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回顾我国建立风景名胜区体系缘起于悠久的传统,拨乱反正顺应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国际大趋势的带动和开放旅游增加资金积累的驱使;工作由无序到多部门和专家协调创新,直到国务院立法,确立法律地位的艰辛过程.进一步认清并保持风景名胜区体系优势,努力在世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热潮中得到发扬发展.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李金路 《风景园林》2020,27(4):114-117
阐述中国名山、风景、风景区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内在规律。名山风景区的演变是一个从古人认识、欣赏自然,到认知自我,追求自由、自在的过程。立足多重视角,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名山风景区演化的内因动力。名山风景区经历了神圣山水、君子山水、宗教山水、诗画山水和风景山水的演进过程,形成了今天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1978—2018年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主动公开的364份公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统计和内容分析,明确风景名胜区公文数量和类别变化的3个阶段,总结风景名胜区在法规标准、设立、规划、保护和监督管理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历程及内容,揭示40年间风景名胜区在建设部门主管与各部委办的协同管理下,作为国家重点风景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地所形成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检查”并全面监督的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点明其在制度建设中存在滞后性及其法规管理尚需完善,以期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Z2)
文章从管理体制、规划体系、建设管理和经营等方面论述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管理体制、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对风景资源实行限制性利用、加强管理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水平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优波  杨锐 《中国园林》2007,23(1):49-52
首先论述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意义,即: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既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问题的内在要求;然后,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这一程序与《技术导则》规定的工作程序以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程序的关系,提出将环境影响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去;最后,初步建立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经国务院批准,由建设部主持的首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于1992年4月22~25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负责同志、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门的代表、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和专家、部分风景名胜区负责人及新闻单位代表150人出席和列席会议。邹家华副总理还为大会题词“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我国的风景名胜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与会代表深受鼓舞。会上周干峙副部长作《开拓奋进,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建国以来,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成绩。迄今为止,全国已建立起风景名胜区体系(国家级84处,省级256处,县(市)级137处),共计477处,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9%。泰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去年接待国内外游人3亿人次,回笼人民币200亿元,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七方面的要求;一要加强领导;二加快开发建设;三制定“八五”发展规划;四认真编制规划,逐步加以实施;五加强立法,制定规章,全面达标,提高水平;六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管理;七制定经济政策,广开资金渠道。代表们一致同意报告,在讨论中也提出  相似文献   

8.
九华山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胜,是中国名山圣地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当前,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寺院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保护不力、高品质风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以及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此,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寺院建筑的保护与整治、风景游赏空间布局优化、社区分区管控和产业引导等作为研究重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为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未来的保护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也为我国其他名山圣地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是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舜帝南巡狩猎至今,衡山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不仅是湖南省开发最早的风景名山,也是华中、华南地区最早的风景名山之一。衡山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和规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璀璨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风景资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国家遗产保护地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世界上等同于海外的国家公园.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地域面积广大,风景名胜区规划也因此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建立、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我国当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4个发展阶段,国家三大遗产保护地体系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法定地位:法定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论述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的10个特性.  相似文献   

11.
源于名山大川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将自然和文化高度融合,不仅保存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孕育了极为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等高超的生态伦理和智慧,对民族的宇宙观、国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象征、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文明的诗史。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应该作为和谐发展的典范、文明互鉴的使者、美丽中国的代表以及美好生活的家园,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为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开发与利...  相似文献   

13.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 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 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 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 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 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 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 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邑郊游憩地和社会"八景"活动,荟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凝聚着中国乃至世界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大都设有"国家公园",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堪称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中国风景名胜区经历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深受中华文明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的影响,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景名胜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属地管理方式,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搜集、分析全球35个代表性国家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的一些共同特点,如类型划分标准各异、类型总量差距巨大、跨区域大尺度的保护地,以及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保护地等,提出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文化",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用,更好地完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朱江  邓武功  于涵  张丹妮 《中国园林》2021,37(3):118-123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泰山灵岩寺是现存唐宋山地佛寺中处理“寺-山”关 系的规划设计重要案例,也是泰山风景名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相应的园林格局营建过程、方法和逻辑需要深入探究。 灵岩寺园林营建受独特的山水格局影响,逐渐形成了以“背方 山、面象山”的寺院为核心、方山内外风景点环绕、面积广阔 的园林格局。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梳理和图像分析,首先发现 灵岩峪具有2层山势环抱、山泉散点分布的山水格局;其次将 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过程分为草创期、成形期、丰富期和修 复期,并分析其不同时期的营建方法与格局特征;最后总结出 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逻辑和4条营建经验。以期提供传统山 地寺庙园林规划设计的历史经验,为泰山风景名胜遗产保护提 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