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14)C-绿麦隆在模拟渍水和旱地条件下的水稻土和黑土中结合残留、其土壤结合残留物在腐殖质组分间的分布及对后茬水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14)C-绿麦隆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结合残留,并且它随时间延长而加强;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分的含量对结合残留有明显的影响,就结合残留物来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高的黑土高于水稻土;渍水土壤高于旱地土壤;(2)~(14)C-绿麦隆的土壤结合残留物主要集中于腐殖质,其中,结合于胡敏素的>结合于胡敏酸的>结合于富里酸的;(3)~(14)C-绿麦隆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物可被后茬水稻经根系吸收,向上运转,并导致叶尖部受药害而呈现缺绿发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除草剂~(14)C-绿磺隆的土壤吸附性、移动性、降解性、残留性及其残留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对~(14)C-绿磺隆的吸附性较弱而移动性较强;它在土壤中降解缓慢;在旱地条件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土壤结合态残留,随时间延长,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态残留逐渐增加;土壤残留物的TLC表明,放射性降解物主要为均三氮苯胺类结构物;施于盆栽小麦的~(14)C-绿磺隆,经麦茬和麦-稻二茬后,土壤及其后茬作物中均具有明显的残留,并随其用量增加而增加;水稻植株中的残留水平明显高于土壤,且呈不均匀分布,按其转移系数,根系对绿磺隆具有高度的富集性;~(14)C-绿磺隆的土壤残留物,包括结合态残留,它们对后茬作物均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抑制作物根系发育,影响植株生长;水稻幼苗期~(14)C-绿磺隆的土壤结合态残留最低致害剂量为10/μg/k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除草剂~(14)C-绿磺隆的土壤吸附性、移动性、降解性、残留性及其残留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对~(14)C-绿磺隆的吸附性较弱而移动性较强;它在土壤中降解缓慢;在旱地条件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土壤结合态残留,随时间延长,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态残留逐渐增加;土壤残留物的TLC表明,放射性降解物主要为均三氮苯胺类结构物;施于  相似文献   

4.
用~(14)C-辛硫酸示踪剂进行植株喷雾、拌种和拌土三种处理试验。用液体闪烁仪测定了样品中~(14)C-辛硫磷残留物的放射性,研究了~(14)C-辛硫磷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春小麦植株从土壤中转移和消解~(14)C-辛硫磷残留物的途径和规律。测定了小麦籽粒的辛硫磷残留量,提出了辛硫磷在小麦作物上安全使用标准的建议,对小麦植株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的~(14)C-辛硫磷残留物的消解途径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14)C-绿黄隆的土壤降解研究表明:~(14)C-绿黄隆在室外自然条件旱地土壤中,随时间延长,其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残留逐渐增加,而消失较为缓慢,(175 d时可提取态占51.43%,结合态为25.19%,消失为12.50%;300 d时分别为26.22%、31.45%和29.59%;470d时分别为16.05%、39.40%和30.59%)。按可提取态放射性残留,其降解动态方程为Y=109.599 e~(-0.00436X),r=-0.9826,残留半衰期为179.9d,基于绿黄隆具有随水迁移性,和其降解物转为结合态后迁移性减弱的特点,其残留物主要分布在上层,一部分随水下移而被淋脱,其中175 d的淋脱量约占11%,300 d约为13%,470 d约为14%;~(14)C-绿黄隆在三种不同土壤以旱地条件室内暗培养,其残留动态与室外条件下的基本一致,~(14)C-绿黄隆在三种土壤中,因其pH值不同其降解半衰期也不同,酸性的红壤中残留半衰期为149d,在性的黄棕壤中为165 d,碱性黄潮土中为252 d;~(14)C-绿黄隆在土壤中残留物TLC分离及其层析谱放射性活度检测结果,按Rf值其放射性降解产物主要为三氮苯胺类结构物,并随时间延长其量明显增加,不同土壤间残留物组成比因降解速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14)C-绿黄隆的土壤降解研究表明:~(14)C-绿黄隆在室外自然条件旱地土壤中,随时间延长,其可提取态残留逐渐降低,结合残留逐渐增加,而消失较为缓慢,(175d时可提取态占51.43%,结合态为25.19%,消失为12.50%;300d时分别为26.22%、31.45%和29.59%;470d时分别为16.05%、39.40%和30.59%)。按可提取态放射性残留,其降解动态方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4)C-甲霜灵在不同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吸附、移动、残留和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甲霜灵在黑土中属于不易移动、在褐土和粉砂土中属于中等移动。同一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随施药浓度呈正比增加,而其吸附率是一个常数。甲霜灵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降解速率和甲醇提取残留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类型有关。在甲醇提取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4)C-甲霜灵在不同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吸附、移动、残留和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甲霜灵在黑土中属不易移动、在褐土和粉砂土中属于中等移动。同一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随施药浓度呈正比增加,而其吸附率是一个常数。甲霜灵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降解速率和甲醇提取残留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类型有关。在甲醇提取相中发现一种降解产物,在甲醇展开系统中的P_f值为0.65,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4)C-甲霜灵在土壤中的行为符合两室一阶动力学模型,理论数据与实验数据能很好拟合。  相似文献   

