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气候协同的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研究,对推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构建未来气候背景下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路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区域大气污染演变规律、多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污染防治策略与控制技术成效,完成了多视角剖析与多技术相互印证的集成研究,阐明了多污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并梳理形成了区域精细化调控技术体系;在探讨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提炼了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技术路线,提出了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策略和路线图。研究建议,针对当前的大气复合污染特征,PM2.5与O3协同控制的核心在于大气氧化性调控,需要持续强化一次污染物减排,同时因时因地并结合气候气象条件开展VOCs和NOx协同的精细化减排;发挥“双碳”政策的推动作用,通过四大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实现多类型污染物的协同深度减排,达到PM2.5与O3浓度的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2.
针对6种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开发了一款基于STM32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仪。选用高精度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和激光粉尘传感器为监测模块,对大气环境中的臭氧(O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颗粒物(PM2.5、PM10)6种主要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周期性循环监测。采用数字滤波算法和交叉干扰阈值修正数学模型,对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修正和交叉干扰补偿。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监测仪稳定性和精度进行多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实现6种环境污染气体浓度的周期性精确检测,精度不超过5%。  相似文献   

3.
进入“十四五”,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和O3的协同控制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课题。PM2.5、O3及其前体物的立体监测对于实现协同控制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监测网络不足以同时实现监测PM2.5和O3的垂直分布及支持空气质量控制。2015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在全国范围内主导建立了地基超光谱遥感网络。该立体监测网络为我国PM2.5和O3的区域协同控制提供了重要机遇。基于搭设于四个特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的四个MAX-DOAS监测站获取的一年时间的气溶胶、NO2和HCHO的垂直廓线探究京津冀(JJJ)、长三角(YRD)、珠三角(PRD)和四川盆地(SB)四大典型污染区域的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差异。400 m以下归一化和年平均的气溶胶垂直廓线在JJJ和PRD分别呈箱型和高斯型分布,在YRD和SB都呈E...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离子色谱法对福州市2015-2016年大气PM2.5样品中4种无机阴离子(F-、Cl-、NO3-、SO42-)和5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无机阴离子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有机酸相关系数大于0.994,检出限范围(0.7-25.7)ng/m3,精密度范围(0.3-7.9)%,回收率范围(84.0-116)%,方法性能满足测试要求。SO42-、NO3-、Cl-为主要的水溶性无机阴离子,3种离子浓度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32.6%。5种水溶性有机酸WSOC的浓度均值范围为(0.031-0.308)μg/m3,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6%,其中乙二酸的含量相对最高。总体而言,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NO3-、乙二酸在夏季表现出不同的浓度特征可能与物质的性质和夏季高温强辐射天气有关。乙二酸与SO42-、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初步推断其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5.
于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福州市八个点位采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共861个,采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PM2.5中的含碳物质OC、EC,探讨OC、EC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相关性、OC/EC的比值以及二次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大气PM2.5中OC的浓度范围为(6.2~10.8)μg/m3,EC的浓度范围为(2.0~4.1)μg/m3,总碳TC在PM2.5中所占的比例范围为(28.7~34.6)%。各点位中OC、EC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冬>秋>夏。OC/EC的比值均大于2.0左右,说明各点位PM2.5中存在二次有机碳。运用OC/EC最小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估算,SOC年平均浓度为3.8μg/m3,占OC含量的46.8%。SOC对PM2.5的贡献率春、冬季比夏、秋季高,这可能与夏季温度高、光照强烈有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有关。夏、秋、冬三个季节OC与EC的相关性较好,春季OC与EC的相关性差,说明夏秋冬三季节OC与EC的来源相同,春季OC与EC来源相对复杂。OC和EC中不同温度段的碳组分构成和TC与K+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汽油车尾气排放、燃煤排放、生物质燃烧是福州大气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衡阳市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选取2021—2022年衡阳市8个村庄农村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基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衡阳市8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5~186,优良天数比例为87.9%~100%,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0.5%,与2021年相比,空气优良率增幅2.5%,未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情况,8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00~3.63,与2021年相比,变化率在-62.0%~5.4%,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臭氧(O3)。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备出室温条件下对NOx气体具有更高灵敏度和更快响应的传感器纳米材料并研究其气敏性能, 本研究通过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一维Pt/SnO2中空纳米纤维。采用XRD、SEM、TEM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研究, 同时进行了NOx的气敏性能测试并予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Pt/SnO2纳米材料是一维中空管状及类似管状结构; 当Pt掺杂量为0.3wt%、NOx浓度为9.7×10-5 (V/V)时, NOx响应最快为11.33 s, 灵敏度最高可达109.6%; 当Pt掺杂量为0.5wt%时, 对NOx检测限最低浓度可达2.91×10-6 (V/V)。  相似文献   

8.
