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王世礼  胡丹 《中国园林》2023,39(9):139-144
目前对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大多以东、中部政治中心及通商大埠为范本,并以西方近代公园引入及皇家与私家园林开放为主线,但忽视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承继、结合与转化。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尽管以西方近代公园范式的传播和拓展为显象,但是无法脱离传统公共园林及其建设经验。在追溯近代昆明从传统公共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传统公共园林建设经验与西方城市公园范式对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的双重影响,并尝试对其混杂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汉口中山公园经历了从私家花园到共和新政公园的变迁,表现出西学东渐、新旧接替的典型时代特征。本文从分析革新精神角度出发,基于中山公园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分别从总体格局、园林要素和纪念性表达途径三方面系统地分析中山公园的空间结构变迁及其园林艺术特色,为当代园林的传承与革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山公园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有名的城市公园,在近108年的历史中,从最初的西式庭院逐渐演变成如今具有上海海派特色的园林景观。园中树木景观丰富,植物配置多样,充分展现了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结合公园内牡丹园的植物配置,从园林植物配置的地区性、季相性,园林景观的主题、空间构成及园林植物景观改造提升几方面入手,浅谈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中山公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青 《中国园林》2009,25(8):89-93
中山公园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公园,大规模地兴建于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山公园是中国现代公园的一个独特类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是现代城市公园史的缩影,体现出城市文化和时代风貌.分析了中山公园的类型和分布,阐述了公园空间所承载的政治、纪念教育、文化休闲和健身功能.公园的设计特色主要表现为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纪念性建筑和山水地形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周波  曹雯畅  冯田 《中国园林》2024,40(5):49-55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 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 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 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 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 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 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 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 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 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 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 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 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梅江涛 《安徽建筑》2005,12(6):27-28
市桥河公园规划在深入研究自然地貌特点及地方历史 文化的基础上,疏通水体,别具匠心地设计沿河主要景点,突出水面在 整个公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利用沿河的景观道路,沟通各景点,并在 沿线布置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小品元素,丰富公园视觉景观 与想象空间,建设成适应城市发展趋势、个性分明、功能合理、满足市 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现代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7.
张天洁  李泽 《华中建筑》2006,24(10):177-181
自184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园林发生了空前的变化,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出现并发展。该文选取汉口中山公园进行个案研究.对它在1928年~1938年10年间的发展展开空间分析和社会解读,发现汉口中山公园从传统私家园林到近代城市公园的转变,既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城市公园运动紧密联系,同时又根植于当时历经国民革命的汉口社会背景。创建汉口中山公园是当时汉口市政府推行的城市变革的一部分.旨在从身体上和从精神上唤起民众。  相似文献   

