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衡水湖流域上游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使衡水湖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干涸。自2000年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衡水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外流域调水与本地水资源联合调度水资源,开始实施对衡水湖湿地的恢复。通过对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则、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衡水湖湿地生态恢复方法采用外流域调水补充水源、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湿地营养物质的措施、利用种子库、植物繁殖体等途径恢复植被等措施。确定恢复目标为恢复湿地功能、保护野生动物、恢复传统景观等,并对恢复后的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探讨湿地恢复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北方干旱地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中通过对石佛寺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野生动物、水质、沉水植物腐解及气象等监测要素的系统设计,详细阐述了大型人工湿地的生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为人工湿地的生态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21,43(3)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为了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科学评价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选取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域,将水资源利用效用定义为单位水资源量所产生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2017年为基准年,结合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基于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辨识,建立了湿地各类型生态环境需水与生态服务功能间的耦合关系,评价了三门峡库区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三门峡库区湿地在景观保护、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平衡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总需水利用效用为0.47元/m~3;湿地在景观保护和娱乐方面作用显著,景观保护需水和娱乐需水利用效用较高,分别为19.87元/m~3和6.47元/m~3;维持水体自净能力需水利用效用最低,仅为0.01元/m~3。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综述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选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为:吸收利用和吸附富集污染物质、传输氧到湿地系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系统的稳定、积累有机物质。人工湿地系统要选择栽种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适合当地环境、根系发达、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洪泽湖湖面萎缩、湿地减少、水质下降、灾害频发、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减少、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从水污染防治、“退耕还湖”工程、人工调控恢复水生植被等方面提出了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生活型类别的水生植物,深入探讨了各种生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机理和净化效果。据此,科学系统地综述了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主的人工湿地技术、水生植物群落重建与修复技术以及人工生态浮床技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工程应用状况,明确了基于水生植物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经典的湖泊生态修复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实施城市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内源及外源性营养盐、光照、浮游植物、底泥、生物扰动等因子对水生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针对外源性点源、面源污染多的问题,通过修建污水管网以及人工湿地等水利设施进行控制;内源性污染如底泥,则可采用原位以及异位等处理技术进行控制;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的浮游植物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方法进行调控;人类干扰、鱼类牧食及其他水生动物、浮游植物等综合作用共同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分布。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湖泊水体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生态因子对其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应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态价值法、旅游费用法等对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湿地直接利用价值为3.22×108元,间接利用价值为3.71×108元,非利用价值为2.5×108元,总价值为9.43×108元。同时在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供水与蓄水、调蓄洪水、降解污染功能较显著。通过计算石佛寺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使人们意识到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增强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019—2020年,根据蔷薇湖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实例,针对影响净水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管理要点结合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需求,介绍了仿木桩护岸、土工格栅护岸、多孔结构联锁块护坡、生态石笼护岸、绿化混凝土护岸、生态袋护坡6种湿地边坡结构生态防护技术,提出了基于抗性与弹性的挺水植物生长期密度控制、衰亡期收割、水生植物生长和收割水位调控、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收割打捞及密度控制等湿地健康管理关键技术,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辽河干流上最大的蓄滞洪平原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水面、预泄时长、坝后浸没影响及水生植物生长需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蓄滞洪水库的生态蓄水位。