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讨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运用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的“认知-结构“方法,围绕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构转换方面作用的核心观点,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德育课程体系,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暴露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不足,它表现出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遮蔽、缺乏对话与思辨以及强制性的道德命令.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商谈伦理的观点,对大学生主体的人格尊重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大学生网络德育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具有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我们应采取“对话-辩论”的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诚信公正的网络德育环境,以求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5.
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入手,对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灌输式道德教育进行了辨析,并明确指出我国高校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与西方提倡的“无灌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有本质差别,认为我国高校提倡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是整合了灌输式道德教育的合理内容的新型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并特别探讨了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几种适用类型,从而为我国高校的德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中国的人文理念的主干是仁爱,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在大学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贯穿于科学、艺术、道德等教育中,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文精神的光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商标”。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理念的走向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了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上的困境 ,探讨了大学德育理念创新中的人性化、实证化、动态化、整合化、自主化走向 ,并提出了与德育理念更新相适应的大学德育新方法 ,如活动道德教育法、道德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实施中南工业大学蒋建湘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要实现德育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这条主要途径的作用。教学又是一个由教育者、教...  相似文献   

9.
论虚伪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一个在许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伦理学领域,可根据主体道德情感的真诚与否将道德人格划分为虚伪人格与真诚人格,虚伪人格是指一种人格张度过度的虚假的恶性的双重人格,它与人格的词源“面具”-将真实的自我掩盖起来的蕴含意义相映成趣。本文从“人格面具”与虚伪人格之间的一些关系,将虚伪人格划分为戏子型,面子型和“君子”型三种类型,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机制是高校德育系统内部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其德育体制及其运作方式的统一体,是高校德育活动规律性的客观反映。高校德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德育必须与社会体制变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相适应。因此,我们应以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道德人格内涵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我对道德人格概念的理解总离不开西学背景下的心理学框架,把道德人格的内涵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理解,不难发现,道德人格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资格就是人的权力和尊严;规格就是做人的规范和准则;品格就是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德育负担过重。通过对大学德育负担过重的若干原因分析,提出减负的多种设想,以期改变当前大学德育现状,提高德育有效性,培养学生道德自觉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大学德育和人们期望的良性互动,使大学德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客观要求它具备科学的内涵和系统的过程。因此,如何设置内容以及怎样有效地把这种内容灌输给教育对象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本身就是对德育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人的认识活动不可能一次完成,它是一个不断深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修正的过程。所谓总结修正  相似文献   

15.
道家修炼起源于人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积善除恶、制服私心杂念以及身心修养方法。达到良好的道德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经过道家独特的身心修养功夫,最后成就最高道德理想人格。它的特色在于:将目标与手段结合在一起,弥合了道德实践中自利与利他之间的鸿沟;对道德修养境界的层次划分具有合理性;制服私心杂念的方法使道德修养日常化;身心修养方法为道德情感内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理物质基础与心理驱动能量,这是道家的道德修养之粗华所在。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教师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教师修养是大学教师主体自主自觉长期不断地进行理想人格自我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教师理想人格范型为具有德高、学高、情智高、事功高特征的人文与科学大师,是科学(学术)大师,教学大师和思想大师三者的统一体。大学教师修养过程是大学教师主体内化与外化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大学教师主体不断超越现实我、趋向理想我的终身实践过程。进行科学(学术)研究活动、教书育人活动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是大学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人     
儒学作为人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学说,但都是对人的完善的必要性、可能性,内在根据和现实途径的探讨。虽然他们的学说有着种种差别,却都包含着人格理想的理解、设计与追求。所谓人格,反映人在世界中的格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格式和标准,是人生形象的综合描述。儒家学者富有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以道德为人的本根,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因此他们设计的理想人格都是入世的、济世抱负的道德楷模,这与西方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正体现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特点。一、儒家的理想人格具有现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儒家理想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尊重与突出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涵养德性,锤炼品德,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不二法门.在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大学生尚不具备一贯的道德自觉意向,还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达到道德自律,因而在单一的德性培育中尚存有知行分裂、名实悖离、道德说教等道德诘难,直接影响了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大学生德性修养,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需要切实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和保障功能,用制度德性推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生活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场景,以直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试探、展开和繁荣三个阶段.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生活德育的含义、对生活的解析、生活-道德-德育的关系、生活德育途径和对德育脱离生活的批评等内容.存在着生活德育概念有待提升、生活范围有待界定和价值选择、生活德育方式有待建构和验证、是否还需要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的途径需要具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大学德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