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马海地区由于复杂地表条件和马仙、绿南断裂的影响。使得地震资料信曝比较低,地震勘探难度较大。在2003-2004年进行的三维地震攻关中。通过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井震联合激发、选岩选层激发等采集技术措施和配套的资料处理攻关。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了适合于柴达木盆地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加快柴北缘的勘探开发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柴达木盆地类似地区地震勘探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岩性的识别。但由于现有技术及处理方法的限制,它的进展是缓慢的。从亮点技术到复数道分析技术、HCl技术等等,它们的应用都推动了岩性勘探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岩性地震处理技术,如AVO、SLIM、G-LOG等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无论哪种方法,理论上虽都较为成熟,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即它们并不是对每个地区都能见到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川东陡构造、大山区的地震勘探方法。从选测线定井位,鑽炮井到山区因地制宜的开展多次复盖方法,灰岩出露地区的工作,一直到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都作了扼要的分析。石灰岩出露地区的打井工作一向是老大难問题,本文总结了广大群众创造的一整套经验,对今后提高灰岩区地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普遍意义。因地制宜的采用多次复盖方法,也是在陡构造大山区工作中初步摸索出的一套规律,对这种资料进行数字处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可以作为同类地区工作的借鑑。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四川盆地边缘大山区地质、地貌特点和地震勘探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山地地震队的地质目标、技术措施及经营管理,总结了大山区使用地震仪,钴井、测量,通讯及运输等先进设备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解决当前大山区野外地震勘探技术管理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内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所覆盖。在沙漠区进行地震勘探工作,必须事先详细了解和掌握地震地质条件特征。本区沙漠按地貌特征分为短沙垄区、大沙垄区及大沙山三个区。各区的低速带类型和干扰波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来说,干扰波由炮点出发构成一个三角形干扰带。在干扰带内及其近炮点的一侧和远离炮点的一侧,干扰波具有不同的特征。压制这些干扰波仅通过频率滤波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野外采用最佳的联合组合法,在室内采用视波长滤波及模拟组合。此外,尚须采用最佳观测系统及高覆盖次数,才能得到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沙漠地区开展地震勘探有两个突出的困难:第一,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很差,起伏不平的风成沙丘不仅会强烈地吸收地震波,而且会产生各种干扰波,难以得好地震资料。第二,水源缺乏,交通困难,勘探人员的吃住问题不易解决。因此,要开展沙漠区的地震勘探,首先要解决好野外工作方法和设备问题。就野外工作方法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必须认真踏勘选线。沙漠里分布着许多沙丘,它们大体可归结为两种类型,一  相似文献   

7.
在浅海区进行地震作业时,要事先对水深、海底情况、潮汐等资料进行调查。水深直接关系到电缆沉放深度和接收效果,潮汐资料能提供最佳的放炮时间和估计测线的羽角。在北部湾浅海区采用36道,排列长度为2公里、36次覆盖的观测系统,电缆和气枪沉放深度均为6米,气枪容量为1,930立方英寸的工作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巨厚沙漠区地表沙丘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巨厚,对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地震资料采集激发接收困难,静校正处理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难点,开展了基于超深微测井的巨厚沙漠区表层特征调查分析,采用子波和Q值辅助分层方法,对近地表进行了准确分层,获得了准噶尔盆地巨厚沙漠区近地表特征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将地震波激发岩性由原来的降速层干沙层改为低速层湿沙层,通过理论和野外试验结合,优选了最佳多浅井组合激发方式及参数;通过检波器埋深试验,确定了20~40 cm浅地表潮湿沙层埋置检波器的接收方式;对层析核函数进行剖析,推导出菲涅尔层析敏感核函数,形成了菲涅尔体层析反演高精度静校正技术;采用粘弹波动方程波场延拓近地表吸收衰减补偿技术,消除了巨厚沙漠区近地表吸收衰减的影响。在准噶尔盆地CH1J东、D2J北等多个区块的三维地震勘探中,上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提高了处理剖面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9.
