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谐波减速器的传动机理是建立在弹性变形协调理论基础上的,易导致谐波减速器的关键部件-柔轮产生疲劳破坏。为解决这一难题,以XB1-50-80型谐波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动态特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作频率内,不会引起柔轮的共振。得到了柔轮的振型主要表现为:柔轮杯口的径向拉伸,杯底的轴向拉伸和弯曲。研究结果有助于进行柔轮的优化设计,减小运行工况下柔轮的应力,提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谐波减速器柔轮作为核心部件,其强度和使用寿命决定整个谐波减速器的工作性能.为了提高其寿命和承载能力,提出一种新型分体式柔轮结构.该结构基于传统的长筒型柔轮,将原先整体的柔轮杯体分成筒体和卡盘两部分,通过筒体上的卡爪与卡盘间的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一个新型杯体.首先建立柔轮的三维模型,然后导入ANSYS Workbench平台,并对所提出的新型分体式结构和整体式结构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二者各结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新型分体式结构在最大等效应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整体式结构有一定降低,进而有效提高了柔轮寿命. 相似文献
6.
《机电工程》2021,38(3)
针对谐波减速器中柔轮变形情况复杂,缺乏整体位移的有效计算手段的问题,对考虑轴向变形的柔轮筒体中面上各点的位移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一圈径向线载荷等效波发生器对柔轮筒体作用力的模型简化方法。利用Green函数构建了位移函数表达式,根据柔轮筒体的两端边界条件、内力连续性条件和受载荷处剪力突变条件,得到了位移函数中的待定系数;在柔轮筒体和筒底重合边的位移协调约束下,对待定系数进行了修正;根据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分别提取了柔轮筒体中面上点的各方向位移分量;最后,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对该方法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位移理论计算结果的分布规律与其有限元结果基本一致,最大幅值误差为6.7%;该方法能够快速且有效地计算柔轮筒体的变形。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介绍了滤波减速器的结构及传动原理,分析了滤波减速器轮齿齿形修形的原因,同时选用适用于工业生产的修形量、修形曲线及修形长度计算方法,对样机进行了实例计算。并用ANSYS对修形前后齿轮啮合过程进行动态接触有限元分析,比较修形前后轮齿表面接触应力的变化,验证了修形效果。最后对样机进行了振动测试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轮齿齿形修形可以起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谐波减速器的柔轮在工作过程中易破损问题,本文建立了柔轮与波发生器之间的有限元模型。根据半无矩理论,分别对三种不同形状的柔轮在空载条件下进行了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力的数值分析。研究表明:柔轮的危险区域在齿圈部分,齿圈上的应力呈对称分布。三种不同形状的柔轮中,直线直角回形柔轮的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力都较小。因此,在相同的工作要求条件下,将柔轮设计成直线直角回形结构比较好。为柔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于谐波传动中刚轮、柔轮与波发生器装配时存在装配误差,可能会引起刚轮与柔轮齿廓干涉,从而影响柔轮齿面与齿根应力,以无公切线双圆弧谐波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运动学法设计齿形,针对各种装配误差设计实验,并通过ABAQUS建立有限元装配模型进行计算,研究装配误差对柔轮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轴方向刚柔轮中心距误差与凸轮径向安装误差对柔轮齿上应力影响最大,短轴方向刚柔轮中心距误差与凸轮径向安装误差次之,凸轮轴向安装误差影响最小;短轴方向刚柔轮中心距误差与长轴方向凸轮径向误差对柔轮杯底应力有较小影响;其余因素对杯底应力的影响极小。为谐波减速器的误差控制与补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径向变形量对谐波减速器啮合特性及柔轮应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传动》2017,(9):166-169
径向变形量是影响谐波减速器啮合和柔轮使用寿命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谐波传动包络啮合理论,分析了谐波传动径向变形量对啮合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得到了在凸轮波发生器作用下柔轮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径向变形量对齿顶的啮合轨迹、柔轮的径向变形、切向变形、法向转角、柔轮的弯曲应力和切向应力影响较大。柔轮应力的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合理选择径向变形量以提高啮合性能和柔轮寿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ANSYS的谐波减速器柔轮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UGNX4.0建立柔轮和波发生器的三维实体模型,并用parasolid格式导入ANSYS。采用SOL—ID185六面体单元用sweep方式对柔轮进行网格化,而波发生器无需网格化,建立有限元模型。在波发生器外柱面与柔轮内柱面之间建立两对面-面接触,更真实地模拟出柔轮的边界条件,然后在波发生器长轴方向对称位置的两个轮齿的节点上施加等效于扭矩的切向力,从而研究出柔轮的应力分布和变形与载荷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