闫浩思  赵文杰 《计量学报》2023,44(2):271-278
建立脱硫出口SO2浓度预测模型是实现脱硫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信息系数(MIC)的变量选择方法和基于海洋捕食算法(MPA)优化核极限学习机(KELM)的脱硫出口SO2浓度预测模型。首先,采用机理分析法筛选影响出口SO2浓度的变量,提出循环浆液综合流量表达方法,便于描述浆液循环泵组合的影响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最大信息系数的变量选择算法确定模型输入变量;运用MPA对KELM的正则系数C和核参数S进行寻优,建立MPA-KELM的出口SO2浓度预测模型;最后,利用电厂运行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出口SO2浓度预测模型的均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236 66 mg/m3和4.987 6%,预测精度高,能够为脱硫系统出口SO2的现场优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乳酸(PLA)/锌基金属有机骨架(BioMIL-5)复合纤维膜,探讨了不同含量BioMIL-5对复合纤维膜纤维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复合纤维膜的吸附过滤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BioMIL-5含量的增加,纤维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复合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和疏水性不断提高。与熔喷布相比,复合纤维膜可高效吸附PM2.5和PM10,BioMIL-5质量分数为4%的复合纤维膜对PM2.5和PM10的平均过滤效率分别可达99.93%、99.96%,并且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Na3Zr2Si2PO12(NASICON)固体电解质, 分别以Na2SO4-BaSO4混合盐和NaRe(SO4)2复盐为敏感电极材料制备了片式SO2非平衡态气体传感器。结果表明, 该类型传感器的输出电动势与SO2气体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低温260℃具有最佳性能, 灵敏度分别达到了160 mV/decade和136 mV/decade。传感器在不同浓度的SO2气体中的交流阻抗谱测试结果显示, 气体在敏感电极的三相界面处电化学反应的活性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结合敏感电极结构, 对该类敏感电极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由于NASICON具有良好的低温钠离子导电性, 可以大幅降低传感器的工作温度; 由于Na2SO4-BaSO4混合盐和NaRe(SO4)2敏感材料具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 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基于非平衡态设计的传感器, 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以上特性为该传感器在SO2气体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出口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其排放绩效,分析了超低排放湿法脱硫的治霾效果,阐明了湿法脱硫有利于减少SO2、颗粒物、SO3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都是形成雾霾的前体物,表明超低排放湿法脱硫对雾霾治理有积极的贡献。同时,烟气超低排放具有协同治理有色烟羽的能力,对于有色烟羽治理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煤电行业广泛开展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空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湿法脱硫、烟气超低排放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针对火力发电厂燃烧系统运行工况复杂、迟延较大,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系统(SCR)中入口NOx质量浓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IMA-OSELM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火电厂SCR入口NOx浓度预测方法,分别从最优权重和残差优化2个组合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火力发电厂SCR入口浓度预测中,结果表明:基于ARIMA-OSELM残差优化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效果优于ARIMA-OSELM最优权重的组合预测模型以及单一ARIMA和OSEL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评价指标FMAPE、MRMSE和R2分别为0.190、1.364和0.978。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检测SO2时系统接收到的荧光信号微弱、易被噪声淹没的问题,提出了小波优化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方法对SO2荧光信号进行去噪。搭建了SO2紫外荧光检测系统对SO2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011, SO2浓度与荧光强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787。利用小波优化EEMD去噪方法对SO2荧光信号去噪,得到的信噪比为224.7958,均方误差为1.01×10-7,波形相似系数为0.9973,SO2浓度与荧光强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6。相比于EEMD和小波去噪方法,小波优化的EEMD去噪方法对SO2荧光信号的去噪效果更好,能够达到理想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14.
