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北油田曲流型河道砂体建筑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含水后期影响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等深层次的储层非均质性问题,特别对于曲流型河道砂体而言,其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及内部单砂体建筑结构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理论模式为指导,应用Miall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模式预测"研究思路,结合油田密井网资料,对萨北油田北二...  相似文献   

2.
曲流河单砂体精细刻画在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点砂坝是曲流河单砂体的基本成因单元,废弃河道和末期河道可以控制点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及形态,不同类型废弃河道内部的泥质沉积可以遮挡其两侧点砂坝,使其相互间呈不连通或弱连通状态。曲流河单砂体刻画的核心是对末期(废弃)河道的识别,以及确定河道与点砂坝间的组合配置关系。通过建立废弃河道的测井、地震识别标志,辅以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了地下曲流河单砂体精细刻画,可为认识油藏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从而有助于解决注采矛盾,并形成对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应用沉积、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曲流河废弃河道及点坝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探索性地开展了曲流河单砂体刻画;应用密闭取芯资料进行岩电交互分析,建立起侧积泥岩识别模式,并依据对子井公式计算出侧积泥岩产状。研究表明,侧积泥岩的倾角θ约为3.47°,倾向指向废弃河道的外法线方向,泥岩夹层纵向下延伸到砂体底部的2/3处。通过对点坝砂体进行含油饱和度测试,发现侧积泥岩上部为剩余油富集区。根据以上成果制订合理的挖潜技术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驱后开发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困难,需要精细刻画点坝内部构型,重构地下认识体系.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Ⅰ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沉积微相、单砂体、点坝内部构型3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储层层次分析,提出研究过程应遵循的三个结合:当前模型与原型模型相结合;单井、剖面、平面、立体信息相结合;静态成果与动态资料相结合.实践证明,总结出的曲流河点坝精细刻画方法及流程有效实用.  相似文献   

5.
曲流河摆动频繁,储层横向变化快,海上油田主要采用单砂体大井距水平井开发,受限于水平井轨迹、噪音影响,水平井测井相识别存在多解性,有必要建立适合海上油田的识别标准。以渤海海域地震品质较好的L油田为例,利用相干切片及振幅属性融合技术形成了砂、泥相属性信息,结合钻井资料标定确定沉积微相;其次,在测井资料归一化处理基础上,通过平剖、井震结合采用常规测井系列和AziTrak探边资料确定水平井测井相。根据这套技术,形成地质–测井沉积模式,建立了适合海上油田曲流河沉积废弃河道、末期古河道、侧积夹层及点坝识别定量标准,为油气藏精细管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隔夹层是影响复合砂体开采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海上油田大井距条件下的复合曲流带砂体内部泥质隔夹层,从岩心测试资料入手,分析储层物性参数与比采油指数的相关性,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根据泥质隔夹层成因,总结出单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单砂体内夹层特征;通过分析隔夹层物性、电性等参数敏感性,采用灰色关联法得到隔...  相似文献   

7.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但在一些砂体内部仍然存在剩余油富集区,在喇萨杏油田这些砂体主要包括点坝砂体和窄小河道,这为水平井挖潜提供了物质基础.针对这两类砂体,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及现场应用等方面对水平井垂向位置、水平井方位、注采方式及射孔井段优化设计方面等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水平井优化设计参数,形成了特高...  相似文献   

8.
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港东二区四断块为例,针对储集层横向变化较大、砂体内部剩余油潜力不明的难题,综合运用测井、地震、沉积模式及动态信息,从单一河道入手,对二区四断块主力油藏进行单砂体刻画及内部构型研究,通过单井相分析,对点坝内水平井进行侧积泥岩夹层识别,分析侧积体的规模,勾画末期河道边界,重建地下地质模型,总结出末期(废弃)河道和侧积泥岩是影响该类油藏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进行点坝内部构型分析,有助于开发井网部署的设计,提高产能建设。  相似文献   

9.
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由于砂体内部泥岩夹层的存在导致以河道砂体为主的储层依然有一定未动用的可动油。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剖面分析、水动力条件等研究,应用RECON软件和Petrol软件实现了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砂体内部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曲流河砂体倾斜状泥岩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最终实现了对曲流河点坝侧积夹层的半定量描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喇萨杏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程度,对以后该类储层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流相沉积的"富砂型"储层中,河道交切关系复杂,精细刻画河道末期水线对理清砂体叠置关系、单一点坝刻画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渤海海域A油田高弯度复合型河道砂体(明上段B砂体),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倾角导向滤波及90°相移转换,开展高精度小尺度相干技术研究.利用正演模型,验证了不同尺度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确定了利用...  相似文献   

