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所周知,城中村改造是个颇为难啃的“硬骨头”,别说是县级市要搞好城中村改造,就连“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也进展得不很顺利。但城市要提升档次,人居环境要尽快改善,土地要集约化利用,这诸多需求,又迫使我国各个城市对存在已久的城中村实施大面积的治理改造。有人甚至将这种改造称作一场“革命”。如今,隆隆作响的推土机正在驶入各个大小不一的城中村,  相似文献   

2.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而言,城中村改造都是一个敏感而热门的话题。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其城中村改造似乎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尤其是燕庄、小李庄等村庄的成功改造,更是创造了城中村改造的“郑州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正在为现有的城中村改造而竭尽努力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即在城市的周边一大批潜在的“城中村”是否也正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了“城中村”的特殊现象。本文以益阳高新区为例,对益阳高新区“城中村”改造所面临问题进行了全面地研究,结合益阳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以及高新区开发建设特点和现状情况,提出了益阳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梁芳  张海龙 《建筑与环境》2009,3(5):177-179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城中村”的成因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城中村”是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不断快速扩张和郊区农村的不断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最后给出“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其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本文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只为身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谋福利。在此基础上,“自我原位塑造”,即“在原有区位上由村民或村集体改造自身”是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丁宁  李媛  丁大忠 《华中建筑》2008,26(12):47-50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分割行政管理体制下,在城市规划区内仍然存在的农村模式的城中村地区,是长期形成的“顽症”。结合湖北城中村改造的探索实例和工作实际谈了一些启示,对推进我国城中村改造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城中村”的概念,提出“城中村”是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农民聚居点与农民工为主的城市外来人口租赁聚居点复合的片区,概括了广州市、深圳市、温州市和昆明市的“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城中村”改造不仅需要解决村中农民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城中村”内以出租形态居住的外来人口的城市功能性安王的问题。提出在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中增加居住用地中租赁业居住用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叶裕民  田光明  仝德 《规划师》2024,(3):152-159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作出的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工作部署。如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扬弃传统“排斥性”城中村改造模式,建构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机制,积极稳步推动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步发展,增加区位合适、职住平衡的高品质有效住房供应,联动促进城中村区域空间品质提升、新市民住有所居、产业结构升级等多领域系统优化,是新时期城中村高质量更新改造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协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秋季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跨界研讨会”,目的在于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画像”,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模式,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改造理论。本期特此开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为主题的沙龙栏目,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旨在促进对该议题的广泛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衡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静 《中外建筑》2009,(1):88-9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衡阳市城市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但“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解决“城中村”问题,本文从衡阳市“城中村”现象的分析入手,介绍了我市“城中村”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问题的成因以及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必 要性,并针对我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改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广州市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总结和评析了广州“城中村”现状及改造方案,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认为城中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转制”以后村集体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以及村民的出路问题和适应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最后提出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即:构建“政府—村民—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以改造其物质环境,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以改造村村委会及村民,城乡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城中村空间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样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强 《城市规划》2017,(11):52-55,71
城市更新是盘活存量用地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深圳市为例,通过与政府主导旧城改造的政策比较,分析深圳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度优势。同时,剖析了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度短板,包括对法定图则空间资源配置的影响、对规划管理带来的挑战、以及对局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最后,从加强城市更新规划评估、健全城市更新容积率管理、改进城市更新地价规则等方面提出完善城市更新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城市更新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行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保证了强制性产权变更更新模式的推行,并因其在公益界定、程序规范和补偿机制方面的缺陷造成城市更新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在《拆迁条例》修订的背景下,结合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探讨城市更新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点,包括公益限定、程序正义和公平补偿等基本原则。进而指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更新过程中利益的分配与还原,应围绕城市更新政策制定和执行建构一个平等博弈的平台,使得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能够通过多方反复博弈实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3.
叶怡君  张一兵 《城市规划》2019,43(10):80-85
归纳了毗邻隔离住区的研究现状,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特征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并剖析该理论与毗邻隔离住区的内在联系,从空间环境、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变革中的香港市区重建政策--新思维、新趋向及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更立 《城市规划》2005,29(6):64-68
随着由完全市场机制主导、以商业模式运作、忽略社会功能的旧的城市更新体制的失败,香港的城市更新政策近年来开始出现一种新思维、新趋向,体现在政府角色的进一步加强、全面化更新理念的主张以及以人为本、更注重社会效益的城市更新价值观的初步形成。然而,在现实环境及管治体制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新思维还难以取得显著成效、难以真正达成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率先发展起来的深圳已经逐渐进入城市建设用地供应零增长的时代。中心区(例如大剧院—蔡屋围片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既有逐步衰退的颓势,也面临转型期的新机遇并有责任承担创新性城市职能。本文试图通过案例探讨城市更新的多元价值、中心地区更新在地区发展中的职能、城市空间功能的流动与再组织、创新产业及创新空间的促进和形成等,为中心区更新引导城市复兴和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反思城市更新的模式、参与的主体是否存在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研究截取了武汉市汉正街1988年以来街道空间的非正规化演变的空间实践片段,着重分析民众行为如何作用于城市街道,进而洞察与解释我国街道非正规演变的真实运行逻辑。研究认为,地方政府的强权力决策与弱治理绩效暗含了规划蓝图与民众现实生活需求的矛盾性等特征,地方政府、开发商、民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处于博弈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荣远 《城市规划》2000,24(7):44-49
罗湖旧城更新所进行的规划和建设 ,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保护与改造共存、大规模改造和改造与保护并重。在深刻分析旧城改造过程中各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开发商的各自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政府机构、开发商、社会公众和城市规划师在旧城更新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我国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的兴起以及发展状况研究,结合我国旧城更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公众参与旧城更新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当今公众参与在我国旧城更新中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阴劼  司南  张文佳 《城市规划》2021,45(1):39-45
从新马克思主义租隙理论出发,构建中国模式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以深圳为例,发现土地性质和实施主体对租隙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正规用地和非国企主导的更新中租隙的变化规律更符合自由市场理论;在非正规用地和国企主导的更新中,政府的影响更显著.通过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内部协调与外部平衡机制,国有企业可以承担在一定区位上的租隙损失,帮助政府实现所需要的城市更新目标.  相似文献   

20.
The term urban renewal was introduced in France in the Loi solidarité et renouvellement urbains (Loi SRU) of December 13th, 2000. Until then, terms like renovation, reconstruction, recycling or refurbishment were used to indicate similar phenomena.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term only an innovation in vocabulary, or does it imply new orientations, 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 It appears that ever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2000, the notion of urban renewal has been subject to variations in its meaning and in its implementation. A double regime of urban renewal exists.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the operations officially labelled as urban renewal, which benefit from central state subsidies. These operations aim at a social urban development, and almost exclusively concern the so-called quartiers sensibles, large high-rise housing estates in the banlieu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ore market-driven, locally initiated and realised operations of regeneration of derelict and run-down areas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