燃煤机组烟气NOx浓度的稳定性影响脱硝系统的运行性能。通过构建稳定性评估模型,实现对NOx浓度大数据分布的量化评价。构建了K均值聚类与3σ准则相结合的原始大数据清洗方法,通过滑动窗格法划分不同工况数据。基于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NOx浓度基准值模型。基于偏离程度,构建了偏离度函数和稳定系数函数,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稳定性评分函数,从而实现全负荷NOx稳定性定量评价。利用该模型对某660 MW燃煤机组NOx数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NOx浓度分布整体集中度高,与负荷率呈正相关,变负荷工况稳定性得分比稳定工况低2.35%左右;将负荷率从50%提升至100%,稳定性得分提升了21.28%,说明所构建的模型能有效评价NOx分布的稳定性,为机组对标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火力发电厂超低排放海水脱硫系统中,烟气中含湿量大、SO2浓度低,由于SO2易溶入水,因此导致其测量较为困难。而采样管内积水会造成SO2测值偏低。该文针对异常原因分析并对采样管进行改善,以解决因积水问题造成的测值异常。稀释探头限流孔堵塞会导致SO2测值异常,该文分析了造成限流孔易堵塞原因,改善了探头加热系统,保证了SO2的准确测量。采用OPSIS公司稀释采样法和API公司T100型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能准确稳定地测量烟气中SO2浓度,满足现行环保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雾霾,特别是其中的PM2.5颗粒(当量直径≤2.5μm),因其自身危害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对公共健康具有严重威胁而被人们广泛关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空气过滤膜实现PM2.5高效捕获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现有的纺丝滤膜仍存在无法兼顾高过滤效率和低空气阻力的问题.根据蛛丝微观结构特点,采用静电纺丝技术,通过在纺丝纤维内部引入不同形貌黏土矿物及其微球前驱体的策略,可实现复合纤维及其滤膜材料的多级结构构筑和微观形貌调控,成功设计具有纺锤状埃洛石微球节点的仿生纳米纤维滤膜材料.其纤维表面富含亲水基团及活性位点,粗糙的表面形貌具有高表面能及PM2.5颗粒的强捕获性.对比纯纺丝滤膜(62.59μm),纺锤状节点滤膜具有蓬松的纤维膜层间架构(74.17μm)及窄尺寸的表面孔隙,可实现稳定高效的PM2.5过滤效率(>85.0%)及持续低压差阻力(~39 Pa).本文探索了纳米纤维的官能化、多层次结构构建和微观形貌调控对纺丝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及其过滤机制理论,为其他新型高性能高分子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燃煤电厂烟气中SO3等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低温腐蚀、设备堵塞和环境污染等,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对中国200种煤种基硫含量(Sar)进行统计分析,其范围在0.11%~3.47%,平均值为0.82%;SO3采样方法主要有控制冷凝法、异丙醇吸收法,将2种方法耦合使用,可大幅提高SO3的捕集率,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基于现场实测及文献调研,对现有燃煤电厂的SO3排放特征进行表征。结果可为后续燃煤电厂SO3排放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Cu(NO3)2、H2O2和KMnO4对椰壳活性炭进行改性,研究了活性炭微观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变化,及其对SO2、NOx等酸性腐蚀性气氛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u(NO3)2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显著降低,平均孔径有所下降,Cu(NO3)2微晶分布于活性炭表面及微观孔道内,表面以碳、铜、氧和氮元素为主。H2O2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有所增加,平均孔径减小,H2O2与活性炭表层反应后起到刻蚀效应,引入丰富的微纳孔道结构,使其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氧元素含量提升。KMnO4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略微降低,KMnO4与活性炭表层反应后含氧官能团增加,反应产物附着于活性炭表面,改变其微观结构。三种方式改性的活性炭对SO  相似文献   

19.
刘彩  刘芳  黄方  王晓娟 《无机材料学报》2021,36(11):1154-1162
光催化降解技术能够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海藻为碳源,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海藻基碳量子点(CDs), 并进一步合成CDs-Cu-TiO2复合材料作为可见光催化剂用于污染物降解。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中CDs、Cu2+与TiO2紧密结合在一起, 可见光区吸收明显增强, 荧光发射效率降低。CDs与Cu2+的引入产生协同效应, 使复合材料的禁带宽度降低到2.35 eV, 并有效抑制了电子-空穴的复合。以罗丹明B为污染物模型的光催化性能实验显示, 海藻基CDs-Cu-TiO2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RhB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能够达到纯TiO2纳米颗粒的6.4倍, 150 min降解率接近100%, 是TiO2纳米颗粒的2倍。  相似文献   

20.
SO2是目前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源之一,为控制SO2的超标排放,我国展开了多种脱硫剂的研究。其中粉煤灰经改性后脱硫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沉珠是可从粉煤灰中分选而来的一种特殊的微珠,不仅化学组分与粉煤灰基本相似,而且具有比常规粉煤灰更强的“火山灰活性”。为了探究改性沉珠对吸附脱除SO2效率的影响,对比分析改性前后沉珠的矿物组成、颗粒形貌等,并在模拟干法烟气脱硫实验平台上,实验研究改性沉珠与传统Ca(OH)2脱硫剂吸附脱除SO2的效率。结果表明:改性沉珠比原状沉珠的比表面积更大,孔隙更多,有利于提升吸附脱除烟气中SO2的效率;沉珠改性后生成水合硅酸钙、水合铝酸钙、水合硅铝酸钙等产物;对比分析Ca(OH)2与改性沉珠的脱硫效率,Ca(OH)2的脱硫效率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最高脱硫率为93.5%,而改性沉珠的脱硫效率稳定,最高脱硫率高达100%且持续80 min,脱硫效果明显远优于Ca(OH)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