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特网网络层安全协议(IPSec)和网络地址翻译(NAT)不兼容,这严重限制了IPSec的应用范围。在分析IP-Sec与NAT不兼容原因、讨论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一些方法及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UDP封装IPSec数据包方法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在NAPT环境下,外出的数据根据SPD的选择符无法正确定位SAD中的SA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郑羽 《信息技术》2010,(6):194-19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各分支需要通过互联网安全地访问到企业内部网络的数据.通过介绍隧道协议,在RouterOS路由操作系统环境下建立IPSec VPN,实现了安全的远程互访.  相似文献   

3.
VPN在双向NAT环境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私有网络环境的不同,VPN通信模式可分为三类:网关或客户端直接访问公网IP网关;网关或客户端通过NAT(地址映射)访问公网IP 网关;网关或客户端通过NAT 访问另一个NAT 后面的网关。为帮助用户在无需关心物理网络的接入地点、IP地址空间规划等问题的情况下构建 VPN,就必须解决双向NAT 穿透的问题。 所谓“双向NAT 穿透”的问题,实际上是指通信双方都在私有网络环境中(即采用保留IP地址上网),发起通信的VPN 设备由于无法确定被连接VPN 设备的IP地址和协商端口号,以及主要的安全协议IKE和IPSec都和传统的NAT 协议不兼容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IPSec穿越NAT存在的兼容性问题、技术要求及对IPSec的影响,提出了IPSec穿 越NAT的若干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互联网普遍使用TCP/IP协议进行基础通信,而TCP/IP本身没有提供安全。数据在互联网传输的过程容易被伪造、篡改或者窥视。特别是企业或机构单位不同办公地点之间数据的传输要经过互联网,因此更要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络的扩展,通过VPN可以帮助远程用户、企业或机构单位分支机构的内部网络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IPSec VPN可以有效地保护IP数据报的安全,它提供了一套健壮的安全机制,可为IP上层协议提供安全保障。文章研究IPSec技术原理和VPN隧道,分析并使用eNSP模拟器设计实现了IPSec VPN网络,并对网络进行实际测试。  相似文献   

6.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11):I0016-I0016
中华卫士防火墙采用ASIC芯片为安全平台核心.能在高吞吐环境中保持小包线速性能,网络吞吐量最高达5G,支持大型数据中心、千兆骨干网等电信级应用。支持高度互通性硬件VPN的内置IPSec引擎.支持NAT穿越。  相似文献   

7.
NAT和IPSec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NAT和IPSec应用越来越广泛,两者不兼容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论文给出的改进UDP封装法和实现规范化描述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决IPSec和NAT之间的冲突问题,还有利于在已有的IPSec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数据备份中心数据同步安全保护,设计了在纵深体系下基于国密IPSec的数据备份传输加密,包含网络地址规划、对等体设置以及NAT穿透等相关技术,以及国产密码和数字证书认证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网络拓扑结构改动小、明文形式传输路径短,可穿透边界路由器等要求。  相似文献   

