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剖析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经济、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意义。以成都的“东郊记忆”为例,阐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开发设计模式,并引发了对于目前改造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东郊记忆"是成都东郊原"红光电子管厂"改造成的一个新型现代艺术中心。建筑资源的再利用,使原有的工业建筑脱胎换骨,显现新貌。人们在此欣赏歌舞,观看话剧影视、品味艺术沙龙,同时见物思迁,回想到东郊军工的岁月年华,体会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东郊记忆"的再利用之道,是值得称赞乐道的。  相似文献   

3.
建筑的"场所性"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其视觉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还能从情感方面触及人们深处的记忆,使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鸣,是观者心理要素及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分析了成都"东郊记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态、材质及景观方面的"场所性"特点,重点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性"的营造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论  刘刊 《室内设计》2017,(4):91-95
德国鲁尔区工业城市群中留存的工 业遗产通过“博物馆式更新”的模式被改造 和再利用,锚固记忆的文化策略、融合记忆的 空间策略、呼应记忆的文化策略和扩展记忆的 事件策略等一系列策略在“博物馆式更新”中 被有机整合,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赋予了城 市新的活力,同时,还为其他工业遗产再利用 与类似的城市群复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从生态节能、经济循环、历史文化、社会和美学科技等五方面,分析合理利用旧建筑的思路,并以成都"东郊记忆"项目为例,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为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空间更新,是传承工业文化、重振工业衰退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文本和图片数据,对阳朔老糖厂更新利用项目进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整体空间体验三个层次的体验感知特征研究分析,从“原真性”“设计感”和“整体性”三方面得出结论,并在空间本底、空间记忆、空间功能和空间体验四个方面提出保护空间肌理、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价值共创、丰富体验内容,以期为其他中小型工业遗产游憩化更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工业住区兴起于建国初期的“一五”“二五”时期,随着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与更新的大规模推进,老工业住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配套产物,呈现出设施环境破旧、历史风貌受损、老年人成为主要居住群体等问题。本文基于住区再生理论,以工业历史风貌保护和住区活力再生为目标,以洛阳涧西老工业住区二号街坊改造为例,探求老工业住区再生的更新策略,从而做到真正的保留工业文化记忆,提高退休职工养老居住环境,同时为老工业住区的活力再生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西安市市政设备管理局东郊管理所(以下简称“东郊所”)把市政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惠及百姓的一项重大战略,强力推进市政建设和谐发展,围绕市政维护中心工作,努力建设“人文市政、活力市政、和谐市政”市政设施功能日益健全、面貌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9.
王晓冬  刘鑫 《建筑与文化》2021,(11):159-160
随着城市变化突飞猛进,许多城市的记忆面临消失、断层的困境,文化同质性严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作为城市里历史记忆的见证者和工业与人类文明的连接者,工业遗产的改造成为了城市历史文脉能否顺利延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关注城市记忆为出发点,整合城市中工业记忆要素,以纽约高线公园的改造为例,探索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记忆的契合方式,提出基于城市记忆延续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有利于挖掘城市存量空间,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对解决城市更新和城市记忆延续的矛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晓冬  刘鑫 《建筑与文化》2021,(11):159-160
随着城市变化突飞猛进,许多城市的记忆面临消失、断层的困境,文化同质性严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作为城市里历史记忆的见证者和工业与人类文明的连接者,工业遗产的改造成为了城市历史文脉能否顺利延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关注城市记忆为出发点,整合城市中工业记忆要素,以纽约高线公园的改造为例,探索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记忆的契合方式,提出基于城市记忆延续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有利于挖掘城市存量空间,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对解决城市更新和城市记忆延续的矛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晓冬  刘鑫 《建筑与文化》2021,(11):159-160
随着城市变化突飞猛进,许多城市的记忆面临消失、断层的困境,文化同质性严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作为城市里历史记忆的见证者和工业与人类文明的连接者,工业遗产的改造成为了城市历史文脉能否顺利延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关注城市记忆为出发点,整合城市中工业记忆要素,以纽约高线公园的改造为例,探索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记忆的契合方式,提出基于城市记忆延续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有利于挖掘城市存量空间,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对解决城市更新和城市记忆延续的矛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肩负着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但多年以来,“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扩张,使北京市内特别是中心城区内的空地已所剩无几。但事实上,北京市内存在着大量因“退二进三”而废弃的工业厂区,即“工厂大院”。这些建成于上世纪50~80年代的“工厂大院”,普遍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且大部分建筑结构质量较好,尚未达到物理寿命。面对这些规模庞大的闲置空间,如果可以充分对他们进行再利用,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业遗产和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13.
案例欣赏 成都东郊记忆演艺中心——该项目是在原红光电子管厂的老生产厂房的基础上设计改建而成,整个设计选择了保留和植入的特点.既能看到现代设计的体现,又能体会到原来工业的印记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蒋丽 《城市建筑》2014,(8):38-38
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创意总监奥雷·伯曼提到:“我们可以从现存的质量开始,识别它们,强调它们,戏剧化它们,这样做并开始……新实践。”笔者受此启发,提出了边缘化改造模式。并结合东郊记忆,阐述了其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5.
记忆三则     
记忆与景观密切相关,命题既宏大而又可细致入微,从景观到场所,从历史到记忆。文章以回忆的方式显影作为记忆个体的设计师的情感与场地记忆关联的三则设计学途径。一则以“他者的游历”为题回忆了作为记忆个体首次在场辰山西矿坑,却游离于矿坑的历史记忆之外,通过设计直觉直接产生矿坑花园核心创作动机和过程;二则以“关联者的静默”为题,回顾了在典型的文化遗产地北京协和医学院一号礼堂景观改造中,面对极为富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和极其短促的创作与建造周期下,将设计视为在场的古槐群旁白的角色控制路径。三则以“遗产化者的矜持”为题,在首钢最具工业原真性的金安桥片区,通过设计将历史对象遗产化和价值化的历程。文章提出设计者的作用应是中枢性的,即建立未来(需求)和历史(场地)的关联,运用自身的情感、记忆、联想与想象,使之成为记忆之场。  相似文献   

16.
工业遗产建筑是城市文化和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的武汉市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武汉市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从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时代变化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不断萎缩。在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面临着多重困境,该文基于长沙市工业遗产现状,将“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到工业遗产改造更新当中,对城市文化、市民记忆、建筑遗存等元素进行提取,打造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触媒,以曙光电子管厂为例提出改造策略。构建“点—线—面”多层次触媒系统,并将其与湖湘文化相融合,打造公共开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提供新的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记忆是由在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记忆主体的共同意识形态凝练而成的一种复杂又稳定的文化现象。城市记忆空间是指承载复杂记忆的城市物理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城市记忆空间的重构是指通过“记忆再现”对城市空间进行叙事性重构,是“记忆激活”的有效方式。厦门市第八市场作为典型的“城市记忆空间”,具有丰富的记忆价值。本文对其物质空间和非物质元素的记忆价值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提出“空间结构织补、环境品质提升和功能模式创新”三个重构策略,以激活城市记忆,为旧城街区更新提供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项目简介“蓉华上林”(成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配套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房)项目的建设是成都市成华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之一。成华区位于成都市东北片区,是成都市的传统老工业;近年来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土地的整理以及危旧房的改造,拆迁安置房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本项目正是这一调整过程中,规模较大的回迁安置房项目。作为回迁安置房项目的重大课题:①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住宅品质,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