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柴油机设计开发过程中,考虑到热负荷高、各缸孔间冷却均匀性差、缸盖鼻梁区出现热裂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对整机冷却水流速与换热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得出冷却水在缸体进气侧从第一缸向第四缸流动过程中,流速与换热系数明显下降,这将会引起柴油机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喷油器和气门周边区域换热系数低,这将会是缸盖鼻梁区热裂的主要成因。针对上述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缸体水套设计优化方案、缸盖垫片优化设计方案;通过模拟计算的手段,得出本文提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有效降低产品设计完成后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以及缸盖鼻梁区热裂等潜在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2.
在柴油机设计开发过程中,考虑到热负荷高、各缸孔间冷却均匀性差、缸盖鼻梁区出现热裂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对整机冷却水流速与换热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得出冷却水在缸体进气侧从第一缸向第四缸流动过程中,流速与换热系数明显下降,这将会引起柴油机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喷油器和气门周边区域换热系数低,这将会是缸盖鼻梁区热裂的主要成因.针对上述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缸体水套设计优化方案、缸盖垫片优化设计方案;通过模拟计算的手段,得出本文提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有效降低产品设计完成后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以及缸盖鼻梁区热裂等潜在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3.
针对495ZLQ柴油机原冷却水腔结构存在机体水腔周向流动不善,缸盖水腔后部及底部存在低流速区的问题,提出了三套改进优化方案。采用热流固直接耦合法分别建立机体-缸盖-缸套-缸垫-冷却水腔的整机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利用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进行网格划分,进行了不同柴油机工况下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方案3为最优方案;对于机体冷却水腔,采用双侧进水使得优化后的机体第一、第二缸排气侧冷却水流量比原机增大了约2.5倍,改善了机体水腔内冷却液的周向流动,降低了缸套内表面进排气侧的周向温差;对于缸盖,降低主喷孔高度及设计引流帽结构可以提高缸盖鼻梁区冷却液的流速,从而改善该处的热负荷状况。  相似文献   

4.
应用AVL公司SWIFI软件,对生产中的6缸柴油机水套进行了CFD分析。机冷器的CFl)分析表明:冷却水流平均速度在0.8~1.0ms之间,保持有较好的流动情况,基本满足机油冷却要求;缸体CFD分析表明:缸体各截面的水流速度达到0.5m/s,已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环绕水流量比短路水流量少约三分之一,因此进出水孔的相对位置还需要调整;缸盖CFD分析认为:1-4缸受到二次冷却的效果较好,对于第5缸、第6缸因受到二次冷却的效果减弱(甚至没有)而导致的缸盖水流动情况不好,可以通过改变进、排气道和鼻梁区的几何尺寸来改善其在关键区域的水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5.
某四缸发动机缸盖裂纹分析与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发动机经过600 h交变负荷试验后,气缸盖鼻梁区出现裂纹。主要对缸盖的断口、材料、铸造工艺、冷却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缸盖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为铸造工艺问题导致的金相变质和硬度不达标,缸盖内部严重积瘤,从而导致火花塞周围冷却水通道截面减小,缸盖冷却不足,缸盖内部温度偏高,热负荷偏高。通过改进铸造工艺和缸盖水套圆角结构优化,提高了缸盖自身的机械性能和水套的冷却能力,进而使缸盖的抗热负荷能力提高;经过对优化后的缸盖进行试验验证,优化后的缸盖在600 h交变负荷后未出现裂纹,达到了试验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内燃机缸盖鼻梁区水腔局部真实的传热状况,以某大功率六缸天然气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转速、不同工作负荷、不同冷却水温度和不同冷却水系统压力的工况条件下,对缸盖鼻梁区位置进行定点测温试验,并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其测点位置处水腔壁面的传热状况及缸盖测点温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扭矩高负荷工况条件下,鼻梁区水腔壁面处传热特性曲线非线性关系,基本处于过冷沸腾状态,与小扭矩低负荷下的单相对流传热相比,其传热强度更为剧烈;随着冷却水温度的增加,发动机缸盖测点温度整体提高,但各测点变化大小存在一定差异;提高冷却水系统压力,其测点温度也有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降低车用6缸柴油机热负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车用6缸柴油机整机热负荷过高,气缸盖鼻梁区出现热裂等问题,进行了整机热负荷、气缸盖底部温度测量、气缸盖底面上水孔水流分布等试验研究和水套内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水散热器散热能力不足和冷却水流量偏小是导致该型柴油机热负荷过高的主要原因;气缸盖水套内水流不合理,仅有约12.22%的冷却水对气缸盖底部进行了有效的冷却,是气缸盖底部热负荷过高造成鼻梁区热裂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了4种气缸盖结构改进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得出,改进方案一能使气缸盖底部流速提高1.68倍,气缸盖鼻梁区最高温度降低12.2℃。采用气缸盖改进方案在同时提高冷却水泵转速、改善水散热器能力,不仅可进一步改善气缸盖热负荷,使鼻梁区温度降低,而且还可较好地解决整机热负荷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CFD软件Fluent对某六缸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冷却水腔的流动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缸盖水腔局部区域流动分布较差,对此作出了相应的结构改进,改进后的缸盖水腔内流动和传热得到了改善。对改进后的模型建立了流体与固体之间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考虑了沸腾传热对缸盖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腔的沸腾传热有效降低了缸盖火力面鼻梁区和排气道侧的高温。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参数化的缸盖底板及水腔简化模型,并用六缸机整机计算结果及缸盖测温试验验证模型有效性。随后进行了鼻梁区水腔结构因素对缸盖底板温度、轴向温度梯度、第三主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截面长度和宽度在不同鼻梁区域有不同的影响规律,在同一区域,截面的长、宽、高因素对温度场、应力场的影响同样存在差异。对于鼻梁区中点温度和轴向温度梯度,截面高度为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截面宽度和长度;对于第三主应力,截面高度同样影响最大,其次是截面长度和宽度。