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钢LF精炼过程脱硫工业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铿  梁志刚 《钢铁》2001,36(8):16-18,15
通过重轨钢在LF过程的工业实验,研究了渣中各氧化物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给出了达到高脱硫效率的渣指数(Mannesman指数)熔渣碱度和渣中的(FeO MnO)含量,采取适当措施减少转炉出钢过程中带入钢包中的下渣量。对提高脱硫率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包钢生产情况,采取了减少带入钢包下渣量的措施,获得了高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纯氧顶吹转炉在出钢过程中高碱度、高氧化性的炉渣流入钢包,会导致成品钢液在钢包中和炉渣发生“二次氧化”,造成钢液污染,降低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浸蚀钢包内衬和钢液回磷,而对需要进行钢包处理的钢液危害性更大。挡渣出钢就是为了防止或减少出钢过程转炉渣流入钢包,从而减轻或者防止上述危害和提高钢包处理效果。转炉挡渣出钢的方法很多,采用挡渣球是挡渣出钢的  相似文献   

3.
钢包加固体合成渣脱硫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树华 《炼钢》1991,7(3):10-15
在氧化渣下出钢时,钢水在钢包中混冲合成渣脱硫,脱硫率不高且波动大,但用含铝粉的石灰基合成渣脱硫,平均脱硫率可达56%,钢材机械性能和内在质量都有提高。本文讨论了熔渣组成、合成渣加入量、钢中氧活度、搅拌强度及时间等对脱硫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引言在连铸不锈钢时采用无氧化浇注是防止和减少钢中夹杂物的有效措施,但这一措施使浇注末期无法直观判断钢包内熔渣流出状况。熔渣检测就是在浇注末期检测钢、渣流出状况,准确判断关闭钢包  相似文献   

5.
据国外文献报道,平炉、转炉出钢挡渣法共有78种,现分述如下:1)平炉(2)挡渣板挡渣法:挡渣板放在出钢槽上方,出钢下渣时,用绞车打开钢槽的排渣窗并放下档渣板。钢水仍可从板下流入钢包。渣从排渣窗流入渣罐,苏联伊热夫斯克  相似文献   

6.
控制出钢下渣量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转炉出钢过程中挡渣不好,致使钢包内渣层较厚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减少了出钢过程的下渣量,提高了合金吸收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各种钢包冶金工艺的发展,对耐火材料内衬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二次冶金过程是以在钢水、熔渣和气相之间所进行的剧烈的界面反应为基础的,对超低硫钢的要求又需要使用反应能力强的碱性渣,虽然这类渣的脱硫能力强,但却常常使渣线区的优质衬砖过早地受到蚀损。通常,各种炉外精炼过程是在渣线区砌筑镁砖的白云石内衬钢包中进行的,由于在真空条件下底部搅拌的结果,钢水的循环非常强烈,钢水与熔渣之间的反应异常剧烈,故对于各种真空脱气工艺来讲(VD,VOD),其钢包的蚀损程度最为严重(尤其是渣线区)。本文介绍了通过  相似文献   

8.
转炉出钢末期无法避免一些渣液随着钢水面流入钢包,一座50t左右的转炉出钢时下渣量约15~20kg/t。钢液中含有大量的渣子,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1)对脱硫不利;2)降低合金收得率;3)造成回磷;4)包衬侵蚀严重;5)影响钢坯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9.
《武钢技术》2003,41(3)
据俄刊《冶金工作者》报道德国一家钢铁公司在生产中采用了一种新工艺 ,即在钢包中或中间包中对钢水进行电渣加热。这是连铸过程中维持钢水温度的一种新方法 ,可以改善钢水的冶金性能。采用这种电渣加热工艺 ,是将钢水从炉内出钢到钢包中或者连续倒入中间包中 ,钢水上面覆盖一层导电熔渣 ,并且通入惰性气体进行搅拌。使用一根或多根自耗或非自耗电极埋入渣中 ,使电流通过渣层 ,由于熔渣是导电的 ,所以不出现电弧 ,可以在渣中以纯电阻热进行加热。这种加热工艺的特点是 :浇铸之前可以在大型中间包中进行处理 ,可在长时间内进行等温浇铸 ,可在…  相似文献   

10.
连铸用纯净钢水的生产日本钢公司研究成功的这种炼钢技术是向转炉中加入CaO,使渣固化,以防止出钢时钢渣流入钢包。用这一技术,可使钢包中的渣量减少到0.1%(渣对钢水的重量百分比)以下,渣中的铝呈弥散分布。同时,它还可以改变渣中FeO的状况,使其在渣中的...  相似文献   

