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百善煤矿岩浆岩侵入对52煤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煤层遭岩浆侵蚀,致使煤层稳定性发生变化,采用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和煤层可采性指数两个指标,定量评价了煤层厚度稳定性。通过对比侵蚀前后煤层厚度及煤层可采性的变化,分析了岩浆岩侵蚀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浆岩侵入煤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部分煤层变质为天然焦或煤层全部被吞噬;同时岩浆岩穿插使煤层成为多个分层,降低了煤层的稳定性,F5断层和F5-1断层是岩浆岩侵入煤层的主要通道,此结果为矿井开采岩浆岩侵入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煤层厚度可采性指数和煤层厚度变异系数的方法,定量评价了祁东煤矿9煤层厚度稳定性。通过岩浆侵入煤层前后煤厚和可采性变化的比较,探究了岩浆侵入对9煤层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岩浆侵入使煤层变薄,接触变质作用使煤层变质为天然焦;煤层被岩浆穿插,出现多个分层,导致煤层稳定性降低;魏庙断层可能是岩浆侵入煤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火成岩岩床侵入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以邹庄煤矿81采区7_2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比分析了7_2煤岩浆侵入区和非侵入区的煤层结构、厚度和倾角等特征。结果表明:7_2煤受火成岩侵蚀后成为煤、火成岩、炭质泥岩、天然焦及大夹焦等不等形式的互层结构,使7_2煤成复杂结构煤层。火成岩侵蚀区的煤层厚度及其倾角变异系数均大于无火成岩侵蚀区域,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朱仙庄井田Ⅱ86采区各工作面实测的瓦斯数据和地勘资料为依据,采用X衍射分析、显微薄片观测等手段,运用瓦斯地质学理论,对朱仙庄井田8号煤层岩浆侵蚀区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侵入煤层的岩浆岩为闪长玢岩;岩浆岩的侵入及大量的张性断层对煤层瓦斯赋存产生较大的影响,岩浆岩越厚对煤层的烘烤作用越强烈,二次生气越多,但在大量张性断层的作用下,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与岩浆岩的厚度呈负相关,即岩浆厚度为2 m时,瓦斯涌出量为0.72 m3/min,岩浆厚度为14 m时,瓦斯涌出量仅为0.32 m3/min;煤层顶板泥岩及煤层埋深对煤层中瓦斯赋存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双阳煤田朱家街矿区,晚侏罗世后期,受燕山期燕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运动强烈,褶皱、地槽、地堑、断裂、断陷盆地均较发育,特别是本区断层比较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大量岩浆如辉绿岩岩浆和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岩浆侵入,沿断层上涌顺层和穿层侵入。形成对煤层的侵蚀、吞噬作用,造成Ⅱ、Ⅲ煤层在6号孔以西缺失。使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造成可采性变差,影响了煤炭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福建省永安煤业公司半罗山煤矿5个采区的煤层厚度资料,在煤层稳定性统计及厚度变化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区1号煤层组的稳定性作出了重新评价,并运用地质构造和岩浆侵入的理论,分析总结了引起煤层厚度变化进而影响煤层稳定性的三个方面因素,对采掘工程的合理布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煤层断层形成的岩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恩营 《煤炭学报》2005,30(3):319-321
为研究和评价煤层断层的形成及复杂程度,利用岩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了煤层顶、底板岩性结构与煤层断层的关系.以新安矿为例,合理选择了岩石强度调整系数和岩层效应厚度,计算出岩层强度影响系数,指出该系数低值区为煤层断层相对发育区,煤层上下岩层效应厚度内的脆性和韧性岩层组合决定了煤层断层往往顶断底不断.煤层顶、底板一定层段内的煤岩层岩性结构(包括岩性、厚度及组合)决定了煤层断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形理论,采用盒维数法对星火煤矿3号煤层断层构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据此划分出4个煤层稳定性等级。结果显示星火煤矿井田南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较高,特别是F5、F9、F10断层影响带内断层密度大、地层变形严重、煤层极不稳定,在未来开采时需加强相关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
低瓦斯矿井的瓦斯异常带是发生煤矿事故的隐患。通过井田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其结构、煤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瓦斯异常带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瓦斯异常带是地质异常带。对潘西矿后五块段瓦斯异常带进行了分析,发现F7-1下盘断块的煤层,除煤层瓦斯保存条件较好外,其上部受阻于F7-1断层,下部又有深部本煤层瓦斯补给,异常涌出的次数也最多。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永城矿区地表障碍物稠密、新生界地层厚度大、煤层不同程度地受到岩浆侵蚀等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采用小线距、小偏移距技术解决了大规模障碍区信息不全的问题;采用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宽频带接收、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提高了成像精度;解释过程中采用波阻抗反演与地震综合属性分析技术确定了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利用相干体分析技术搞清了断层特别是小断层的发育情况,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清楚地研究岩浆岩体对煤层的影响,采用了趋势面分析方法.通过对卧龙湖煤矿10煤层厚度以及侵入10煤层的S1号岩浆岩体厚度的趋势面分析,得出影响卧龙湖煤矿10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岩浆侵入,并在其基础上得出研究岩浆侵入体厚度与煤层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预测卧龙湖煤矿岩浆岩分布区内残余煤厚的重要依据.该方法有助于岩浆岩分布区内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郭二庄井田岩浆侵入体的详细调查,分析了岩浆侵入体的分布特征及侵入规律,岩体呈岩盘侵入,似层状,局部有岩脉或岩柱状。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分析了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结果表明本区岩浆岩对煤层的破坏可分为3种情况,即使煤层出现分岔、变薄甚至全部被吞蚀。  相似文献   

13.