排气门鼻梁区温度较高,可以通过降低截面高度、长度和增加截面宽度实现;进气门鼻梁区热应力较高,可以通过增加截面高度、降低截面长度和宽度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计算流体力学在发动机冷却水套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某三缸发动机在试验中出现的“拉缸”现象,应用STAR-CD软件对该机冷却水套中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分析,发现水套中存在大范围的低流速区和高温区,通过调整气缸垫中机体通往缸盖分水孔的大小和分布设计了改进方案,利用STAR-CD软件分析得到了最终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某商用车直列6缸柴油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缸内传热模型获得内燃机缸盖和缸套的燃气侧局部传热边界条件;基于均相流沸腾传热模型获得水侧传热边界;实现水侧、燃气侧边界与结构温度场计算的耦合,并判断水腔内沸腾传热的状态。结果表明:缸盖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缸盖最高温度位于缸盖底面两个排气门之间;排气门之间的燃气传热系数和燃气温度均处于较高值,缸内局部传热显著;在缸盖底面中心和排气门附近水腔内的冷却水处于部分发展泡核沸腾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维CFD技术的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大于0.5m/s时,气缸体水套内表面的上部平均流速和换热系数均比下部高;缸盖火力面冷却效果较好,换热系数高于10kW/(m~2·K),流速大于1.0m/s,但冷却效果欠均匀;总压力降为38.2kPa;上水孔的布置和尺寸使缸盖下层的各火力面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六缸柴油机冷却系统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冷却水的流动与传热直接影响柴油机的冷却效率、高温零件的热负荷、整机的热量分配和能量利用。在冷却系统传热计算时,利用流固耦合的方法,较为准确地确定了缸体水套的传热边界条件。采用CFD商用软件STAR—CD对直列六缸柴油机的冷却系统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给出了整机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场、换热系数及压力场分布,为柴油机冷却水腔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银  欧阳光耀  刘琦  张萍 《柴油机》2015,37(4):28-32
基于Chen模型研究了柴油机模拟冷却水腔内的沸腾传热,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并将此模型应用于柴油机缸盖及冷却水套内的耦合传热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沸腾传热可有效提高冷却水的换热能力,降低冷却水套壁面局部高温区域的温度,降低缸盖本体的温度梯度,从而降低缸盖热负荷及热应力;考虑沸腾时,缸盖局部温度点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更小。  相似文献   

15.
耦合法在柴油机传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流固耦合的分析方法,将柴油机气缸盖、气缸垫、气缸体、气缸套等柴油机主要零部件以及缸内气体、冷却介质作为一个耦合体,进行燃烧室部件的传热数值模拟实验。其中,冷却水侧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温度由CFD软件Star-CD对整个水路进行模拟计算获得;底板火力面侧燃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温度由GT-POWER软件对缸内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获得;缸套燃气侧温度由活塞组——气缸套耦合传热模拟获得。最终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吻合,可以为柴油机热负荷分析和柴油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采用表面热电偶测量气缸盖壁面的温度波动,应用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计算了气缸盖壁面不同位置的瞬态传热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转速、负荷、冷却水温、进气温度、压缩比、壁面不同位置等对壁面温度波动和瞬时传热率的影响,得出柴油机气缸内燃气和壁面间的瞬态传热与壁面温度波动水平有关,气缸内气流速度对气缸内传热有较大的影响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孟青  朱立勇 《内燃机学报》1994,12(3):249-257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风冷汽油机上所进行的瞬态温度场测量及用表面温度法理论计算的研究结果。作者选 用的实验机型为165F-Ⅲ型风冷汽油机,通过在其缸盖在布置多支TCS-K型薄膜热电偶,利用自行开发的测量系统,实测了在不同运转工况下的温度场。同时,还研究了沉积物对温度测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表面温度法,进行了局部瞬态换热系数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禛  薛冬新  唐斌  孟浩 《柴油机》2013,35(1):17-21, 32
为获得直观的流场和温度场数据,对某16缸中速柴油机建立了完整的冷却水三维模型,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其进行了绝热CFD计算分析,得到了冷却水流速、压力等数据。考虑到各缸冷却水套为并列排布方式,各缸之间相对独立,建立了单缸的缸盖-缸套-冷却水耦合传热模型,对其进行了缸盖-缸套-冷却水耦合传热仿真,获得了各部件比较精确直观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从而为柴油机冷却水套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code is applied to simulate fluid flow, heat transfer and combustion in a four-stroke single cylinder engine with pent roof combustion chamber geometry, having two inlet valves and two exhaust valves. Heat flux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n the cylinder head, cylinder wall, piston,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are determined with respect to crank angle position. Results for a certain condition are compared for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cylinder engine with available correlation proposed b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n the literature and close agreement are observ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local value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varies considerab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ylinder, but they have equivalent trend with crank angle. Based on the results, new correlations are suggested to predict maximum and minimum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of a SI eng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