9.
自从IETF指定IPSec框架作为网络层的安全协议后,IPSec开始被引入到VPN的创建方案中,IPSec VPN技术开始成为安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文章提出将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引入虚拟专用网(VPN)后,解决IPv4/IPv6不同网络的VPN互通性问题,保证在网络过渡过程中,VPN始终能正常运行。安全策略系统需解决的问题还集中在策略的定义、存取、管理、交换以及发现机制上,因此,必须构建一致的安全策略系统管理各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
耿航 《电子科技》2014,27(8):142-143,146
IPSec作为一种IP层安全协议簇,随着4G网络及计算机网络IPv6的发展,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IPSec的安全架构、认证和加密的实施过程,尤其是对AH和ESP协议进行了分析,并对IPSec实际部署中穿越NAT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IPSec 与NAT的协同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T设备已经广泛运用于现有网络中,而IPSec作为一种相对完备的用于构建VPN的主要网络安全协议已开始运用于网络安全通信之中,但是IPSec的广泛运用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难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一个普遍问题——IPSec与NAT的协同工作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几种解决方案,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网络安全协议(IPSec)和网络地址转换(NAT)是当前的热点技术,在因特网上都得到广泛应用,但两者在协议设计时存在的兼容性问题成为阻碍这两种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了NAT和IPSec两种协议的基本原理,并对两者存在的不兼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给出了利用UDP封装ESP数据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企业借助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时必须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以保证重要信息在公共互联网上传输时不会被泄露,而IPSecVPN就是最好的选择。IPSec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私密性、完整性、鉴权和可查性。企业采用IPSecVPN取代传统的专线方式进行远程点的连接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一直以来IPSecVPN网络的设计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IPSec隧道上实现安全路由。北电网络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IPSecVPN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安全路由技术(SRT)即如何在IPSecVPN隧道上实现动态路由选择技术。要实现安全路由技术,关键在…  相似文献   

14.
IPSec是互联网的基础安全协议。建立IPSec安全通道之前,对等体之间需要进行身份认证。IPSec身份认证的传统实验是通过"预共享密钥"的方式来进行的。设计了两个更通用的IPSec身份认证实验:"基于证书"和"基于Kerberos协议"。而基于虚拟机平台的实验具有更方便、更经济的优点。此外,本实验还涉及到了Windows平台上各种安全设置,如活动目录、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防火墙、证书颁发中心CA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5.
IP VPN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建立私有数据传输通道,将远程的分支办公室、商业伙伴、移动办公人员等连接起来,并且提供具有一定服务质量保证端到端的安全数据通讯服务.本文对基于IPSec的VPN技术和基于SSL的VPN技术进行对比,探讨他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适用场所.  相似文献   

16.
NAT与IPSec协议兼容性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培  曹斌  刘积仁 《通信学报》2002,23(5):148-153
本文针对NAT与IPSec协议协同工作时的兼容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址通告和UDP封装思想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对IPSec协议的扩展,有效地支持了IPSec数据流传输路径中的NAT转换,并且具有实现简单、扩展性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VPN按技术标准可分为PPTP、L2TP、IPSec、MLPS、SSL VPN、P2P VPN等类型。现在应用较广泛的是SSL VPN和IPSec VPN,它们要求有固定的公网IP地址,主要应用在多个与因特网连接的局域网之间的安全连接,远程计算机通过因特网安全连接到局域网的环境。其中,SSL VPN因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而很受欢迎。P2P VPN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它实现了多个在NAT或防火墙后面的节点之间的安全连接和访问。现有的实现方式有硬件的,也有软件的,免费的P2PVPN软件主要有Hamachi和NTOP的N2N等。  相似文献   

18.
IPSec是由IETF组织定义的标准框架,包括有数据格式协议、密钥交换和加密算法等,为IP网络通信提供透明的安全服务。IPSec不仅能为企业局域网与拨号用户、域、网站、远程站点等之间的通信提供强有力且灵活的保护,而且还能用来筛选特定数据流。通过应用IPSec安全策略来筛选特定的IP或端口,并给出配置过程,提供了安全、高效和透明的网络保护,提高了安全保障性能,从而限制常见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  相似文献   

19.
IPSec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湉  谢玮 《电信网技术》2010,(11):45-49
IPSec作为网络层的通用安全协议广泛应用于构建企业级VPN,但是在主流公共互联网业务中使用的情况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分析造成IPSec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和探讨未来IPSec在主流互联网公众业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虚拟专用网(VPN)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倩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2):64-66
虚拟专用网是利用Internet互联网实现企业内部低成本远程安全访问的一种。深入剖析了基于IPSec协议和L2TP协议的VPN实现方法及其安全性。着重比较IPSec和L2TP的不同模式各自的特点,为企事业单位选择VPN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