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豪爽 《西部皮革》2023,(8):98-100
通过专业的调查与研究,探索出服装设计中水墨画元素的主要作用,详细介绍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并根据水墨画元素的具体特点,提出该类元素在服装色彩、服装款式、现代刺绣、数码印花与面料图案中的实际运用,充分展现出了现代国潮服装设计中的水墨特色,促进现代国潮服装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传统瑞兽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生活中处处可见瑞兽元素的运用,随着“国潮”的兴起,各大品牌对于瑞兽元素的设计表达也层出不穷,展示出了瑞兽文化在当下蓬勃的生命活力。文章以传统瑞兽元素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瑞兽元素本身的形成背景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挖掘和探索“国潮”背景下的服装设计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力求展现以瑞兽元素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建筑、水墨画及印染工艺元素的应用及艺术表现,传统建筑及水墨画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原则,认为传统建筑、水墨画及印染工艺在构建、布局、审美、历史演变等方面与现代服装设计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不仅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灵感来源,更为设计的服装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元素,提高了服装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传统的印染工艺则赋予现代服装以田园、休闲气质,为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服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国潮风格逐渐崛起,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极其丰富的造型元素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并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效果.文章通过探讨国潮插画元素与国潮品牌服装设计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关联性与设计方式,阐述国潮插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以促进国潮品牌的创新设计,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满足大众对服装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满族传统吉祥纹样特征与寓意,探讨了国潮服装设计风格现状,分析了满族吉祥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指出将满族吉祥纹融入现代国潮服装设计,既能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又能为国潮服装带来了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6.
“飞天”是敦煌壁画艺术的代表,在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古印度神话人物丰富迥异的体态造型和西域若干少数民族趣味独特的服饰特点,体现了古人的浪漫才思与华夏文明的海纳百川。通过敦煌飞天形象元素创新应用设计国潮服装品牌案例,探讨传统文化形象在现代国潮服装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将水墨画运用到服装设计上渐渐成为一种潮流,水墨画中本身所蕴含的画境之美也能够与服装形成完美结合,给人们带来视觉上新的冲击。此文主要从中国水墨画艺术元素入手,并通过水墨画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流行元素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在中国水墨画上的艺术元素是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上体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墨画与服装设计的对话,是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是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对于服装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中国水墨文化角度切入,深入阐述了水墨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墨画艺术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以及跨领域文化的交融,水墨元素被融合到各个设计领域。水墨元素与服装设计的融合,是传统水墨文化与现代裁剪艺术的紧密结合。本文以线条、色彩、质感、留白与意境为切入点,围绕水墨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10.
李欢欢 《中国皮革》2024,(3):130-133+13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提升,民族自信心大幅提高,人们对中国式的审美回归,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更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国潮元素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被广泛应用到设计领域。皮革服装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品类,因其质地柔软光滑,具有奢华质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两者相结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本文研究国潮元素在皮革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发掘国潮元素,分析国潮元素在皮革服装设计中的作用,有利于国潮元素更好地展现出风格,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皮革服装注入新动能,丰富皮革服装产品,增强皮革服装在市场的占有率。  相似文献   

11.
赵锐 《西部皮革》2022,(20):133-136
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之一,承载着历史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一字盘扣是中国传统盘扣造型的其中一种造型形式,不仅有连接衣襟的作用,还具备装饰性。“国潮”发展是中国国力增强、文化自信、本土服装品牌寻求突破的主要动力。“国潮”设计将独特的审美意象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丰富服装的设计表达。文章通过梳理与解析一字盘扣造型演变与结构变化,将一字盘扣的造型元素与“国潮”服装设计相结合,丰富“国潮”设计形态,推动“国潮”服装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从而提升“国潮”服装的文化认同与设计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纪庆楠 《西部皮革》2023,(6):109-111
伴随着“国潮之风”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强,具有中国特定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产品,不仅能够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有力提升产品的销量。本文以“国潮”元素皮革产品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当前“国潮”文化的现状;从皮包、鞋类、皮具等方面分析了“国潮”元素在皮革制品中的应用体现;从文化性、审美性、流行性方面分析了皮革制品“国潮”元素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融合“国潮”元素的皮革产品设计创新开发策略,以期有效提升现代皮革产品的设计创新,展现国货皮具风采。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元素被广泛运用,既可以使服装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得以提神,又能彰显民族特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元素对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现实意义出发,对中国传统的图案、色彩和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上的应用方式,以期开发中国风的传统元素服装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艺术设计领域逐渐刮起一股火热的中国风。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不断融入到设计之中兼容并蓄,异彩纷呈,其中水墨画宛如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支奇葩,以其温婉细腻、浓淡相宜的表现手法.成为设计师手中传播中国民族精神和华夏文化神韵的一支利器,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融合在一起,使中国传统水墨画在服装设计领域大放异彩.从而推动中国服装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凝聚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经久不衰,深受国内外设计师的喜爱。在多元化的今天,男装设计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领域不可或缺的风景,而中国传统元素作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被国内外男装设计师广泛运用。本文以当代男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的造型、色彩、图案、面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男装设计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文化内涵的现代服装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内涵的沉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艺术价值很高,在服装设计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设计师们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再造传统元素,将其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充分展现出作品的文化性与艺术性。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价值表现,阐明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最后提出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的服装设计并非简简单单地使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其更包含了深层次的文化传承意义,可以说现代服装设计实际上就是传统艺术、艺术价值以及现代元素的"混合物",即服装设计过程在应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本文针对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及其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其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现代时尚设计来说,它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并融合了更多的设计元素。此外,中国传统艺术的运用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提升了时尚设计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强化了服装设计的整体美,给大多数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新体验。在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的服装设计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发展的中心,这才能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对此,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发展注入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演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是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文化元素符号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达到完整诠释。文章将探讨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并提出不同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旨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各类国际服装设计周、设计论坛和评奖渐多,这是中国服装设计界与世界连接,设计观念与国际同步的积极表现。传统文化元素是让时装身价倍增的杀手锏。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价值以及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体现,旨在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