在指出三维地震既是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深层和海拉尔盆地勘探成效的基础,也是解决中浅层岩性油藏、深层特殊岩性复合天然气气藏和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复式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的基础上,阐明三维地震在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使海拉尔盆地获得了新生、是其他外围盆地获得发现的希望等观点。建议继续加大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量,为隐蔽油气藏精细勘探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黄土塬区在地震勘探中,因其地质特点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包括激发条件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浅表层干扰波强烈、地震施工条件困难以及地震资料处理难度大几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相关技术,并选取多线地震勘探技术和非纵地震勘探技术进行详细讨论,以寻求黄土塬区地震勘探开发的高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时,无论采用拖拽式还是回收重放式作业,由于海流、海底障碍物的影响,检波器的位置及格波器的X、Y方位都会与设计方位有误差.文中提出利用电缆定位资料和检波器X、Y分量的能量两种方法估算方位误差,然后通过方位旋转来进行方位误差校正.用后一种方法对南海某地多波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了试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й�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5×1012m3。近年来,已在20多个含煤区进行了煤层气勘探,4层气探井数已达70口,其中煤层气日产逾千立方米的井仅有6口。目前的勘探特点为:①产量低,递减快;③煤层渗透率低,压力低;③煤阶低;④煤层埋藏浅,处于甲烷风化带;⑤煤层薄,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发育;③有的煤层埋藏太深。拟合于固体勘探和流体勘探之间的煤层气勘探,其最大特点是气源岩与储气层同层,勘探开发的重点是煤层中的吸附气,研究的重点是搞清控制煤层中甲烷的分布、储存能力和气井产能的地质及水文因素。必须突破旧有思路的束缚,从煤层气勘探的选区评价、布井、钻井、完井和增产措施到开采方式、集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勘探方法。勘探重点地区应为华北地区的京津唐含煤区以及山西、陕西和河南的部分含煤区等;其次是华南地区的有利含煤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气田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国家新一轮资源评价的结果表明,中国的天然气资源量为56×1012m3,由于天然气资源勘探程度低,目前资源探明率平均为10%,所以今后天然气勘探发展潜力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发现天然气藏 223 个,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1012m3,其中探明地质储量1000×108m3以上的大气田有9个。中国目前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扬子、塔里木和华北三大古板块,它们的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0%,大气田也主要分布在这三大古板块之中。中国三大古板块长期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区,海相烃源岩发育,有多套储集层;发育以膏盐岩为主的盖层;存在大型构造、地层圈闭,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有利条件。三大古板块之中的川渝区、塔里木区和鄂尔多斯区已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田。这些区块也是中国天然气未来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4.
欧庆贤 《石油物探》1980,19(3):3-13
本文论述了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地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点,并结合这些实际特点和找油气的要求,提出了在这些地区开展地震攻关时所应考虑的方针和方法。其中还较深入地和具体地讨论了变革现有观测方法和爆炸激发方式的问题,着重指出在攻关中首先抓好野外资料采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然气勘探的两个重要领域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依据成藏过程和原理,天然气藏可被划分为常规圈闭气、根缘气、煤层气、页岩气、溶解气(含水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类型。除水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以外,上述其他四种类型气藏均已在北美实现了工业化勘探开发。为此分析了中国相关盆地的地质特点以及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认为:①上述前四种类型气藏也是中国天然气勘探所面对的基本对象,尤其是其中的根缘气和页岩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值得重视的两个基本领域;②根据储层致密、源储接触以及砂岩底部含气等特点,可对根缘气发育进行早期判识,中国的根缘气分布可划分为三区四块,以致密砂岩底部含气作为识别标志,简化了识别方法并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根缘气藏;③页岩气具有典型的无或短距离运移、自生自储、隐蔽成藏以及较强的抗构造破坏能力等特点,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西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中、古生界等均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中尤以南方地区,四川、鄂尔多斯、吐哈等盆地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ʱ�����Ƶ���̽�е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均化技术是时间推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核心步骤,它能有效地消除因时间推移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不一致性在时延地震差异剖面上产生的假异常,突出因油气藏开发效应而产生的地震响应差异,使时间推移地震差异剖面的异常对应于油气藏特性的变化。典型的叠后互均化处理技术包括四个基本步骤:(1)空间校正,(2)匹配滤波,(3)振幅平衡;(4)速度校正。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我国东部各含油气盆地的地震勘探,已逐渐摆脱了单纯以几何形态编制构造闯、寻找构造圈闭的做法,开始进入了应用各种地震讯息,全面研究构造、沉积和油气资源预测的阶段。在综合应用地震反射结构、振幅、频率、相位、速度、反射系数等讯息,解释沉积相,研究储集层和隐蔽圈闭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台北部由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地层抬升剥蚀,形成了多个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其中广泛分布着上石炭统太原组海相烃源岩和奥陶系海相烃源岩。该区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可划分出4种生储盖组合:①上古生界自生自储自盖式成气组合;②下古生界自生自储、上古生界覆盖式成气组合;③古新混生古储中堵式成气组合;④气源岩与储集岩同层的煤层吸附甲烷气成气组合。从盆地边缘到中心、从凸起到深凹陷,具有从煤层甲烷—煤成油—凝析油气—干气气藏完整的气藏分布序列。该区现已发现或探明了长庆气田、苏桥凝析气田以及大城、潘庄、柳林等煤层甲烷气藏。该区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群是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有利地区,提出了鄂尔多斯、冀中东北部、冀南、沁水、黄骅、济阳、东濮等区的勘探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已进入成熟阶段。要保证我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强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对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地质特点形成适合于中国地质背景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同时要进行勘探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潮逐渐形成,研究和勘探实践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看到美好的前景,又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应有一套适合中国具体地质和技术条件的勘探策略,主要是:坚定信心,契而不舍;选区突破,总结经验;讲究效益,逐步展开;政府优惠,国外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