11.
活性石灰在钢水精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华财  魏运波  黄健 《炼钢》2004,20(1):30-32
介绍了在钢水精炼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活性石灰和萤石,提高精炼钢水顶渣的碱度,降低熔渣的熔点,改善熔渣的流动性。消除钢包内衬结渣挂渣、顶渣结壳的现象,以及AHF浸渍罩、RH上升管和下降管结渣上涨的现象。同时钢水精炼添加活性石灰后,有一定的脱硫和吸附一定量钢中夹杂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转炉挡渣是普遍采用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减少转炉出钢时高氧化性终渣流入钢包,减少转炉下渣回磷,减少钢水中夹杂物含量,提高合金收得率,提高钢包寿命,改善精炼造渣工艺。安钢通过对悬挂式挡渣机构的工艺研究,对挡渣棒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作好挡渣机构的维护和保养,以及提高职工的操作水平。使挡渣机构的使用率达到995%,挡成率达到95%以上。能满足转炉出钢后挡渣的要求,并带来良好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13.
首秦公司RH炉投产以后,随着工艺路线逐渐成熟、品种钢不断开发,特别是抗酸钢的开发,对钢包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介绍了首秦公司钢包的基本情况以及抗酸钢的冶炼特点,通过生产实践和精炼渣侵蚀试验,确定了影响钢包寿命的因素主要有钢液的冲刷、钢渣的侵蚀、熔渣脱氧程度、包沿掉砖以及渣线砖松动等。通过提高渣线砖耐侵蚀性、改进钢包包沿结构、优化精炼渣系等措施,使钢包的平均寿命从117次提高到135次。  相似文献   

14.
宝钢炼钢厂转炉挡渣工艺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转炉出钢挡渣工艺技术控制转炉出钢下渣量,必须关注和解决转炉出钢全过程的下渣控制。评价转炉出钢挡渣效果的关键指标是挡渣成功率和钢包中的渣厚。宝钢炼钢厂转炉出钢挡渣工艺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实现转炉出钢全过程的自动判渣和挡渣,提高挡渣成功率,减少出钢下渣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预成渣、折渣、包渣造渣工艺技术,对LF造渣工艺进行研究与实践。研究表明:在出钢过程中随合金加入300~400 kg石灰,可有效地对精炼前炉渣进行预处理,降低精炼处理周期。出钢结束后,在吹氩之前,对钢包内钢水进行折渣操作,折渣量控制在1.5~3.0 t,折渣次数在4次以内,既能保证钢包净空足够精炼,又能保证循环炉渣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钢包出钢过程建立了钢液-渣相-气相-氩气泡-夹杂物的五相数学模型,探索了钢包出钢过程中吹氩搅拌去除夹杂物的可行性,以及吹氩流量对流场、渣眼、夹杂物去除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吹氩搅拌可强化浇钢过程中钢液的流动行为,显著提升夹杂物的去除率。相较于未采用吹氩搅拌,当吹氩流量为100 L/min、出钢750 s时,夹杂物的去除率由80.74%提升至96.69%,流入中间包夹杂物的数量减少67.4%;随吹氩流量增加,渣眼尺寸增大,夹杂物去除速率增加,但去除效率变化不大,推荐吹氩流量为100 L/min。  相似文献   

17.
<正>答:随着用户对钢材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不断提高钢水质量。减少转炉出钢时的下渣量是改善钢水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转炉出钢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挡渣操作,不仅可以减少钢水回磷,提高合金收得率,还能减少钢中夹杂物,提高钢水清洁度,并可减少钢包粘渣,延长钢包使用寿命。与此同时亦可减少耐材消耗,相应提高转炉出钢口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为钢水精炼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专利号:ZL201610086804.7发明人:梁新亮寻民定尹振芝戴智才曾全文陈伟韩文兵吴大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SP生产线冶炼Q235B钢的方法,控制好转炉初炼钢水终点碳、磷、硫及温度,在出钢前或对钢水进行合金化前向钢包中加碳粉和碳化硅,红包出钢,控制好下渣量及出钢时间。在出钢过程向钢水中加入石灰及钢包化渣剂,在钢水出完1/3时向转炉初炼钢水中加硅铁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电炉炼钢中控制还原渣理化性能、加大还原渣量、在出钢槽中和钢包里,连续扩大钢包反应界面的技术;该项技术使炉外脱硫效率较炉内提高30~40倍,为超硫限出钢,缩短电炉脱硫时间,生产低硫钢或超低硫钢提供了技术条件,是电炉炼钢增产节能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底吹氩精炼钢包内夹杂物去除机理以及吹氩量对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包中夹杂物的上浮主要是通过上升的钢液流携带,底吹氩量对夹杂物在钢包表面的钢-渣界面去除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吹氩量较小时,钢-渣界面稳定,夹杂物在浮力、毛细作用力等共同作用下穿过平坦的钢-渣界面而被吸收;吹氩量较大时,钢-渣界面波动大,渣眼周围发生卷渣,夹杂物被卷入的液滴吸收,随液滴进入渣层;吹氩量大,渣眼周围形成渣泡,夹杂物被渣泡吸收,随渣泡进入渣层。吹氩量达到一定时,夹杂物被钢-渣界面的吸收成为其被去除的限制性环节,且吹氩量较大时夹杂物去除效果最差,为实际吹氩精炼过程吹气量的控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