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长2和长6储层砂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开展了荧光显微镜鉴定和冷热台测温等实验分析,并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相结合,判断目的层的油气充注时间。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和含液态烃包裹体;②长6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0~120℃,长2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10℃,流体包裹体捕获时地层处于中成岩A期,盐度小于10.5‰,属于中等盐度;③长2和长6均发生过一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长2油气充注时间为距今115~100 Ma,长6油气充注时间为距今120~105 Ma。该研究成果证实了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为连续充注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对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1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索瓦组储集层发生过5期热流体活动,其中第2期、第3期和第5期与油气成藏相关;第2、第3期流体活动主要以油充注为主,第5期流体活动主要为天然气充注。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该区在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148.3×106~144.7×106 a)、早白垩世早期(144.7×106~141.1×106 a)和中新世中期(17.6×106~11.3×106 a)存在3期大规模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目前成藏期分析常用的方法。通过准噶尔盆地腹部含油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取样研究,得到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四组均一温度:50~65℃,70~90%℃,90~110℃,110~120℃。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认为本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期性,主要有早期充注和晚期充注两期,其中以晚期充注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油气藏的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利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和LabRam-01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采用流体包裹体和拉曼测试技术,对储层沸石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拉曼测试结果显示,佳木河组中主要存在盐水包裹体、CO2包裹体、低饱和烃包裹体和富含CH4包裹体4种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和冰点均具有明显的双峰特点,均一温度第1峰值为60~80℃,第2峰值为110~120℃;公式法计算的包裹体盐度主要分布在0.73%~3.86%和5.76%~9.2% 2个区间,说明至少存在2期流体活动。在包裹体测试资料基础上,结合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演化史最终确定佳木河组主要的成藏期次有2期:三叠纪末—早侏罗世(228~206Ma);早白垩世(145~112Ma)。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当前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热点层系之一,因其早期沉积组构遭受成岩作用影响严重,白云岩化成因机理不明确,结合已钻井取心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见构造角砾岩及晶洞、裂缝中充填的鞍状白云石,含少量闪锌矿、方铅矿、硬石膏、黄铁矿、方解石、萤石、石英及长石等热液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鞍状白云石胶结物均一化温度为132.6~218.7℃,平均为175.6℃,显著高于基质白云石包裹体温度(平均125℃)及地层正常埋深所经历的最高温度。鞍状白云石δ13C值为-2.16‰~2.94‰,平均值为0.63‰;δ18O值为-12.43‰~-6.8‰,平均值为-9.63‰,碳、氧同位素的负异常明显指示受热液作用影响。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鞍状白云石及粗晶白云岩相对基质白云岩更富集Fe、Mn元素。在拉张性区域构造背景及上覆筇竹寺组泥页岩封闭层条件下,底部热流体沿基底断裂向上运移至灯影组,并在高石梯-磨溪地区断层附近产生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热液白云岩。  相似文献   

6.
流体包裹体的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油水界面没有发生过变迁  相似文献   

7.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早期裂隙中,被石英和长石后期次生加大边包裹起来。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晚期裂隙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裂隙切割了早期裂隙或石英加大边,并切穿了颗粒边界。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得到两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早期主要在90~105℃,晚期主要在105~120℃。两期均一温度分布连续,主要集中在90~120℃范围内。结合流体包裹体含盐量、密度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油气主要为连续一期成藏。对比研究区埋藏史、地热史分析及延长组储层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结果得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发生在距今100~120 Ma,即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内带储层物性差、厚度薄,按台缘带储层划分标准,在台内带钻遇的储层厚度与钻井产量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极大地限制了灯影组台内带的勘探与开发.因此,开展了川中地区台内带优质储层划分,录井、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以及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型储层是台内带控制单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其录井响应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和上侏罗统索瓦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产状、均一化温度及有机包裹体荧光颜色等分析表明,该区包裹体具有多种类型,多呈串珠状、条带状分布,均一化温度常具有多个峰值,有机包裹体一般发蓝白-黄绿色荧光等特征,结合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和油源研究认为,该区分别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和中新世康托期发生两次大规模的生烃-油气运移-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五探1井是川东地区唯一钻达寒武系和震旦系地层的风险探井,通过分析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成藏研究,对于明确川东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意义重大。五探1井龙王庙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宿主矿物为白云岩,具有两期发育特征,分别对应志留纪–泥盆纪生烃初期成藏阶段和泥盆纪–中三叠世古油藏成藏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小于180℃,缺乏后期的原油裂解生气期和调整充注期;综合保存条件分析认为,五探1井寒武系含气性较差,但有利于天然气向上覆的中浅层运聚成藏,可能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135~147.6℃ 3个区间,认为黄桥地区龙潭组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73~70 Ma(晚白垩世),第二期为58~52 Ma(古近纪早期),第三期为45~38 Ma (古近纪中期),以第二期和第三期为主。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2):167-167
自1977年第一届全国包裹体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已有30年。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理论水平及手段的提高,国内在流体包裹体及地质流体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均获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和交流,必将对“流体的地质作用”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研讨会的主要议题:①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②造山带、边缘海及沉积盆地流体;③热液流体与成矿作用;④岩浆作用与熔融包裹体;⑤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新进展;⑥成岩成矿实验研究;⑦数位国外著名地质流体专家学术讲座。  相似文献   

