力学的基础性研究是链传动振动和噪声的深入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导纳法与模态法结合的复杂系统功率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功率流的研究方法对柔性多维耦合系统从子系统的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将子结构导纳法与模态综合法结合,提出了预测一般耦合系统功率流的公式.子系统数据可以通过有限元模型或实验模型提供.与单纯的模态综合方法不同,由于得到矩阵的大小和使用的模态数无关,可解决大模型中的计算精度与模型阶数的矛盾.该模型可方便地研究各子系统参数对于耦合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与损耗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阻尼吸振器原理在惯性振动机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阻尼吸振器原理进行了拓展 ,发现当激振力作用于附加质量上时 ,通过合理选择附加系统的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可以使附加质量在某一频率附近的响应幅值很小 ,使主质量在该频域内的响应幅值保持稳定 ,而此时主质量的高频响应却明显减弱。将这一原理应用于惯性振动机的噪声控制当中 ,试验表明其降噪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超精密车床溜板的模糊神经网络主动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溜板的振动主动控制。作为器采用自行研制的主动空气轴承,实现无摩擦接触。控制方法彩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为主控制器,用以逼近实际的复杂时变系统;神经网络控制补偿耦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主动空气轴承地模糊神经网络振动主动控制可以有铲减小溜板振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功率流的宽带复式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简支薄板为主振系 ,对其附加复式动力吸振器 ,提出以输入系统的净功率流在整个激励频带内的总声功率级为控制量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算例 ,将普通动力吸振器与复式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进行对比 ,揭示了复式动力吸振器适合于弹性体振动控制的宽带吸振性能 ;对复式动力吸振器结构参数优化以及结构参数与安装位置的联合优化设计的研究 ,表明吸振器的安装位置对其吸振效果影响很大 ;另外还研究了质量比与吸振效果的关系 ,为复式动力吸振器在弹性振动控制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