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成为近年中国生态文明重大战略的排头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发改委等13个部委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当前,各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相继总结经验教训,紧张筹措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整合设立;各省、市、自治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系统梳理各类型自然保护地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痼疾,在"应保尽保"的原则下,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相似文献   

2.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徐放  刘悄然 《建筑与文化》2022,(10):242-245
中国新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武夷山、海南热带雨林5个国家公园,其在空间分布、规划范围、保护目的、功能分区、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优势特征明显;在历史文化、河湖海洋、鸟类鱼类的保护方面稍显不足。据此,文章对比之前设立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其他保护地,研究提出各保护地的发展方向和问题解决方式,以期推动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地整体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定文件中对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等方面的规定和问题。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设想:增加国家公园类型,保持原有类型,同时重新评估和调整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在保护对象与资源品质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共同代表我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共同代表我国"最美"的自然山水;国家公园是综合价值最高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以保护单一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利用强度上,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具有最严格保护的、禁止人类活动的区域;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在利用强度方面的分区控制提出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得以重构的4个保障。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公园试点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但对于国家公园体制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国家公园内涵的解读,强调国家公园的精神文化功能价值,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是整合和优化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并对保护地体系结构、管理模式以及国家公园试点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2015年建立首个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以来,迄今已建立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有效解决了原有保护地体系存在的多头碎片化管理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由于各国家公园试点区覆盖面积广、涵盖多种传统保护地类型,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且关系复杂,因而在利益协调上存在较大难度,而协调好各利益方的利益关系将是国家公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此,在介绍有关利益相关者和价值共创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共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其在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探索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据此提出了构建价值共创DART模型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生计延续保障国家公园永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宁  吴承照 《园林》2017,(2):24-27
2016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并确定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三年的试点时间探索适合中国保护地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同时国家林业局也尝试在自然保护区中探索针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类别。中国的国家公园既不是美国国家公园的翻版,也不是照搬IUCN的第Ⅱ类国家公园类别概念,而是要建立一种适合中国保护地特征的保护地管理类别,为解决中国保护地体系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问题寻找新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13个部门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始推进在中国9省市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战略要求;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大举推进,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负责监督管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各方翘首以盼的"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局面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展以来,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相继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文件,对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中国自然保护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为更好地落实中央要求,特提出以下建议。1)继承和发展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从全世界范围看,自然保护地有2种主要模式。一是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代表,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内,针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保护模式。美国国家公园是对世界自然保护地的重大贡献,挽救了许多濒临破坏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遗产,推动了全世界的自然保护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搜集、分析全球35个代表性国家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的一些共同特点,如类型划分标准各异、类型总量差距巨大、跨区域大尺度的保护地,以及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保护地等,提出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文化",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用,更好地完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通过的国家公园试点实施方案,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两大基本方面,即国家公园定义与功能定位,以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保障(包括管理机构、土地权属、资金机制3个子项)进行了初步分析,尝试归纳了各试点方案的特点与不足。尝试构建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层次认识框架,其中第一层次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第二层次为构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层次是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改革举措,并将试点实施方案的分析纳入认识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已进入新时期,国家公园体制作为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形式,其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日渐凸显。由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国家公园规划管理方法方面有待整合与深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文章通过对美国红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规划过程与规划内容进行实证研究,从科学研究依据、法律法规基础、规划管理政策和规划制定过程4个方面论述其规划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了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方法,可为中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护地分类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保护地管理目标分为生态、价值、功能、区域4种类型,针对中国保护地人地关系现实状况,基于管理目标的保护分为3种类型:绝对保护、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对应3类保护地:生态保存地、国家公园和持续利用地3类,每一类保护地根据资源属性和保护要求细分为若干类管理类别。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需要绝对保护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生态保存地,具有保护与游憩双重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国家公园,具有历史延续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社区景观保护地归类为持续利用地。生态保存地与持续利用地延续现行的管理体制,归属不变,国家公园整合了多类以保护与游憩为双重功能的保护地,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公园立法和管理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的改革思路,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强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尚属开创性的事业,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立法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法制和制度体系,是完成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路径。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公园立法和体制进行简要梳理,旨在分析其建立目标、法律制度、管理模式等,以期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经验,分析了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规范管理建议,指出国家公园体系不仅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大型郊野系统的构建,也可优化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IUCN保护地体系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国家公园内涵和性质,并指导建立科学的国家公园体系。鉴于中国保护地体系庞杂、类型划分不科学、多头管理以及功能定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参照IUCN保护地体系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是当务之急。基于文献评述,首先梳理了国家公园的内涵与功能定位,其次在结合中国保护地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基础、方法步骤和保障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正式出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方向愈发明晰,部分体制试点区已对外公布了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并有序开展实施。作为指导园区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空间管控规则和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在试点过程进一步探索、提升和固化。从规划编制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在空间资源调控和用途引导方面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梳理,提出空间管控策略的实施路径和目标传导机制,并将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作为规划研究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