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国际上对于智能电网的理解和定义并不一致,我国是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为代表。坚强智能电网中的输变电技术,包含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智能变电站等多方面的技术。本文以这些主要环节为切入点,分析了智能电网中智能输变电技术的关键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供应和能源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积极探索我国环保能源的发展道路,能够保证在能源安全、高效供应的基础上,提高环保电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智能用电。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智能电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六大特征,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对推动环保能源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结合环保能源的特点和我国可再生能源分布现状,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环保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与环保能源发展的互联互动"的理念,并针对建设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的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四大主要环节提出了发展策略,供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的出现,开通和关断均可控制,具有两个自由度。基于IGBT的输电方式是一种更优的输电方式。其丰富的控制方式具有很多优点,柔性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文章主要对柔性直流输电进行简介,首先与传统技术比较,介绍了多端直流输电以及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并对其的应用进行介绍,努力构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4.
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实施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的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是我国电网发展的趋势。如何建设智能、坚强的用电采集体系将是今后多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电力电子技术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从光伏发电、高压直流输电、储能技术等12个方面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及智能电网发展中的应用,阐述电力电子技术在当今电力系统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未来发展预期。  相似文献   

6.
张家森 《轻工设计》2014,(32):175-175
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模式下,动力都是电力提供的,可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在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电网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经济的需求,文章基于目前我国电网的运行和发展状况,从而提出建设未来高效能的电网的几点建议。智能电网在配电、用电或是发电、输电等过程中运用了较多的新型技术,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可以使电力系统更加完善,使其优于传统电网的方面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电力技术的发展进步,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得到推广,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智能电网的应用提高输电线路运行效果,也改变了电力营销方式,实际中有必要做好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研究工作。以此为出发点,文章中作者分析智能电网的应用优势,引出智能电网对电力营销的作用分析,最后给出智能电网环境下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上用户对电能提出了新的供电可靠性和质量要求,建立大容量复杂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输电线路是电网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能输送和分配的直接载体。施工安全管理是输电线路施工各专业和工种间相互协调的基本保障,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成本。特别是高压输电线路放紧线施工安全管理。由于面广点多安全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需求不断的增大,节约能源、保证供求平衡逐渐成为我国电力网络发展中的难题,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EPON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本文就主要对其主要特点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其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予以分析,对于实际的智能电网构建具有积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电力技术的发展进步,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得到推广,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智能电网的应用提高输电线路运行效果,也改变了电力营销方式,实际中有必要做好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计量改造研究工作。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电力营销计量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不论是市场条件还是生活层面,对电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电力供给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只有全面提高电力供应能力与水平,才能保证用电量日益增长的变化,当前,电力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只有不断对传统电网提档升级,完善改造,才能适应现代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技的发展,使电网升级变成了现实可行,通过与现代高科技的整合,使电网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确保整体电网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智能电网应运而生,在科技力量的主导下,电力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分配,电力资源和需求信息实现了均衡。文章主要通过对智能电网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规划方法与措施,以此提高电力系统应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电网正在向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智能电网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对于节能和环保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丰富其内容。本文就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企业的工作中,都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而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行业就需要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将当前阶段中先进的技术利用的工作中。因此,文章就对当前我国电力通信进行了概述,并将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使我国电力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当今智能电网的建设面积进一步提升,输电线路体系也变得愈加复杂。输电线路会直接影响电网运行安全,这就需要采用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措施,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但是从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这就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证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落实。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必要性,提出该模式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处于发展中的我国,电力作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国家的建设活动贡献着非常积极的力量。目前,我国的电网规模十分庞大,其中变电站作为电网的一大组成部分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笔者基于这种背景,重点的分析介绍变电站以此装置运作中的一些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前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对智能电网越来越重视的原因,分析了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继续为加强环境效益、建设坚强电网、提升用户体验而不断发展,最后总结了在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下必将引发智能电网的热潮。  相似文献   

17.
智能电网是以先进的信息、控制、传感、新型储能和输电技术为依托,以深度信息化、全面互动化、电能清洁化、资产高效化为特征,具备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智能检测、诊断、通信、控制、决策与自愈能力的新型电网。虽然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理解大多不同,但大多强调提高配电端的使用效率。目前在中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得到了普遍应用。智能电网本身具有灵活、安全、清洁的特点,而且还能够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金,所以智能电网也成为了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对智能电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文章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对智能电网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现状,提出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此外,还阐述了智能电网具体的结构框架,分析如何更快的实现智能电网系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智能电网以其具有环保、安全、经济、友善等优点而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发展方向.中国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基于现有资源与历史特点,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驱动力集中在能源结构与负荷逆分布、提高消纳清洁能源能力、推动低碳节能环保、提升供电可靠性需求及设备制造能力等方面.面对现阶段智能电网建设所面临的电力需求强劲增长、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区域差异服务需求有待提高、电力改革尚未完善等问题,我国要进一步提高电网投资决策和规划水平、故障处理水平、资产运营维护和管理水平,加强需求侧管理与标准体系建设;既要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等硬件提升,也要满足运行控制、资产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融合,实现多元化电源的灵活接入,以方便各阶梯电力用户的使用,加快实现整个电网在运行控制和管理维护上的智能化,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于国际的国家级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也得到深入发展和加强,智能配电网为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我国未来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电网的优势决定了其主要应用层面。本文主要对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做出详细阐述,并对其功能和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介绍了智能配电网如何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对输配电力损失的有效控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