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选择最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萃取剂,研究了它们从氧化钠溶液中萃取大量的锌与镉的萃取平衡。结果认为中性络合萃取剂对锌具有选择性;而在锌和铁不存在的条件下,阴离子交换萃取剂可选择性地萃取镉。还讨论了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在萃取剂选择与评价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辛胜  安黛宗 《河北化工》2009,32(11):6-8,20
采用M5640-磺化煤油作为萃取剂,H2SO4为反萃剂,对电镀污泥浸出液中的铜进行选择性萃取实验,确定了萃取铜及反萃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实验采用二级萃取,萃取剂浓度为5%,VO/VA=1:1,混合时间为2min时,铜的萃取率可达到9996以上,另外采用已优化的反萃工艺参数,铜的反萃率可达99%以上。同时,萃取剂对Ni、Zn的共萃率较低,表明M5640-磺化煤油体系对电镀污泥液中铜的萃取选择能力较高,可以达到与溶液中Ni、Zn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铜烟尘酸性浸出液中砷与有价金属分离的难题,采用加压合成臭葱石的方法,实现Cu和As的高效分离以及将砷以臭葱石的形式进行稳定固化的目的。在加压体系下研究了温度、总压和初始pH值对Cu和As的分离效果以及臭葱石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Cu和As的分离及合成晶型良好的臭葱石,温度较低时生成铁矾影响臭葱石合成进而影响Cu、As的分离;初始pH值增大,不利于Cu和As的分离,初始pH值越高,体系中的Fe3+越易水解,不利于臭葱石的合成,进而影响Cu和As的分离效率;总压增大,有利于Cu和As分离,不利于臭葱石的稳定固化,氧压过高氧化速率加快,易发生Fe3+水热水解反应,臭葱石形貌由双锥状变为团聚状使其稳定性降低。在初始Fe和As物质的量之比1.2、初始pH值0.4、时间2 h、初始铜离子浓度9 g·L-1、总压0.8 MPa、温度160℃的条件下,As和Cu的沉淀率分别为81.57%与12.27%,Cu、As分离系数为76.88,能够高效分离Cu和As,并获得晶态臭葱石。  相似文献   

4.
为回收利用废弃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采用酸化伯胺N1923从钠化焙烧废SCR催化剂的浸出碱液中萃取分离钨(W),并对萃取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10、N1923质量分数为10%、水相和有机相的相比为1、时间为4 min和温度为25℃时,W的单级萃取率高达99.28%;溶液中的其他元素P、V和Si的萃取率分别为55.44%、96.70%和55.00%;用硫酸洗涤除去共萃的杂质元素P、V和Si,W的损失可忽略不计,氨水可以从有机相中反萃出96.89%的W得到钨酸铵溶液。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萃取过程,N1923经H2SO4预酸化后转化为伯胺盐(RNH3+),通过阴离子交换萃取了WO42-。  相似文献   

5.
吴健君 《广东化工》2013,40(10):141
建立了铜与LIX984的萃取体系,测定电镀污泥浸出液中铜,当萃取剂为3%时对铜的萃取达到99.5%。相比1∶1萃铜效果最佳铁镍锌的萃取很少。本方法就是运用其好的选择性检测酸性浸出液中的铜含量。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0.04%,回收率为101.3%102.5%。  相似文献   

6.
以铜冶炼烟灰浸出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心萃取工艺回收其中的铜,考察了萃取剂浓度、相比、级数和离心机转速等因素对铜萃取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剂Li X984浓度40%,萃取相比O/A=2/1,级数4级,离心萃取转速2200 r/min,铜萃取率为99%。离心萃取工艺回收铜烟灰浸出液中的铜显现出萃取效率高、操作灵活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赤泥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残渣,含有铁、硅、铝、钛及稀土等多种有价组分。在已预先分离赤泥中大部分铁、硅、铝、钛的前提下,采取溶剂萃取的方式对赤泥磷酸浸出液中的稀土作进一步分离与纯化,研究了在中性磷型萃取剂TBP、酸性磷型萃取剂P204和P507分别作用下,稀土La、Ce、Sc、Y以及主要杂质组分Al、Fe、Ti、Ca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TBP对稀土的萃取效果较差,P507对稀土Sc、Y及杂质Fe、Ti的萃取能力较强,P204萃取稀土的能力优于P507;采用质量分数2%P204作为萃取剂,在溶液pH为1.5、相比为1∶3的条件下,磷酸浸出液中Sc、Y的萃取率分别为90%、99%,La、Ce及杂质Fe、Al、Ti、Ca萃取率均低于5%;将P204质量分数升至20%,La、Ce萃取率可分别达到85%、95%。因此可通过采用P204分步萃取的方式有效分离磷酸浸出液中的稀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中的除铜工艺,对比了置换法、硫化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的除铜效果,得出采用溶剂萃取法能较好的除去和回收铜。采用20%的N902,经四级逆流萃取、两级逆流洗涤,控制萃余液pH为2.5左右,能将铜除到0.005 g/L。  相似文献   