实践证明,蓄滞洪水库人工湿地构建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乌伦古湖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进行湿地修复和生态功能恢复工作,本文提出了针对乌伦古湖湿地公园缓冲带的湿地系统修复方案。文中通过恢复湖泊周边生态功能、净化水质、改善栖息地条件及促进物种保护,以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人工湿地建设与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入湖河流和湖泊水体污染严重、湖滨湿地功能退化,南水北调工程要求2013年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水。为此山东省建设了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工艺出水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改善了南四湖入湖河水水质,同时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了湖滨带湿地的生态功能,2009年当地政府规划了南四湖生态建设,为南四湖生态修复和水质恢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入库滩涂是入库河道水质净化和环境治理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对水库入库滩涂原地形地貌进行设计改造,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及群落,在入库滩涂及河道上建设兼顾水质净化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复合型梯级湿地系统,该系统将滞留塘和人工湿地这两项生态水质净化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梯级治理,起到减少水库淤积,加固岸坡、净化入库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卧龙湖湿地位于辽宁省康平镇西郊,其范围112km2,东西长16.5km,南北宽53km,包括水面、沼泽、塘、湿草地、滩涂等组成的内陆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卧龙湖湿地保护的根本问题是水,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缺水是主要原因。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将辽河水引入卧龙湖是解决卧龙湖湿地缺水的最有效的捷径。对阻水严重或影响湿地水文情势的环湖堤、遏水道路采取相应改建措施,扩大桥涵或入水渠道,打通湿地内所有修建的堤坝围堰,恢复原湖区的水文格局,增加湖内鱼类种群数量,尽快恢复鱼类资源,保证鸟类有充足的食物。通过水源补给工程措施的实施,在原有的水生植物生长区补种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湿地野生动物种群,逐步恢复原有的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近自然人工湿地+生态稳定塘组合工艺。设计实施了济宁市截污导流蓄水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了湖滨带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升入南四湖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玉林市苏烟水库通过利用生物生态(人工湿地)保护水资源的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分析了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论述了供水水源地水库,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建设利用生物生态(人工湿地)技术保护水资源的工程项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以建设"生态稳定、绿色环保、特色鲜明"的湿地渔业利用和管理体系为目标,对邰村段湿地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对汾河湿地规划的整体思路,即利用汾河堤外低洼滩涂、鱼塘、沙坑等修建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状"水域,蓄滞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使洪水资源化,达到重建河流水系、抬升地下水位、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加渔业养殖及丰富水生植物等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水库丰富的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在水生态文明理念下,以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湿地公园规划为例,通过大埔围水库库区改造、库中人工鸟岛建设、入库联和渠整治等构建水库生态水系;以库尾湿地资源为基础,构建浅滩湿地,对联和渠的来水进行净化,形成水质净化展示园,保护湿地公园水质与湿地资源;以生态水系与湿地资源为基础,划分鸟类生境分区,保护鸟类资源多样性;最终形成由管理服务区、阳光活动区、桑基鱼塘教育区、湿地功能体验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组成的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建成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以及鸟类资源保护为主,休闲旅游与科普教育为辅,同时兼顾水库防洪灌溉功能的湿地公园,为水库湿地与鸟类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灌河沿线分布多个城市和乡镇,为保证河道水质,针对不同河段污染特征及场地条件,沿线分别布置支流汇入口表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尾水潜流人工湿地、河道滩地溪流湿地、入河排污口生态湿地等4种不同工艺类型的人工湿地。为验证人工湿地对水质改善的效果,采用MIKE21模型对灌河进行二维水动力水质模拟,对比分析了人工湿地工程实施前后灌河控制断面水质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沿线生活污水排放口、支流汇入口、面源污染排放区等设置人工湿地,能够有效降低入河污染物量,人工湿地在改善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水体污染防治针对病原菌的去除技术研究甚少,基于研究区域内已有的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基本配置形式,通过室内常温盆栽试验筛选可高效去除病原菌(总大肠菌群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水生植物,并在自然生态沟渠(200 m)进行实地筛选。结果表明:水生植物能通过根系分泌物(降低水体pH)抑制大肠杆菌生存繁殖,并增加湿地拦截吸附能力;大部分水生植物组能有效吸附并去除埃希氏大肠杆菌,其中以水芹去除效果最佳;除香菇草、野茭白外,其他水生植物均能有效去除总大肠菌群;自然生态沟渠中再力花、美人蕉、岩菖蒲对总大肠菌群去除效率较高。总体而言,岩菖蒲、狐尾藻、再力花、水葫芦、美人蕉、水芹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较高,可作为适宜的生态沟渠水生植物用于生态防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