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可以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对实验室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本文就实验室认可准备、认可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实验室认可的几点体会三个方面对实验室认可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实验室认证认可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结合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从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对化学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化学实验室认证认可活动的开展,检测服务质量的提升,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的提高,实验室质量责任风险的降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我国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对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校准工作质量,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及国家认可的实验室的信任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GB/T15481-2000(idtISO/IEC17025∶1999)的实验室国家认可是高校实验室被社会承认其技术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室认可,高校实验室能在质量管理、技术能力、人员素质上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以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地位。实验室认可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目的考虑到实验室评审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实验室认可活动的重要技术保证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秘书处根据实验室认可专业和实验室认可市场需求的情况 ,对实验室注册级别评审员的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在增加数量扩大基础量的同时 ,加强管理和培训工作质量的提高 ,建成一支专业性强的评审员核心队伍 ,以满足CNACL认可活动的需要。2基本轮廓注册实验室评审员的定位 :①实验室评审员是CNACL为实验室认可评审培养的服务人员。②实验室评审员是CNACL为提高实验室管理向社会提供的人才。③实验室评审员是实验室认…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认可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进行评价和正式承认的制度。目前,实验室认可已成为检测实验室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其目的在于加强实验室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的水平,促进实验室以公正的行为、科学的手段、准确的结果、维持与提高其社会信誉度,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正在按CNAL/AC0 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ISO/IEC170 2 5 1999)建立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体系并控制其运作,按实验室认可的相关要求对实验室认可的有关工作进行策划,把通过实验室认可作为近期或预期目标。那么,申请…  相似文献   

7.
能力验证作为判定实验室能力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随着社会各界对实验室数据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受到国际上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及各国实验室认可机构、利用实验室数据的社会公证机构以及实验室主管和监管部门的重视,以增加对实验室持续出具可靠数据的信心。同时,随着实验室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能力验证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实验室用作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外部补充措施,来促进实验室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GB/T15481—2000(idt ISO/IEC17025:1999)的实验室国家认可是高校实验室被社会承认其技术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室认可,高校实验室能在质量管理、技术能力、人员素质上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以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地位。实验室认可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 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实验室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认可实验室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最终达到法律、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承认,实现检测数据的国际双边和多边的互认.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认可是实验室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获得社会认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实验室是为贸易双方提供检测服务的技术组织,实验室需要依靠其完善的组织结构、高效的质量管理和可靠的技术能力为社会与客户提供检测服务。而实验室认可是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检测所做的一种正式承认。实验室按特定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向社会、向客户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实验室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能力,适应检测市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有关如何进行实验室认可准备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实验室研究和探…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工作质量,为申请认可的实验室服好务,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于2012年5月11日在北京举办了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知识宣贯会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许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实验室)按照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或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准则,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认可。这些活动帮助实验室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工作质萤和信誉,为实验室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有不少实验室虽然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或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而在实验室量值的溯源性上仍存在不足.亟须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实验室认可准则的细致分析,针对实验室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如何提高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医学实验室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及质量管理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质量体系和认可制度等概念进行诠释的同时,主张我国医学实验室应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加强临床实验室监督管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取消其实验资格,并建立临床实验室资格认可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实验室在保障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助力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获得实验室认可资格是对企业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公开正式承认。越来越多的企业实验室加入了“实验室认可”的大军。本文探讨了实验室认可对企业效益的贡献,供企业管理人员等参考,促进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行。  相似文献   

16.
信息     
关于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实验室与检查机构联合认可的通知认可委(秘)(2008)32号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型式试验机构除外,下同)的认可工作,提高认可服务水平,促进检验检测机构不断提高检查、检测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根据该领域检查机构和实验室认可的发展趋势,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检查机构技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联合认可,具体要求如下:1·凡特种设备类检验检测机构在申请CNAS认可时,原则上应申请检查机构认可;具备检测能力的,可申请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联合认可,申请的程序和要求详见CNAS相关认可规范文件。2·已经单独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资格的特种设备类检验检测机构,应继续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检查和检测技术能力,并在后续监督或复评审时申请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联合评审。特此通知。联系人:刘丽东牛兴荣电话:010-65994530,65994529联系部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检查机构处二○○八年三月十七日关于发布《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编制指南》技术报告的通知各认证机构:为规范认证工作,提高认证工作质量,根据当前认证工作的实际,CNAS...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内部审核是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其目的是验证实验室各项检测工作是否持续地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实验室认可评审准则的要求运行,检测质量是否得到有效保证。提高实验室内部审  相似文献   

18.
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规定,做好实验室的管理评审工作的步骤与方法,以达到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1·必须依据确定的认可准则对实验室进行评估。CNAS等同采用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101∶2006)作为实验室认可准则,对实验室的认可评审必须依据认可准则来进行。2·对于从事特殊领域的实验室,实验室评审依据除认可准则外,还包括认可准则在特殊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此外,实验室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也是评审的依据。3·实验室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其申请认可范围的检测和校准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反映在其所拥有的充分且适宜的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2月7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发布了GB/T 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替代GB/T 15481-1995<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001年9月1日实施.GB/T 15481-1995等同采用ISO/IEC指南25-1990.GB/T 15481-2000等同采用ISO/IEC 17025-1999.GB/T 15481-2000发布实施,将提高我国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建立、实施和维持质量体系的质量,提高实验室认可机构进行实验室认可的质量,提高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确保产品质量,促进与国内、国际同行间的交流,推动我国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认可活动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