9.
用AcorgaM5640萃取剂对硫酸锌浸出液优先萃取分离铜.用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D2EHDTPA)和三辛胺(TOA)协萃体系进行锌、镉分离.应用D2EHDTPA-甲苯体系时,镉完全萃取,但有机相中的镉很难反萃.应用D2EHDTPA-TOA协萃体系时,镉能从硫酸锌溶液中选择性萃取,也能很容易地从有机相中反萃,实现镉与锌的分离.提出了从硫酸锌中性浸出液萃取分离铜、镉的无渣净化新工艺.  相似文献   

10.
铜萃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浸出-萃取-电积工艺(BL-SX-EW)是从低品位铜矿和含铜废料中回收铜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铜萃取的研究进展,简述了铜萃取剂的类型,对不同类型萃取剂的性能、结构及使用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各种铜萃取剂对铜萃取的优化条件。同时对铜萃取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溶剂萃取法从化学镀铜废液中回收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剂萃取法研究了从含强络合剂的化学镀铜废液中回收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含酒石酸钾钠的化学镀铜废液萃取铜时,采用LIX54萃取剂,在pH值为6-10之间,铜的萃取率大于99%,然后通过反萃,可以得到能回用于化学镀铜生产线的硫酸铜溶液。  相似文献   

12.
13.
7804螯合萃取剂对铜铁钴镍萃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栋  王华 《化学世界》1994,35(3):130-132
本文研究了新型羟肟萃取剂7804对Cu(Ⅱ)、Ni(Ⅱ)、Co(Ⅱ)和Fe(Ⅲ)等在酸性和氨性硫酸盐体系中的萃取性能,并用它实现了混合液中铜镍的分离。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盐酸搅拌浸出-N902萃取工艺回收铜渣氯化烟尘中的铜,考察了影响铜渣氯化烟尘浸出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15%(w)、液固比4 mL/g、60℃的条件下浸出1 h,铜浸出率可达98.95%,铁、锌、镍浸出率分别达91.58%, 95.8%和93.66%,铅浸出率为5.96%. 盐酸浸出可实现铜与铅的有效分离. 萃取剂N902对浸出液中的铜具有较好的萃取选择性,振荡时间120 s、相比为1、N902浓度30%和pH=3.0的条件下,浸出液铜浓度由7.4 g/L降至0.11 g/L,回收率达98.51%,浸出液中Fe, Zn, Ni和Pb萃取率均不高于1.5%.  相似文献   

16.
NMP萃取精馏分离芳烃和非芳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常压气液平衡和萃取精馏工艺实验说明NMP是分离芳烃和非芳烃的有效溶剂,且满足当前生态化工的要求。利用NMP中加水能够降低沸点的特点,对普通的萃取精馏双塔流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计算结果表明苯的收率从94.2%提高到98.2%,且整个改进过程不复杂。  相似文献   

17.
付中梦  郑宇  王杜  刘勇奇  巩勤学 《广州化工》2022,(21):62-63+148
以废旧锂电池正极片还原浸出液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铁粉加入系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铜沉淀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如下:铁粉加入系数1.2,反应时间70 min,反应温度70℃;在最佳条件下,还原浸出液中铜的沉淀率能达到95%以上,对铁粉置换沉铜后的液体采用硫化钠进一步沉淀铜可使铜含量降至2 mg/L。  相似文献   

18.
季戊四醇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化工产品化之一,通常在国内外季戊四醇生产中回收率只有91%,从副产品中回收季戊四醇与甲酸钠具有环境保护和经济实用的意义。现对某厂生产和季戊四醇副产采用萃取方法进行分离并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某电镀污泥酸浸出液中所含的铜(Ⅱ)和镍(Ⅱ)化学性质的差异,分别采用氨水分步沉淀法、硫化钠选择沉淀法和铁粉置换法进行铜(Ⅱ)和镍(Ⅱ)分离的实验研究,考察溶液pH、硫化钠用量及铁粉用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根据溶度积理论及电化学理论简要阐述溶液中铜(Ⅱ)和镍(Ⅱ)分离的原理。结果表明:在适当条件下,硫化钠可以选择性地沉淀混合溶液中的铜(Ⅱ),铁粉也可以优先置换混合溶液中的铜(Ⅱ),从而实现电镀污泥酸浸出液中铜和镍的分离。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不同萃取体系对盐湖中锂的分离效果,包括了中性有机磷、离子液体、冠醚类和双酮类萃取体系,其中离子液体具有高萃取容量和环保性能良好等特点,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并分析了不同萃取体系在盐湖提锂中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应用萃取体系进行盐湖提锂的工业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