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韧性城市是新的城市治理理念,旨在提高城市生态发展的综合水平。文章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现状,从安全建设和灾难预防入手,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和评价指标,寻找韧性城市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2.
韧性理念是现阶段城市防灾减灾的新思路,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的呼声不断提高。介绍了韧性城市理论及其基本框架,概述了国内外韧性城市相关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并总结了卡特等构建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韧性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探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周梓卉  李振兴  石羽 《建筑科学》2023,(2):202-206+234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城市生态韧性是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重要意义,其概念的提出为城市防灾建设、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供了创新途径,城市韧性建设和城市生态要素的合理安排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在梳理了城市生态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展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探索城市生态韧性的应用模式,利用生态手段进行城市韧性建设,为构建生态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三种类型及其新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韧性城市正不断发展成为新兴城市的研究热点。目前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等已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但是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仍缺少系统化的、具有可操作意义的整理。完善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其理论的丰富,还能够真实地反映韧性城市的建设情况并引导其建设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对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将评价体系分为三类:基于城市基本构成要素的评价、基于城市韧性不同特征的评价、基于韧性的阶段过程序列的评价。作者对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鼓励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发展(ICT4D)的理念融入其构建。其一,在基于城市基本构成要素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中划分与ICT4D有关的度量指标;其二,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手段与方法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级城市建设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2020年南方肆虐的洪灾叠加了城市防灾救灾难度。医院、交通枢纽、体育馆、街道等公共开放空间是综合防灾的重要场所,承担了疫情期间的重要防疫任务。从韧性与健康城市建设层面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的概念,梳理疫情等灾害下城市防灾空间的发展。基于综合防灾存在的多系统叠加的复杂性,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完善叠加灾害预防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立平灾结合的开放空间弹性复合功能系统、建立线上线下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和我国韧性城市与均等医疗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显现出了极强的传播性和破坏力。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韧性与健康城市所开展的文献调研,基于我国防疫工作中已可总结的成功经验,提出以社区为基础单元,打造自下而上的城市韧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思想。研究以我国江苏省镇江市为例,对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十五分钟服务圈步行可达覆盖率进行分析,并以街道(镇)为基础单元对城市现状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韧性水平进行评估,据此研究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并为城市公卫系统发展提出建议,以促进城市卫生健康系统稳步向健康城市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7.
杜凯 《城市燃气》2023,(4):40-44
建设韧性城市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为国家“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方向,如何理解韧性城市,如何建设好韧性燃气,是广大城镇燃气企业亟待掌握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学界对韧性城市理论的理解,提出了韧性燃气建设的定义、内涵、外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旨在进行探讨,并为燃气企业建设好韧性燃气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21,37(3)
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全球在应对复杂灾害方面的共识,在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全灾种、大应急成为新常态下应对灾害的主要方向。文章从应急管理改革和多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出发,提出新常态下的安全韧性规划需从安全韧性评估、安全韧性本底和安全韧性保障三方面进行转变,进而构建了适应新常态的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体系与规划编制体系,并从安全韧性系统规划和应急救援能力体系规划两方面探讨了重点规划内容,以期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对城市的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城市理论的提出为有效解决城市地震安全风险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合理的城市抗震韧性评估和构建途径。为此,阐述了抗震韧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评估指标,将城市抗震韧性的构成要素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保障”,即工程系统、制度系统、社会和经济系统。建立了基于震后损失及恢复时间的双参数城市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提出了“设定目标→评估→提升→再评估”的韧性城市的构建途径。所提方法可为单体基础设施、工程系统、城市系统抗震韧性,以及其他灾害韧性的评估和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城市中心城区普遍存在的暴雨内涝问题,以韧性城市理论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灾害的能力为目标,在梳理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环境、设施、管理3个韧性维度构成的雨洪韧性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指标初选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中心城区雨洪韧性评价体系,为城市中心城区雨洪韧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途径,最后,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识别雨洪韧性的空间分异结果,验证了雨洪韧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并总结了天津中心城区雨洪韧性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韧性城市这一概念被提出并迅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该文首先对韧性的概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其次引入了韧性城市设计概念作为对韧性城市落实空间与社会的初探,探讨了韧性城市设计中人的活动、物质系统与社会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分别从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次探讨了韧性的城市设计原则,并结合国内外城市案例对比讨论了具体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作为对韧性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初探,希望为实现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提高城市适应性、应对和抵御灾害能力等方面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巨大的环境干扰与冲击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而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其环境与社会系统具有脆弱性。国内外有众多关于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从城市规划角度、韧性社区评价标准角度讨论韧性社区的含义体系与构建,但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社区构建以及韧性提升讨论相对较少。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角度探究韧性社区的构建得出相应策略以指导社区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城市安全韧性研究基于灾情演变和城市空间元素相互影响的视角,突破了传统防灾中仅专注于城市建筑工程和设施等硬件抵抗能力的局限,着眼于城市功能在灾害情境下的运维、保障需求,以提升城市应对多灾种威胁的综合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为目标。本研究通过城市承灾体时空特征和防灾韧性要素解析,建立了城市安全韧性表征的关联逻辑。研究以台风、暴雨、地震、火灾四类灾害为例,从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特征、建筑与基础设施、应急响应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城市抵抗、适应和恢复各个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参量,建立了多灾种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安全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和城市安全提升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提出了城市抗震韧性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由"安全性"提升到了"韧性"的层面.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3月31日联合发布了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该标准将于2021年2月1日实施.为了帮助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标准...  相似文献   

15.