13.
中1井油藏特征为上油下气.通过对烃类包裹体分析研究表明,中1井储层至少经过两到三期的油气充注,分别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中晚期,其中喜马拉雅中晚期是油气的主力充注期,是形成工业油气聚集成藏的主要有效期.  相似文献   

14.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宏观和微观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以及物性特征3方面,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针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特点,从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3方面开展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岩和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作用形成的孔、洞和缝,储层类型为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的物性特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物性在滩亚相中最好,并受其分布范围控制。成岩作用则决定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好坏,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和硅化作用是破坏孔隙的主要成岩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原因;溶蚀作用储层形成的最关键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5.
观测了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储层砂岩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镜下特征、类型、均一温度分布及盐度特征,并结合自生伊利石K-Ar测年,研究了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储层砂岩样品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发育于石英颗粒裂缝及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大多数为盐水包裹体和含气包裹体,包裹体个体较小,一般小于20μm,呈群状、串珠状或零星状分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85~165℃,盐度主要分布为4%~18%(NaCl)。依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实测结果,结合沉积埋藏-热演化史资料,认为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充注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主要成藏时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6.
王家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对研究区构造带内20口井100余块沙河街组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与微观沥青进行了显微观察与定量统计,并完成了微束荧光光谱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区域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排烃史分析,对该区油气充注幕次、运移方向与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包裹体和微观沥青分布可以根据荧光特征划分为相互对应的,以蓝色和黄色荧光为主的2类,分别代表了2次油气流体成藏活动的过程,一期为东营组末期(34~24Ma),另一期为馆陶组末期-第四纪(13.8~0Ma),以第2期蓝色荧光油气包裹体和沥青为代表的第2期油气成藏是研究区的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供烃的可能。川东北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晚志留世进入初期生油阶段;在二叠纪末进入生油高峰,此时油气侧向运移至胡家坝灯影组储层中形成古油藏;在中三叠世有机质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古油藏中原油裂解;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抬升剥蚀使得古油藏遭到破坏,形成现今残留古油藏。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有重大意义。灯影组四段主要为一套台缘丘滩相沉积,优质储层发育,以一、二类储层为主,灯影组四段上覆筇竹寺组作为区域和直接盖层,封盖条件好,表明川东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有机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及荧光特征等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卡拉岗组油藏有3期明显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方解石脉中,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丰度低、成熟度低,对油气成藏贡献小;第2期发生于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晚期,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孔洞充填方解石及孔洞充填石英中,丰度高,是卡拉岗组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第3期发生于白垩纪晚期以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孔洞里充填的方解石中.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认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广泛存在的沥青为后生—储层沥青,其来自古油藏裂解,油源为下寒武统泥岩。但近年在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亦发现原生—同层沥青存在,是以上观点无法解释的。通过重新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沥青镜下赋存状态、生物标志物及沥青含量分布特征,并结合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无机微量元素等的分析,结果表明沥青确实有来自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生油岩的贡献,且灯影组碳酸盐岩也具备了形成好的生油岩的古沉积环境和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中的自生矿物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3个峰值,说明扶杨油层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有机包裹体分布于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愈合缝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与晚期方解石前胶结物之间存在油迹(或沥青),而石英颗粒愈合缝中的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说明在均一温度90~100℃至110~120℃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活动,导致石英颗粒破裂,第二期油气升入的均一温度为120~150℃,发生子方解石脉充嗔和石英颗粒裂缝的结合过程中,在方解石脉中发现沥青质,说明该期油气注入规模较大,基本抑制了所有自生矿物的生长。第三期油气注入记录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之中的有机包裹体中,其均一温度为160~170℃。激光粒曼光谱分析表明,早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低。晚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高。图6表2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