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本文采用传统化学还原法,以硝酸银为银源,明胶为分散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合成了振实密度高、单分散、球形的亚微米级银粉。系统地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分散剂用量,溶液pH值,原料添加方式和反应温度对银颗粒特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色散谱(EDS)对所制备银粉的特性进行了表征。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结果表明银粉呈单分散的球形,粒径范围在(0.40~1.05) μm。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银粉的振实密度为4.55 g/cm3。  相似文献   

2.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银粉,以稀硫酸为分散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硝酸银为银源,研究了反应物混合方式、硝酸银浓度以及温度对银粉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振实密度仪对所制备银粉的特性进行表征。确定较优工艺条件为:[AgNO3]=0.5mol/L,n(C6H8O6)∶n(AgNO3)=2∶1,分散剂与硝酸银质量比为10%,pH值为5,反应物混合方式为还原剂快速倾倒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反应温度为室温。较优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银粉为单分散球形银粉,平均粒径为2.5μm,松装密度为2.5g/cm3,振实密度为4.6g/cm3。  相似文献   

3.
摘要采用化学还原法,以七水硫酸亚铁(FeS04·7H20)为还原剂,在室温条件下搅拌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了表面粗糙度高、粒度分布窄的微米级球形银粉。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比可以制备出粒径范围在1-4μm、尺寸可调的单分散球形银粉。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还原法,以七水硫酸亚铁(FeSP_4·7H_2O)为还原剂,在室温条件下搅拌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了表面粗糙度高、粒度分布窄的微米级球形银粉。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比可以制备出粒径范围在1~4μm、尺寸可调的单分散球形银粉。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我国粒度测量溯源及传递体系、满足粒度仪检定校准需求,本文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了两种亚微米级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标准粒子,在此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了定值研究和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技术名称微米银粉生产技术二、技术所有权情况自然人三、技术情况所处省份:广东韶关技术领域: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相似文献   

7.
正交设计在单分散球形SiO2制备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捷  朱红 《功能材料》2005,36(4):577-579
用正交试验,采用L9 (33)正交表,在醇水体系中采用氨作催化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研究了各原料浓度对单分散球形SiO2 粒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二氧化硅的粒度随着氨和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随TEOS 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硅的粒度也略有增大,但幅度较小。本文还详细研究了二氧化硅颗粒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醋酸乙烯酯在醇/水介质中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的分散聚合.考察了分散介质的醇水比、聚合温度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对聚合物粒子形态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异丙醇/水介质中,聚醋酸乙烯酯微球的粒径随着醇水比、聚合温度和搅拌速率的提高而增大,粒径分布变宽.在标准配方条件下,制得了单分散,粒径分别为2.0 μm、4.0 μm和5.0 μm的聚醋酸乙烯酯微球.  相似文献   

9.
《现代材料动态》2011,(1):24-24
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获悉,依托西北大学“光电技术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光电技术与功能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西北大学王惠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题项目“太阳能光伏电池用高导电性银粉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甲醛还原制备超细球形银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步化学还原法,以硝酸银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甲醛为还原剂还原银氨溶液,制备电子电工行业用超细银粉.结果表明:采用甲醛一步法还原银氨溶液,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出了类球形、分散性较好的超细银粉,其粒径小于1μm,银粉晶体结构为FCC多晶结构.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LiFePO4/C正极材料的合成其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i2CO3为锂源,葡萄糖为C源,与高密度前驱体FePO4混合,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高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和恒电流充放电对制得的LiFPO4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材料结晶完整,为均一的橄榄石型结构.C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LiFePO4的密度,当C的含量为3.0%(质量分数)时,所制正极材料LiFePO4/C的振实密度可达到2.14g/cm3,0.1C放电容量为121.5mAh/g,体积比容量达到260.OmAh/V.  相似文献   

12.
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利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但是,其光电转换效率远低于理论最大值(31%)。本文首先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出高分散的微米(D50=2.78μm)和亚微米(D50=0.56μm)球形银粉,然后将微米银粉和亚微米银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借助XRD、SEM、ED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银粉的振实密度对前电极栅线的横截面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池接触界面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银粉的振实密度高于纯微米或亚微米银粉的振实密度,当亚微米银粉在混合银粉中质量分数为15%时银粉的振实密度最高。且当银粉的振实密度最高时,前电极栅线的横截面结构、表面形貌和电池的接触界面结构最优,电池的电性能最佳。综上,银粉的振实密度对电池的电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种用于压电陶瓷振子的银电极制备的浆料。这种浆料主要由银粉、玻璃料、有机载体组成。本文对银浆各组成部分的属性以及银浆制备工艺和加工工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压电场下自然对流蒸发器表面结霜的过程及电压等参数对该结霜过程的影响,对其在肋片式换热器的结霜过程进行微细观可视化研究。试验中,在冷表面Tw=-14℃,湿空气温度为15℃至20℃,相对湿度为20%~90%,静电场电压为0-40kV范围内,受高压不均匀电场的作用,换热器铜管表面的结霜分布不均匀,高压电场有明显抑制结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Sm2Fe17Nx磁粉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Sm2Fe17Nx永磁粉末,研究了工艺参数对Sm2Fe17合金的显微组织及Sm2Fe17Nx粉末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的均匀化、粉末的氮化以及粉碎过程是获得高性能磁粉的关键因素。采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磁粉的磁特性为:4πMr=1.24T.iHc=756kA/m,(BH)max=220kJ/m^3。  相似文献   

16.
添加剂对膨胀阻燃低密度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研究各种不同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膨胀阻燃体系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法(TG)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EVA可提高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且能促进体系成炭;SiO2改善了体系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及阻燃性能;氧化剂(NH4)2SO4则取得了较好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七水硫酸亚铁与本征态聚苯胺的固相掺杂反应,获得了同时具有导电性和导磁性能的新型结构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的掺杂反应条件对固相合成产物导电率和磁化率的影响,获得了适宜的固相合成条件。通过红外光谱(FT—IR)、现场紫外光谱(in—situ UV—vis)、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产物的室温电导率、质量磁化率及吸波电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固相掺杂反应条件可以调控产物的电导率和磁化率,所得掺杂产物在2~18GHz微波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  相似文献   

18.
Silver clad Bi-2223 tapes with consistently high critical current densities of over 30,000 A/cm2 at 77 K and zero field were prepared by powder-in-tube (PIT) technique. Powder XRD, electron microscopy, a.c. susceptibility and critical current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hase assemblage, microstructur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se tapes at various stages of processing. The precursor powder for PIT process was prepared by a sol-gel route by acrylate method using freshly prepared nitrates of Bi, Pb, Sr, Ca and Cu. The carbon content in the powder was minimized by subjecting it under dynamic vacuum calcination followed by heating in free flow of oxygen for long durations with intermittent grindings. The choice of initial stoichiometry, high reactivity of the precursor, effective removal of carbon, choice of phase assemblage at the filling stage and the multistage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at optimized conditions were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The work was done under the Na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Programme fund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ST), New Delh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