9.
应用同位素~(36)Cl的研究表明,春小麦、棉花、烟草均能大量地吸收利用含Cl化肥中的Cl,且随着生育期的推延,利用率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这三种作物的利用率分别是26.72%,33.17%和26.19%;而作物对土壤残留Cl的吸收利用率明显低于当季作物,且随着种植茬口的增加,利用率降低。第二茬春小麦对土壤残留Cl的利用率为12.74%,第三茬为9.25%。作物吸收利用有机质中Cl的能力很低,一般小于10%,且与有机质所处的环境有关。水稻在旱地对有机质中Cl的利用率为3.1%;而在水田却达到24.3%。作物吸收的Cl,大部分积累于茎叶中,颖壳或果壳中含量次之,根、籽粒和果实中含量很少。Cl在土壤中的移动很快,一般情况下,一次灌相当于9.1mm雨量的水,即可向下层移动10~12cm,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移动距离增大,数量增多。在质地较疏松的土壤中,Cl移动较快;在质地较粘的土壤中,移动较慢。由于Cl离子易被土壤颗粒吸附,横向扩散比向下渗透更容易。  相似文献   

10.
应用同位素~(36)Cl的研究表明,春小麦、棉花、烟草均能大量地吸收利用含Cl化肥中的Cl,且随着生育期的推延,利用率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这三种作物的利用率分别是26.72%,33.17%和26.19%;而作物对土壤残留Cl的吸收利用率明显低于当季作物,且随着种植茬口的增加,利用率降低。第二茬春小麦对土壤残留Cl的利用率为12.74%,第三茬为9.25%。作物吸收利用有机质中Cl的能力很低,一般小于10%,且与有机质所处的环境有关。水稻在旱地对有机质中Cl的利用率为3.1%;而在水田却达到24.3%。作物吸收的Cl,大部分积累 于茎叶中,颖壳或果壳中含量次之,根、籽粒和果实中含量很少。Cl在土壤中的移动很快,一般情况下,一次灌相当于9.1mm雨量的水。即可向下层移动10~12cm,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移动距离增大,数量增多。在质地较疏松的土壤中,Cl移动较快;在质地较粘的土壤中,移动较慢。由于Cl离子易被土壤颗粒吸附,横向扩散比向下渗透更容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14)C标记的多菌灵,按常规用药量、时期和次数,喷施在小麦上,然后用冰醋酸浸提样品,测定样品中~(14)C-多菌灵(包括其代谢物)的强度,研究测定了多菌灵在小麦各部分的残留量,残留消失状况,初步摸索了它在植物体内的代谢情况;研究测定了多菌灵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将一定量~(14)C标记的多菌灵加入土壤中,再用冰醋酸浸提回收~(14)C-多菌灵,测定土壤对多菌灵的吸附能力等。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在小麦上使用多菌灵的安全间隔期为20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14)C-喹胺酸(~(14)C-811)在小白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给小鼠一次注射~(14)C-811后,药物吸收良好,血中能迅速达到一定浓度,但持续时间短,较快地转移到组织中。肾、骨中~(14)C 含量最高;脾、肺、胃、肠、皮毛、肝、胆中含量次之;脑、肌肉、心脏含量最低。给药后组织中~(14)C 含量以1小时时为最高,以后大部分组织中~(14)C 的含量逐渐降低。~(14)C 主要从尿中排出,24小时排出44%。连续8天肌肉注射,药物在大部分组织中有一定的蓄积。灌胃给药吸收不良,绝大部分药物由粪中排出。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利用微生物释放土壤中的~(14)C─绿黄隆结合残留物.结果表明,在培育5d后,有34.40%-40.55%的~(14)C-结合残留物被释放出来,以可提取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其数量在以后的试验过程中变化不大。微生物释放~(14)C-结合残留物时,主要对存在于富里酸中的结合残留物产生作用。与对照相比,利用的微生物Bacillus megaterium和Arthrobacter sp.未表现出较强的释放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氯化苦用作粮食的熏蒸杀虫剂,学名:三氯硝基甲烷。~(14)C-氯化苦用于杀虫药剂在粮食中残留毒性的示踪研究。该标记化合物是由~(14)C-碘甲烷与亚硝酸银作用生成~(14)C-硝基甲烷,再进一步与次氯酸钠水溶液在常温下反应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5.
荧光衰减光谱法研究Eu(Ⅲ)在氧化铝表面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化学性质与Eu相似的长寿命镧系和锕系元素在环境中的化学形态,用荧光衰减光谱法测定了N2环境下,在pH=5.3±0.1,离子强度为0.1mol/kgNaClO4条件下,Eu(Ⅲ)在氧化铝和胡敏酸氧化铝表面上的化学形态及Eu(Ⅲ)与胡敏酸的配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胡敏酸被吸附到氧化铝表面上时,胡敏酸对Eu(Ⅲ)在氧化铝上的吸附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胡敏酸存在下,Eu(Ⅲ)在氧化铝上可能的吸附形态为:≡(Al—O)—Eu—HA+·(H2O)5和≡(Al—O)—Eu—HA+·(H2O)2。  相似文献   

