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化床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森荣 《大氮肥》2014,(3):145-148,152
介绍流化床气化技术特点,从煤的分类、工业分析、半焦与CO2反应活性、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含量等方面,分析煤质对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影响,得出流化床气化适合可气化高灰、高水、高灰熔点的劣质煤,要求煤半焦的CO2反应性高,灰熔点不能偏低,反应温度操作范围尽量大;原料中的卤族元素含量尽量低;碱金属含量低于2%。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碎煤加压气化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碎煤加压气化工艺改进思路:验证了炉型扩大、提高气化炉操作压力和使用CO2作为气化剂返炉的可行性;提出了煤锁气冲压优化、入炉煤粒径控制的改进方案;提出了入炉煤中微量元素(主要是氯元素和氟元素)露点腐蚀是气化炉夹套减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宏观分析、扫描电镜分析(SEM)、能谱分析、材料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分析等方法对一批液氯钢瓶封头塞座螺纹丝口缺牙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钢瓶的封头和塞座使用的材料正确,金相组织正常,但是钢瓶内壁和塞座螺纹腐蚀较为严重,腐蚀产物中合有大量的氯元素,内外壁腐蚀产物中的氯元素含量比达到了3.0。进一步分析表明:正是由于液氯中合有水分,氯的水溶液渗透入螺纹副的间隙,造成螺纹连接部位发生严重的缝隙腐蚀,导致液氯钢瓶塞座螺纹缺牙。  相似文献   

4.
煤中氯分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煤中氯与灰分、碳、氯与钠等元素间的相关关系,从煤化学角度,分析氯在煤中的分布规律,并研究其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寒旭 《煤炭转化》1996,19(3):34-39
TGA-MS是研究煤在燃烧过程中氯及其它气体组分析出特征的有效方法。MS的结果表明,煤在燃烧时氯基本是以HCl的形式从煤中析出,其析出特征与煤中水分的析出有密切关系,与CO及SO2的析出也有一定的关系,英国煤和美国煤在燃烧时氯的析出特征基本相似,这也说明两国煤中氯的存在方式是相似的。MS谱图上的三个HCl析出峰则说明至少有三种形式的氯存在煤中。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连续重整装置预加氢、重整及再接触和催化剂再生部分氯元素来源及危害,介绍了石脑油油气脱氯工艺,重整生成油(包括液化石油气)和重整氢脱氯工艺,以及再生循环气和放空气脱氯工艺流程及工业应用情况,并讨论了碱洗、Chlorsorb氯吸附和固体脱氯剂脱氯技术在再生循环气和放空气脱氯中的优缺点。总结比较了国内不同型号的脱氯剂的工艺技术指标及脱氯效果,并简要介绍了连续重整装置中与脱氯工艺同时使用的控制装置腐蚀的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7.
煤中氯的赋存形态与释放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煤中氯的赋存形式、测定方法、释放特性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煤中氯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到目前为止,氯在煤中的赋存形式仍未有统一的结论,但都认为燃烧过程煤中氯主要以氯化氢的形式释放,将对燃烧设备燃烧区、加热器等部位产生腐蚀并污染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洗煤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煤中的氯含量。  相似文献   

8.
TGA-MS对煤燃烧时氯的析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TGA-MS是研究煤在燃烧过程中氯及其它气体组分析出特征的有效方法。MS的结果表明,煤在燃烧时氯基本上是以HCl的形式从煤中析出,其析出特征与煤中水分的析出有着密切关系,与CO2及SO2的析出也有一定的关系。英国煤和美国煤在燃烧时氯的析出特征基本相似,这也说明两国煤中氯的存在方式是相似的。MS谱图上的三个HCl析出峰则说明至少有三种形式的氯存在于煤中。  相似文献   

9.
煤中氯的赋存形态与释放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煤中氯的赋存形式、测定方法、释放特性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煤中氯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到目前为止,氯在煤中的赋存形式仍未有统一的结论,但都认为燃烧过程煤中氯主要以氯化氢的形式释放,将对燃烧设备燃烧区、加热器等部位产生腐蚀并污染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洗煤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煤中的氯含量.  相似文献   

