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个设计方案如何能在施工过程中完整贯彻执行并有所发挥?这是设计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园林项目能否完美呈现的关键之一,园林施工过程比建筑项目更为灵活多变,变数更大。从施工角度出发,以第九届北京园博会丰台"北京园"北区为例,通过对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数据量化分析和施工过程的图文解析,阐述了园林设计的灵活性与施工二次创造的重要性,以及景观营造过程中动态管控的核心理念,总结了与设计师沟通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园林景观元素施工的基本流程,以期对行业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万里 《居业》2023,(10):40-42
随着我们生活条件水平在不断改善,人们自身对于城市生活服务质量提高也随之有了一种越来越高的层次需求,尤其渴望绿色,向往自然之情。因此,园林城市的概念逐渐兴起,园林景观工程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整个项目园林景观及绿化周边植物系统的营造,实现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更加多样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4.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灰空间是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常见的空间形态,它的类型丰富、协调性强,具有动态、模糊的空间特点。文章分别对三坊七巷"灰空间"形成原因、功能形态、界面形态进行解析,探讨"灰空间"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旨在扩宽传统民居研究的视野,为地域性建筑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已有风环境研究多从单一条件对城市空间风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忽略了人群有效活动空间的影响,以简化体块代替公园物理环境部分要素,一定程度影响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占北京市风力资源70%的延庆区4个典型城市公园为对象,从公园人群游憩活力视角,结合场景建模技术、通讯探针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确定公园游客活动范围,以此作为公园风环境评价的研究区域;利用不同季节风速、风压和涡旋分布等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公园风环境质量,并以公园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来表征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以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方式相关性评价来表征公园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的难易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百泉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最差,且评分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和不规律性;集贤城市森林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逐渐减小,且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难度最小。[结论]研究建立了全面的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延庆区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具有应用价值,为华北地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尹以俗  刘娟娟 《中国园林》2024,40(4):139-144
:景观偏好是个体、群体或民族对特定景观的态度和 偏好。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传统园林花木景观偏好和人格化 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格构建,意义重大。 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关联是关键科学问题。引入人格神经 科学,首先从花木影响人格发展的“感知-偏好-人格”神经心 理过程,构建研究框架;其次,以古代大数据《全唐诗》所见 松树为例,基于NVivo软件和扎根理论方法,发现:1)诗人 偏爱松树,共有3 044首描写松树五感景观的唐诗,占比高达 6.22%;2)其中,以视觉景观为主,听觉和触觉次之,占比分 别为82.85%、10.09%和9.23%;3)松树视觉“青”“霜 雪”“孤”“鹤”“风云月”等和听觉“风中松声”共计 1 432个编码,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松景观偏好,与坚韧不 屈、贞节不阿、超凡脱俗的“百木长”松格建立关联。“感 知-偏好-人格”研究框架,能较为全面有效地揭示传统花木 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高宁 《中国园林》2020,36(8):135
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源于汉武帝的神仙信仰。受此影响,其中的仙山形象应是上广中狭的台状构筑物。此种台状仙山与汉代慕拟自然的假山形象并行发展,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汉代图像资料中的仙山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一池三山"的仙山形态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了这一仙山形态在古典园林仙境景观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园林中用于迎仙的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理解早期园林中的景观内容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王艺彭 《中国园林》2024,40(7):132-137
通过对《耕织图》及其中的乡土景观的认知,主要 基于结构分析和语言类型的提炼展开研究。以《耕织图》为主 要对象和线索,结合相关农业历史资料,逐层推导并归纳了农 业生产塑造下的江南“水-圩-居-山”“圩-场-院-筑”“水- 院-筑”等乡土景观语言结构类型及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并 以各类型之间的结构性联系为纽带建构了乡土景观语言结构系 统,以此作为一种从传统农业出发的对江南乡土景观的重新认 知,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当代转译可能性的语言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1.
岳红记  廖叶琳  唐赟 《中国园林》2023,39(6):127-132
“八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指某一地 域约定俗成的景观总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并包含丰富的乡土地理信息和宝贵的民俗资料。以清代朱集义 “关中八景”碑刻上的图景、诗文为研究对象,在阐释“关中 八景”的概念、历史沿革、“山水形胜”的空间布局以及“天 人合一”景观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关中八景”所蕴含 的山水文化、佛教思想、道教求仙等文化意象,以期为当今城 市建设与规划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承钧 《中国园林》2003,19(7):38-41
介绍南京狮子山周边环境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构思。南京狮子山周边环境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从场地和区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分析出发,注重历史元素的提炼,力求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要求结合,形成狮子山地区富有历史底蕴,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城市特征形象。  相似文献   

13.
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中对不规则式自然风景的追求以及园内中国建筑的出现,均体现出与中国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艺术对英国园林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和争辩的中心.结合史料文献和园林实例,对中国艺术与如画园林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中国园林思想并没有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境遇中,激发了人们的如画想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