8.
协调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利用之关系是当前许多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规划编制的难点和焦点.本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保护对象和现实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化、明晰化,而对不同时期空间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兼容性分析和价值识别是主要的切入点.以北京社稷坛(中山公园)为例,首先明确北京社稷坛(中山公园)3个时期的保护对象类型,即空间格局和功能使用特征;其次,了解3个时期空间格局和使用能的演变历史;然后,分析不同时期空间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兼容状况及其现状问题;第四,进行价值识别;最后,在明确了各时期价伉重要性的差异后,对保护管理、尤其是由于不同时期空间格局和使用功能不兼容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杭州中山公园兼具清代景观遗址和纪念性公园的双重园林属性,已有百余年的建园历史,植物景观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梳理民国以来中山公园绿化建设历程,并借助历史影像和文字史料,对园中3处样点分不同历史时期进行植物景观平面复原,探究其历史变迁特征。研究表明,中山公园植物景观建设经历了“加强纪念性氛围-提升游憩观赏体验-增加园林资源收入-提升风景旅游资源吸引力-加强文化氛围”数次景观需求的变更,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植物的观赏、文化和经济价值各有侧重。从具体的植物调整来看,树种应用类型受到时代价值取向、植物生长适宜性及景观空间视线关系等因素影响不断进行优化,水平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周边景观要素密切相关,垂直空间结构则多由单层向复层转变,且乔木相对灌草而言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李红  方程 《园林》2022,(9):76-82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用地紧张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利用自然山体建设城市公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优化城市山地公园的景观空间环境,满足大众对户外活动空间的更高需求,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国内城市山地公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发文阶段、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等内容梳理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聚焦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设计、城市山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城市山地公园使用后评价和城市山地公园地域特色表达这4个研究主题进行重点文献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景观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州人民公园景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冬香 《华中建筑》2007,25(7):115-116
广州人民公园经历了从衙门后花园转变为城市公园,再成为没有围墙的绿色开放空间,每一次的变化都使之更具吸引力.敢于创新,并在后续经营中适时调整,使表达着不同时代价值取向的景观和谐共存,是人民公园焕发出恒久活力的关键,也为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可持续性构思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空间元素之一的边界与空间活力的关系入手,从传统庭院空间的“关门自闭”引出当代城市公园的“自在开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透视、分析边界与空间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讨活力边界的设计方法,力求实现融合传统与现代,适于人们休闲交往的城市公园边界景观,赋予城市以更大的魅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周婧海  蒋春霞 《园林》2020,(5):22-27
玉兰是中国传统观赏花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白玉兰是上海市花,更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代表。但在沪上,以玉兰景观为主题的公园屈指可数。本文以上海最大的玉兰特色公园——闵行文化公园为例,分析了园内主要玉兰品种、种植及景观营建方式等;同时,运用"文化建园"的理念,使玉兰景观与玉兰文化相结合,为沪上玉兰景观的应用和玉兰特色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婧  陈志宏 《华中建筑》2012,(11):130-134
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是近代厦门第一座城市公园。因其布局精巧、特色鲜明,故有"华南第一"的美誉。至今历经84年风雨变迁,其公园格局、建筑景观、人流路线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同时代历史变化的痕迹。该文结合史料考证与现状调研,对现存中山公园的历史变迁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正确把握当代城市发展中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历史文脉、合理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并对有效的公众进行传达。  相似文献   

15.
胡铮 《中外建筑》2014,(3):101-104
公园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开敞空间,扮演着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角色。这体现在公园设计中除了应注重其生态及美学价值外,规划中更应深入挖掘其各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以文化景观为灵魂的遗址公园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通过以西施山遗址公园设计为例,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遗址本体的原则,探讨意向设计手法在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凸显自然与历史交融的景观特质。  相似文献   

16.
黄玲玲  刘滨谊 《园林》2020,(4):82-89
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对自然系统的保护,特别是对自然水循环的很好处理。本文以苏州太湖园博园为研究对象,在营造园林景观的同时,将海绵技术运用到绿地景观的建设中,打造了江苏省首个"海绵型郊野公园"试点工程,不仅满足造园功能需求,也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成效。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现状研究,针对园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阐述海绵城市具体的技术设计及应用,希望能将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运用到绿地建设中,更好地与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也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游览型公园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性借鉴。  相似文献   

17.
马中军  覃焱 《中国园林》2012,28(7):67-70
ILM公园位于德国魏玛,是古典魏玛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同时具有古典、后古典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园林。它具有完善的生态环境,同时承载着魏玛的历史,传递着德国人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传统价值、尊重自然的理念,为魏玛人和慕名而来的人营造了宜人舒适的自然空间。介绍了ILM公园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公园中的主要景观及建筑、公园的布局和特点、发展和管理模式,以及对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园林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研究——浅谈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工业园区名曰"工业园",看上去又不像工业园。走进园区,人们由衷地发出不是园林胜似园林的感慨。每一个角落绿草茵茵、树木成林;每一处雕塑精致隽永、透射底蕴;每一幢建筑掩映于烟柳、荷塘、桂树、枫林之中。如果把苏州古城喻为"城中园",那么,具有浓郁园林特色的园区无疑是"园中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