10.
山西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厘清山西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煤中4种常见有害元素氟、氯、砷、汞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研究发现,山西煤中有害元素总体具有低氟、高氯的特点,石炭-二叠纪煤低氟、低砷、低汞、高氯,侏罗纪煤高汞、高砷、高氯、低氟;氯主要富集于西山矿区、霍州矿区,砷主要富集于大同侏罗纪矿区和沁水煤田武夏矿区,汞主要富集于平朔矿区和西山矿区;控制山西煤中有害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有聚煤环境、沉积物源性质和岩浆热液活动。建议对煤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煤炭分选效果,同时改进分选方法,在分选的同时对有害元素进行固定,防止和减少二次污染;在对粉煤灰中有益元素进行提取利用时建议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稀土元素、过渡元素、C族元素、卤族元素和铋自掺杂钼酸铋的研究情况,并对钼酸铋掺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采用特殊原、燃料条件下水泥生产过程中耐火材料、钢材易发生的几种腐蚀类型;分析了碱、氯、硫等主要腐蚀源对材料的腐蚀原理及过程。列举了YDTN回转窑筒体和沙特SCC烟囱腐蚀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其腐蚀的原因,提出了应对腐蚀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技术措施。对于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置各类废弃物的企业,应该关注碱、氯、硫等干扰元素对烧成系统设备结构和耐火衬料的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神府煤为原料的气流床水煤浆气化装置作为对象,对其原煤、粗渣、细渣、制浆水和废水等样品进行取样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了气化系统中氯元素的分布情况;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构建了系统的电解质模型,模拟计算了气化系统中氯元素的分布状况以及氯元素浓度在气化系统中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计算得到气化炉内氯元素的转化率为93.86%;气化系统中大部分的氯元素以废水形式排出系统,粗细渣及其夹带溶液中占有一小部分,合成气中含氯很少;氯元素在煤中的赋存形态会影响它的释放过程,该煤中大部分以有机态存在,占有94.27%,易释放出去。模拟出的氯元素分布结果与实验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氯离子浓度最高的为出真空闪蒸的黑水中的450 mg/L。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等度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分析防冻液和切削液中卤族元素的方法。采用CarboPacAS19分离柱对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柱温为30℃、淋洗液为20mmol·L-1的KOH溶液。在0.10~20.0mg·L-1范围内氟、氯、溴呈良好线性,回收率分别为90.0%~100.4%、80.0%~100.3%、87.2%~97.0%,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5、0.01、0.01mg·kg-1,精密度分别为1.64%~5.46%、0.83%~4.99%、1.07%~5.29%。检测了防冻液和切削液中的卤族元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煤化工》2016,(1):36-40
为解决"高氯煤"中Cl-对气化装置的腐蚀问题,利用Aspen Plus模拟了粉煤气化装置中氯离子浓度平衡的工艺流程,并据此计算出装置灰水系统各工位的氯离子平衡浓度,得到了氯离子浓度的影响因素。结合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机理的讨论,分析了"高氯煤"情况下,灰水系统设备的选材,可为今后"高氯煤"项目灰水系统设备材质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脱硫浆液循环使用造成其组成复杂,尤其是卤族元素易在浆液内积累而较难脱除。氧化态汞水溶性较好,可被湿法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FGD)系统脱除,然而脱硫浆液内已脱除的汞存在二次释放的问题。实验室采用汞在线实时监测方法对模拟脱硫浆液内卤族元素影响汞释放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考察反应温度、卤族元素种类、卤族元素浓度和反应pH对汞释放的影响,并通过模拟计算研究汞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卤族元素对汞释放的抑制能力按Cl3,从而降低汞的...  相似文献   

17.
前言煤中的氯主要以氯化物和有机氯的形态存在。它是一种有害成分,可侵蚀耐火炉衬,腐蚀锅炉,或导致堵塞旋风预热器的管道等。因此,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对煤中氯的含量均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配合窑外分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于1981年提出了应用高温热解—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和磷酸溶样—汞盐微量滴定法二种准确、快速测定水泥及其原料中微量氯的分析方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运营阶段,预热器旋风筒顶部耐火材料有块状脱落,造成下料管堵塞。现场观察,部分锚固件与耐火材料结合位置有严重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对锚固件失效、耐火材料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和生产操作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环境中含量较高的氯元素对锚固件产生了严重的高温腐蚀,良好的施工质量有助于隔断氯元素与锚固件表面的接触。  相似文献   

19.
印刷电路板腐蚀液的再生和铜回收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印刷电路板腐蚀液再生和铜回收的新方法,该法的特点是利用铁和氯氯分别作为还原剂和氧化剂,在整个再生和回收过程中不引入其它杂质离子,同时还考察了对工艺过程听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卤族元素,系统地研究了卤族元素对于CO的选择性和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卤族元素对于CO2的还原反应具有促进作用,并按照Cl- < Br- < I-的顺序递增。Cl-和Br-对CO2还原反应和析氢反应都具有催化作用,而I-的存在加快了CO的生成,对析氢反应没有明显影响。在过电势为590 mV时,CO在有I-溶液中的选择性是无I-溶液的28倍。经过表征和分析后得出,I-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通过化学吸附使催化剂表面形貌发生改变,CO的活性位增多,加快其反应速率。同时,I-在反应过程中易向反应表面传输负电荷,增加与碳原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CO的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