肖意  周颖  吴浩  潘鹏  王涛 《建筑结构学报》2021,42(7):194-202
建筑抗震韧性是指建筑结构在设定水准地震作用后维持和迅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建立系统化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是建设抗震韧性建筑乃至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从2012年起提出和发展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形成了多本韧性评价标准或指南。中国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将于2021年2月1日起实行。为了对比GB/T 38591—2020与国际相关标准所评定的建筑抗震韧性水平,介绍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基本流程,说明并比较了各标准计算韧性指标的不同策略,包括建筑修复费用、建筑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采用算例说明了修复策略、次序和工人数量对建筑修复时间的显著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标准划定韧性建筑等级的判别标准。分析发现,GB/T 38591—2020在计算建筑修复时间、人员伤亡和判定抗震韧性等级方面与国际相关标准差别显著,且其所包含的不确信性范围小于国际相关标准。GB/T 38591—2020所评定的一星建筑的韧性水平约等同于或略高于REDi的银级建筑或USRC的4星建筑。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建设监理》2021,(12):68-71
通过建立自然灾害情境下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模型,收集某超大城市2016-2020年城市运行的相关数据、信息,对核心数据进行密切追踪,定量化评价其安全韧性水平,深入剖析城市运行安全韧性水平的现状及态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韧性城市发展 间的耦合诉求,提出“源—流—汇”三维生 态韧性评价方法,并使用2005—2017年天津 市TM/ETM+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 通过韧性源识别、生态足迹核算及最小累积 阻力模拟分别对三种韧性指数进行分析。结 果表明:“源—流—汇”生态韧性评价法能 有效测度城市的韧性强度,三种韧性指标的 组合共同决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 天津市中心城区各组团韧性强度空间分布 不均,三项指数对城市整体生态韧性水平的 影响各异,其中韧性源指数是生态安全阈值 划定的条件,应保持在1.5<Ts>2的范围内; 韧性流指数是城市形态弹性调节的标准;韧 性汇指数是城市空间安全扩展的瓶颈,Td> 0.35下的增量建设会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并 借此提出天津市生态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断,其存续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韧性智慧,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及弥灾制度,无论是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城市防灾设施建设,还是国家控灾制度的演进,其过程都体现着我国古代传统韧性智慧的思想底蕴,尽管传统城市规划韧性思想与制度错综复杂,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典型的礼制规划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山水自然观在某些方面也已然不适应于当前城市发展,但其中也不乏值得借鉴的思想与技术智慧。文章对古代典型书著典籍、历史人物、城市建设实践三个方面所呈现的传统韧性智慧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总结古代各时期韧性安全思想的特点与整体发展历程,认为我国传统韧性智慧主要体现在从被动自然适应走向系统主观追求的韧性思想演进、感性与理性交织的韧性诉求、安全导向的韧性工程建设等方面,并从建造技术、组织管控、社会机制、经济调控四个方面总结对现代韧性城市理论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城市反危机个案证明,建立完备的城市防灾法规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推进北京的这项工作,并从综合减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首都城市安全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提出了城市抗震韧性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由“安全性”提升到了“韧性”的层面。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3月31日联合发布了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该标准将于2021年2月1日实施。为了帮助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标准,对抗震韧性的研究现状和我国的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综述,对该标准的编制背景、过程,以及各章节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对标准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详细说明了建筑抗震韧性评级流程、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标准中建立了本土化的构件易损性数据库,对于建筑震后修复时间提出了明确的修复路径和计算方法,使得评级的标准更清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