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茶馆在其时代背景下具备生活服务、邻里社交、休闲娱乐等定位功能,将其与现代社区及社区养老模式相结合,解决现存社区问题,补充现代社区中缺失的邻里互动、社区情感、交往空间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社交的冲击,传统交往模式发生改变,导致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园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环境心理学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对群体交往空间设计开展研究,以社区公园为载体,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与方法。并以此开展广州长湴公园的改造设计,倡导现代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应考虑常规物质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除美感以外的其他精神层面需求,特别是社会交往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群体交往空间的规划和构建,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交往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 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 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 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 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 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 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 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 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 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 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 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 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 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 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 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 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 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 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建设多层级的邻里社交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养老社区交往空间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5,(1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逐渐缩小并主要集中于社区,社区交往空间成为老年人重建社交网络的重要平台。文章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分析老年人交往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非语言交往对促进老年人社区交往具有重大帮助;分析老年人非语言交往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从视—动符号系统、目光接触系统、时空组织系统和辅助语言系统出发提出养老社区非语言交往空间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魏雪琰 《山西建筑》2004,30(16):52-53
通过对传统聚落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研究传统社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和居民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使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6.
中案桌和八仙桌不仅是闽南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祭祀家具,还与建筑空间及尺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是认知闽南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闽南传统民居中的中案桌与八仙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实物测量和匠师访谈,结合数据分析对二者的类型、构成、尺度比例、形制及装饰特点展开阐述,进而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分析祭祀家具与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尺度、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关系,探讨其中蕴藏的传统营造智慧,以期为相关家具的设计、制作以及闽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交往与社区营造──未来城市社区结构形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与社区营造未来城市社区结构形式探讨●聂兰生●宋昆一、不同社区中交往活动的特点1传统聚落中的交往活动。居住生活中的交往活动是以家居的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一种群居方式。我们通常所讲的邻里,就是这种通过地缘的邻近关系,将以血缘关系所组成的家庭单位联...  相似文献   

8.
寒地城市社区儿童室外环境设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儿童(主要为独生子女)交往的角度,剖析寒地城市社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的特点,其对社区中儿童交往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结合哈尔滨的城市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提出创造城市社区儿童室外交往空间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传统空间的社会功能,结合现代城市活动空间社会化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旧区改造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研究传统社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和居民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社区交往空间对社区和谐至关重要,通过对熙园住宅小区交往空间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社会、经济环境、空间设计、传统文化观念、公共政策等因素对社区交往有关键影响作用,阐明社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邻里交往,政府应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设计师关注居民需求.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7)
借助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人类可以超越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主体范围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的社交功能可以用"社会互动"一词描述。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既有传统的网络社会互动的特点,又实现对人类互动行为的重构。本文通过概述新浪微博作为网络互动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结合新浪微博互动呈现出的新特点解析网络中的社会互动,并探讨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闽南传统园林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观赏性,一般规模较小,以欣赏小尺度空间为主。结合武汉园博园泉州的设计,剖析了闽南园林立意构思,通过空间艺术、空间布局、空间层次,阐述了闽南园林的景观序列布局,并结合传统材料的运用和植物选用,介绍了闽南园林"就地取材"、立面做法多样、细部装饰考究且多石雕、砖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谈谈步行街的路面设计郭之宾有人说,中国人交往的空间是街道,而西方人交往的空间是广场。这话虽不无道理,但又不尽然。比如,法国的香榭里舍大道,人们可以在上面漫步谈心。而中国古代的庙会,又无疑是人们进行社交,购物的广场性空间。在我国传统的空间意识中,空间和...  相似文献   

14.
随着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行,调研发现新社区住宅楼中缺少邻里交往空间的构建,缺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为探寻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文章依照豫北地区传统民居中庭院空间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将空中庭院应用于豫北地区"城中村"的改造和建设中,旨在为居住者提供公共交往空间,改善居住单元环境质量,以期为新社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构建积极邻里交往,促进积极社会支持,是实现城市疗愈的途径之一。而有效的邻里社交取决于对交往空间的塑造,尤其是临近住区的半公共和半私密空间对社交活动的促进有效性,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为此,研究探索了半公共半私密街道界面的开敞程度对邻里交往活动的影响。作者考察了不同开敞程度街道界面对街道中居民交往、休憩、阅览等社交活动意愿和空间感受的影响,以及界面对居民院落内居住意愿等活动的影响。结合参与者提供的原因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环境观察眼动数据,研究尝试解释街道界面对社交活动和生活使用的影响。作者得到以下结论 :(1)半遮挡样式的街道绿篱能够很好地平衡街道和院落居民的私密性和社会性需求,为一系列睦邻交往行为的产生打造基础;(2)半遮挡样式的街道绿篱能有效地将街道行人的注意力引导到院落中,也将院落居民的注意力引入街道中的社交活动,进而提升双方交往意愿;(3)一层院落居民更喜欢部分开敞的院落,他们希望看见外面的休憩空间,但不希望看见交通等非社交的纯功能空间。研究提供了通过设计手段促进邻里交往的眼动追踪和行为学证据,为睦邻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公共交往空间作为拓展社区交往的重要场合,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场地设计存在共性逻辑和特性差异。文章在分别研究城乡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场地选取、场地布局和场地详细设计三方面探讨城乡公共交往空间场地设计的差异。通过研究城乡差异对场地设计的思路、方向和基本形态的影响,能够启发设计者营建公共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7.
《居业》2014,(9)
中国传统住区具有内向型的礼制观念与追求开放向往自然与公共交往的双重特点,是要有效的处理好内向与开放双重的空间需求,具有混合多种功能、文化交融的特点,紧凑的、适合步行的、可混合使用的传统社区。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城市住区的内涵、居住空间模式的总结与解读,希望对住区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胡剑锋  刘畅  曹弈璘 《风景园林》2018,25(2):116-122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杨小鹏 《四川建筑》2003,23(3):25-26
作者从自然环境,社区交往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对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的特点做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宇频 《山西建筑》2008,34(6):90-91
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探讨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并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