16.
应用~(14)C示踪测定了氯化苦薰蒸剂在稻谷中的残留。参照生产上薰蒸的用药量和时间,即粮堆为40~61g/m~3,空间为20~30g/m~3,薰蒸时间三天。贮藏60天后,~(14)C-氯化苦在稻谷中的残留量为4.46~8.87mg/kg。在稻谷各部的残留量是随着薰蒸时间的增长残留量增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残留量降低。~(14)C-氯化苦在稻谷各部的残留分布是谷壳>米皮>糙米>精米。从放射性自显影看出:~(14)C-氯化苦在不同深度的薰蒸稻谷中的分布是不同的,粮堆上层>中层>下层;贮藏90天后,~(14)C-氯化苦未渗透到糙米的中心部份。  相似文献   

17.
~(137)Cs在水稻体内及土壤中动移、累积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7)Cs溶液污染水稻试验表明:苗期至孕穗期水稻对~(137)Cs吸收速度最快,抽穗期趋于平缓,灌浆期又有回升。~(137)Cs沿着水稻的地下器官向地上器官,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水稻中~(137)Cs比活度和土壤污染量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但只有当土壤污染量提高到370Bq/g土时,水稻中~(137)Cs比活度才极显著上升。不同土壤栽培的水稻对~(137)Cs吸收能力不同,仅有深圳土壤栽培的水稻对~(137)Cs吸收能力极显著高于其它四个地区土壤。污染期不同,水稻对~(137)Cs吸收量也不同,灌浆期~(137)Cs溶液污染对水稻的影响极显著高于其它时期。  相似文献   

18.
~(14)C-代森锰锌可被蕃茄根叶吸收,在叶片上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是9.5和7.6d,在土壤中两周内的淋溶距离可达28cm,但90%的代森锰锌残留仍滞留在0—6cm的表层内。代森锰锌在果皮上的沉积和在体内的转移特别是包括乙撑硫脲(ETU)的水溶性代谢物的转移是导致蕃茄果实污染的重要原因。果皮上的代森锰锌残留水平比果肉高,但水洗可除去50%以上。也发现烹饪过程中,20—30%的代森锰锌残留降解生成ETU。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应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研究灌溉水中铬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分布和积累所得结果。在水培和土培条件下,水稻根部均可从培养液和土壤中吸收~(51)Cr,并运转到植株各个部位,而铬在各部位的积累是不同的,其顺序为稻草>谷壳>糙米。灌溉水中铬在土壤中移动范围很小,约60~90%集中在表层(0~5厘米)土壤中,这在供试的三种土壤中趋势是一致的。灌溉水铬浓度在10ppm以上时,表层土壤铬含量即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某荒漠土壤颗粒中镅的结合形态,以评价事故状态下镅在土壤中的迁移性。结果表明,大于1 mm土壤颗粒中镅主要存在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19.5%–60.9%),随土壤粒径减小,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的镅含量增加。镅的结合形态与土壤颗粒中有机质及伊利石含量正相关,与氧化铁含量负相关。假设该类漠土区域出现事故性镅污染,镅较难在该类土壤中迁移。在镅来源单一情况下,影响镅结合形态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矿物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