11.
12.
准确刻画河道的空间展布是浅层气勘探研究的前提。因此,将由河道沉积的地质背景、测井曲线特征确定的茂兴工区四方台组地震反射特征作为种子点,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上的河道形态自动追踪得出河道沉积的空间展布规律。再依据钻井解释的河道沉积厚度修正其空间形态,提高了河道形态的刻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5条河道沉积,连续的地层切片展示出不同沉积时期河道的形成、变迁以及消失过程,强振幅区域为气藏发育区。  相似文献   

13.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  相似文献   

14.
深水复合浊积水道沉积体内水道侧向摆动频繁,不同期次水道垂向相互叠合,部分水道下切,砂体展布以及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对如何识别追踪连通区域并建立连通区域的三维模型,前人鲜有研究。针对复合水道复杂连通情况,以西非深水M油田为例,在深水浊积理论指导下,优选纵横波速度比地震属性以及生产动态资料,通过标定砂体叠合区域、确定连通区域(薄互层小于4 m)、可能连通区域(薄互层大于4 m小于15 m),最终实现对水道砂体间连通区域进行针对性地定性、定量化表征,并建立连通区域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在M油田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出了一种表征复合水道连通性的技术方法和流程。  相似文献   

15.
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储层精细地质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全面推广应用以来,解决了现阶段油田开发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但在北三西葡一组聚驱开采中发现,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处在河道某些部位的注采井之间原属一类连通,但注入井注入状况不好,油井采出状况也不太好。经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还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针对这种情况,在北三西展开了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点做法:一是根据砂体切割关系首次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单一河道识别后对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二是提出了定量参数与定性参数相结合的单一河道识别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一河道识别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对花土沟油田上干柴沟组的砂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土沟油田三角洲前缘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边界具有5种识别标志:河间沉积、高程差异、厚度差异、侧向叠加、河道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一河道砂体宽度80~200 m,厚度2~5 m。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结果显示单砂体间主要有孤立型、对接型、叠加型三种接触关系;油田开发生产实践证实了单砂体划分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QHD32-6油田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这种情况,在全区展开了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主要利用研究区有限的测井、测试、取心及示踪剂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砂体切割及平面匹配关系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单一河道识别后对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为准确地判断油水井的注入或来水方向、剩余油分布等,为油田开发、增产工艺及措施的实施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点坝是曲流河沉积中主要的储油砂体发育区,其中的侧积层(体)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超精细的点坝内部构型模型有助于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特征,满足目前老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和二次开发的需要。以港东油田一区一断块为例,通过分析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单砂体进行超精细研究,深度解剖点坝内部构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超精细点坝内部构型地质模型,采取层次模拟、试验筛选、分级预测交互方式,利用多点统计法最终确定2m×2m×0.5m的超精细模型,通过验证符合点坝内部构型规律,为点坝内部构型建模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井、优势地震属性融合、频谱属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NmⅡ)复合砂体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厘清了基准面旋回对复合砂体构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主要为点坝-决口扇沉积,渗流屏障主要为河漫滩-废弃河道沉积,按测井相和砂体结构韵律划分内部结构,点坝砂体头部—中部为箱形,点坝尾部砂体为钟形,决口扇砂体主要为漏斗形,河漫滩和废弃河道主要表现为尖峰形和低幅齿形;复合砂体外部叠置样式包括孤立型、紧密侧叠型、疏散侧叠型和堆叠型。②研究区NmⅡ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呈交织条带状分布,主要沉积点坝与决口扇,堆叠式和紧密侧叠型复合砂体广泛发育;沉积晚期河道演化为单一条带状,决口扇零星分布于河道凸岸,复合砂体规模变小,主要为疏散侧叠型和孤立型,河漫滩和废弃河道规模变大,成为复合砂体间的渗流屏障。③研究区长期—中期旋回中,构造活动等异旋回因素通过调整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影响复合砂体外部形态和叠置样式;短期旋回通过控制沉积物类型和水动力等自旋回因素影响复合砂体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前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的关键及难点在于准确识别废弃河道及其分布.废弃河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废弃河道识别及其沉积时期划分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储层层次分析原理,结合曲流河沉积周期性变化的特征,以孤岛油田馆上段典型曲流河储层为例,依据废弃河道在单砂层沉积时期废弃的时间,将其划分为4种分布模式:主河道周边型、复合点砂坝内部型、紧贴曲流带凸岸型及孤立型.剖面上,对于1个砂层组而言,废弃河道的4种分布模式通常自下而上依次出现,代表了曲流河沉积体系的水进过程,与其正旋回的沉积特征相符.根据层次分析的精细程度,每个小层通常可细分为若干个单砂层,有时同一小层自下而上也会出现4种分布模式的废弃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