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尔逊油田环状掺水集油系统受自然地理条件差(高寒),低产、低效井所占比例大,气油比低、原油凝固点高等因素影响,掺水集油系统生产能耗较高.在优选、控制掺水压力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步降低单环瞬时掺水量,观察集油环回油压力、回油温度,单井回压的变化,研究影响降温集输的主控因素,摸索各集油环在不同季节的合理掺水量和极限回油温度.通过1年的现场试验,确定了影响乌尔逊油田降温集输的主控因素和各集油环在不同季节的合理掺水量,降低了掺水集油系统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2.
在较为宽广的试验参数范围内,对环状集输流程不同掺水温度、掺水量的集油能耗进行了试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环状集输流程最节能的运行方式是在保证安全混输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掺水温度。  相似文献   

3.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随着含水上升液量增加、地面系统规模的扩大,原油生产能耗不断升高。为了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充分利用采出水的热能,开展了不加热集油的常温掺输技术研究,通过试验得出掺水量的确定原则并研发了定量掺水工艺,在吉林油田英148辖区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期相比,掺输水温由60℃降低到42℃,单井集油温度由42℃降低到23℃,试验区块油井全部实现了全年常温掺输,系统运行压力平稳,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稠油单井集输流程管道模拟试验,对能量数学模型、掺水系统进行多因素分析,经管道工艺校核和伴热管线掺水现场试验,对热采注采合一系统进行了改造。利用试验确定了稠油粘温不敏感临界点;通过研究优化掺水量,直接利用已有小直径(DN15)伴热管改作掺水管线,避免新建掺水管线;各计量站设一套总掺水计量表,两套单井掺水计量电磁流量计,通过掺水阀组优化实现单井掺水稳定计量。  相似文献   

5.
华北油田二连高寒地区某采油区采用双管掺水集油工艺,该工艺的热力损耗主要来源于掺水温度和每口单井的掺水量的调节,由于现场不能定量地判断掺水参数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导致回液温度往往高于流体凝点10~15℃,超出了经济运行成本。通过建立修正后的舒霍夫管道温降模型,确定掺水参数与其他参数的定量关系,再建立Beggs-Brill两相流压降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应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最优的掺水温度和各单井的掺水量,将某采油区热力日损耗降低了20%~25%。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热采掺水系统压力不平稳、单井掺水量波动范围大、波动频繁的技术难题,通过在单井掺水管线上安装防返吐掺水水嘴,对油井掺水最佳掺水量进行研究,对不同出油温度、产液量油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油田掺水集油流程中,掺水量越少则需要的掺水温度越高;掺水量越多则需要的掺水温度就越低。本文对某油田掺水集油系统中能耗进行分析,得出掺水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集输系统的能耗最低。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1)“温控法”的不适应性。杏北开发区第一油矿油井,除无掺水流程的三次加密挂线井外,其它井均采用“温控法”来控制单井掺水量。所谓“温控法”就是对单井回油温度,根据经验制定冬、夏两种不同的温度范围(冬季38~42℃,夏季36-40℃)控制井口掺水量,来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避免油井集输过程中堵井和冬季冻井。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部分采油厂采用环状集输流程,集输吨油耗气50 m3以上,大大超过了油田的平均油气集输能耗,节能降耗是这类油田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在较为宽广的试验参数范围内,对油气水环状集输流程不同掺水温度、掺水量的集油能耗进行了测试和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环状集输流程最节能的运行方式是在保证安全混输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掺水温度.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从呼伦贝尔油田开发初期便开始应用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先后在苏仁诺尔油田、呼和诺仁油田和苏德尔特油田应用543口井.其集油参数为:转油站进站温度高于凝固点3~5 ℃,最高井口回压1.0 MPd,3~5口井串联掺水、集油的建设模式,平均单井掺水量为0.8 m<'3>/h.与双管环状掺水集油流程相比,基建投资降低10%左右,节约能耗20%左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20.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