岩浆热事件对煤层变质程度和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亮  程龙彪  蔡春城  徐超  王伟 《煤炭学报》2014,39(7):1275-1282
为研究岩浆侵入热事件对煤层变质程度和吸附-解吸特性的作用机制,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测定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淮北矿区海孜井田岩浆岩侵入区和邻近临涣井田未受岩浆影响的煤层多元物性参数变化规律和孔隙特征,系统研究了采集煤样的等温吸附与吸附平衡条件下瓦斯解吸过程,揭示了岩浆岩床下伏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海孜井田岩浆热演化作用使煤层变质程度显著增加,煤层挥发分降低,岩浆岩覆盖区域煤层的最大镜质组反射率梯度为0.53%/100 m,远大于深成变质作用。岩浆热演化区孔径0.4~0.7 nm之间的微孔极为发育,其发育程度是未受岩浆岩覆盖区煤样的数倍,且越靠近岩浆岩的煤层,微孔发育程度越明显。岩浆热演化区内煤体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瓦斯量增大,煤体的瓦斯放散初速度变大,初期解吸速度快且解吸总量大。由于岩浆岩床对下伏煤层的热变质和封存作用,易造成下伏各煤层的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增高,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王恩营 《中国矿业》2005,14(4):76-78
为了在岩浆岩侵入区开展正常煤炭生产活动,依据岩浆岩侵入特征及侵入区煤层赋存规律。研究了岩浆岩厚度变化及其侵入的方向性对煤层赋存的控制作用。岩床边缘向内凹进的港湾状区域,煤层厚度急剧增大,是煤田地质勘探和矿区找煤的重要靶区。岩浆岩与煤层位置关系的分带性特征可以用来指导矿井地质工作。利用该方法在研究区获得新增储量约620万t,并为生产采掘揭露和钻孔勘探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王璐  宋景 《陕西煤炭》2020,39(3):68-72
为探究岩浆岩侵入对煤层煤质造成的具体影响,以大同煤田鹅Ⅳ精查勘探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勘查区地质构造及岩浆岩活动规律,收集以往区内施工钻孔的煤层煤质资料,并开展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表明,印支运动时期该区岩浆岩活动(煌斑岩侵入)活跃,其沿地层裂隙及断层为主要通道,以岩墙、岩床的形式侵入地层中薄弱地层,例如煤层中使其局部受热接触变质,使煤层结构复杂化、有益厚度变薄;煌斑岩侵入与煤层接触变质(干馏作用),焦化过程中可产生定量的瓦斯,瓦斯含量随煤层变质程度的增高而变大;应对该区开展三维地震工作,来验证断层及岩浆岩活动情况,可以为该区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恩花  陈卓利 《中州煤炭》2021,(4):87-90,99
研究了陈四楼井田岩浆岩分布特征,主要有岩浆岩发育时期及产状、岩浆岩分布特征、岩性特征等,得出矿井内岩浆一般顺煤层及软弱层侵入,产状多为岩床或岩墙;三22煤层受岩浆岩侵入面积约占控制面积的1/10;岩浆岩的种类较多,代表性的有辉绿岩类、闪长岩类、煌斑岩类、细晶岩类及花岗岩类。分析了岩浆岩对矿床开采的影响,主要为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岩浆常沿煤层底板软弱部位或顺煤层侵入,使煤层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变质为天然焦。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滕县煤田七五煤矿许楼井上组煤岩浆岩侵入规律,确保矿井开拓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对岩浆岩侵入时间、侵入通道以及相关地质构造的分析,判断总结出井田南北两区域的岩浆岩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对煤层进行了侵蚀.该研究为矿井下步的开拓布局、工作面布置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恒乐  张玉贵  秦勇  赫少攀 《煤炭学报》2013,38(11):1982-1987
结合淮北矿区祁东井田地质背景,分析了中生代岩浆侵入特征及其对煤层、煤质和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上部3 2号煤层到下部9号煤层,岩浆侵入范围和强度逐渐增大,煤的变质程度逐渐升高,9号煤层煤样镜质组最大反射率高达3.7%;化学性质发生差异,挥发分减少,碳含量增高,氢含量略有降低,H/C原子比下降,认为叠加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岩浆热变质作用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祁东井田岩浆岩主要以岩床形式顺煤层上部侵入,同一煤层局部瓦斯含量高异常部位与岩浆侵入部位一致,认为这与岩浆侵入引起煤的二次生烃导致煤生气量增大和吸附性增强,及岩浆岩成为煤层直接顶板对瓦斯的圈闭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研究区岩浆岩侵入煤层层位多、范围广、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利用地震波形聚类分析,得出与地质相对应的地震相图;利用多属性分析,预测煤层中岩浆岩侵入范围。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岩浆岩侵入宏观变化趋势与钻井揭示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当岩浆侵入破坏煤系时,煤层瓦斯赋存规律会变得异常复杂。利用瓦斯地质学和煤层气地质学的方法,对岩浆侵入破坏区煤层瓦斯地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浆侵入煤层与煤发生接触热变质作用,使生成的瓦斯量发生变化;使瓦斯的赋存状态发生变化,同时有可能导致瓦斯成分的改变;还会使其影响带的煤体结构遭到破坏,局部形成构造软煤分层,在岩浆岩体尖灭处及岩浆岩体与断层的组合部位是煤与瓦斯突出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