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以粗大豆卵磷脂为原料,经过高温降解后采用含磷脂酶D发酵液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工艺。为了确定高温降解粗大豆卵磷脂的最佳工艺,设计了相应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以1倍体积水饱和的乙酸丁酯为溶剂,127℃降解40 h能够有效改变粗大豆卵磷脂中其他磷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利于磷脂酰胆碱的进一步纯化。通过甲醇提纯后进一步通过磷脂酶D发酵液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最后采用无水乙醇作为产品的提纯溶剂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磷脂酰丝氨酸含量为48.45%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相和水相比例、磷脂酰胆碱(PC)浓度、反应温度、水相pH以及反应时间都对磷脂酰丝氨酸的制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利用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最佳工艺为:有机相和水相的比例为4/4、PC浓度为75mg/mL、反应温度为40℃、水相pH值为4.0、反应时间为12h,在此工艺条件下磷脂酰丝氨酸得率为:68.9%。  相似文献   

3.
磷脂及磷脂酰胆碱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磷脂的生物学功能及机理,认为在磷脂中,磷脂酰胆碱是最值得关注的磷脂之一。  相似文献   

4.
选用穗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racemochromogenes)作为磷脂酶D的生产菌株进行了酶的制备及条件优化,并在两相体系中进行了酶催化磷脂酰胆碱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的产酶条件为葡萄糖10 g/L、酵母粉5 g/L、鱼粉蛋白胨5 g/L、司班-60 10 g/L、氯化钙3 g/L,接种量1%、培养基初始p H 7.0、培养温度30℃,在最适产酶条件下酶活达到2 967 U/L,是优化前的2.12倍;最适的催化工艺条件为有机相二氯甲烷、反应温度35℃、p H 5.5、酶用量1.15 U/m L、钙离子浓度10 mmol/L,在该催化工艺条件下反应10 h后磷脂酰胆碱的生成率达94%。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磷脂酰丝氨酸具有预防老年痴呆症、改善记忆力等功能。但是天然存在的磷脂酰丝氨酸很少,提取工艺繁杂,并且产品安全性受到人们质疑。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用于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酶和反应体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指出开发稳定高效的酶制剂和探寻绿色安全的新工艺等措施有助于促进生物酶法工业化生产磷脂酰丝氨酸。  相似文献   

6.
高纯度磷脂酰胆碱(PC)作为药物脂质体重要原料之一,是当今药物研究新成果及研究热点。该研究报道采用层析分离法提纯卵磷脂,并对物料浓度、填充剂、洗脱剂、及干燥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制备成PC含量达90%以上高纯度产品。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磷脂酶D单一水相法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PS)的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用水量以及粗大豆磷脂(磷脂酰胆碱:25%)的比例、L-丝氨酸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都对磷脂酰丝氨酸的制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利用单一水相法通过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用水量-粗大豆磷脂的比例为2:1、丝氨酸浓度为0.6g/m L、反应温度为50℃以及反应时间为30h。在此工艺条件下在该工艺条件下主要通过减少水的用量以及增加丝氨酸的用量能够有效克服单一水相法的缺点,抑制磷脂酶D的水解活性,最终使反应体系中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为15.78%,PS的转化率约为63.12%。该工艺相比有机溶剂-水双相反应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该工艺有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反应过程中PS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禹张  涛江   《中国油脂》2020,45(1):97-101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对广岛链霉菌SK43.001-11发酵液中的磷脂酶D进行纯化,并对双液相体系中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后,磷脂酶D比酶活提高到49.48 U/mg,是粗酶液的54. 37倍,回收率为32.31%。磷脂酶D双液相催化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最佳条件为:有机相为乙醚,pH6.5,反应温度30℃,L-丝氨酸与磷脂酰胆碱质量比15∶1,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1∶1,反应时间2.5h。在最佳条件下,磷脂酰丝氨酸生成率达到74.8%。  相似文献   

9.
磷脂酰丝氨酸(PS)的制备有溶剂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采用溶剂提取法从动物组织提取PS由于"疯牛病"原因而受质疑;化学合成法成本较高,工艺复杂,且纯度和收率有待提高;酶转化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易控、高效简单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对磷脂酰丝氨酸的酶法制备以及分离纯化方法进行了综述,对其生产制备过程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是一种新资源食品,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提取困难。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是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关键合成酶。本文主要介绍了PLD的分子结构特点、催化机理及酶活特性,并总结了目前PS的制备方法,重点对PLD酶催化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研究进展及反应体系进行了论述,并对催化制备PS反应体系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深化酶法技术制备PS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此推动新资源食品PS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用磷脂酶A1水解大豆油脚中磷脂制备溶血磷脂产品。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磷脂酶A1水解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60℃、加酶量4U/g、反应时间5h,在该条件下水解产品的酸值为60.65mgKOH/g。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水解前后原料和产品进行了分析,知最佳条件下磷脂酶A1水解水化油脚的水解率为90.2%。  相似文献   

12.
对市售食用级大豆磷脂进行了马来酸酐酰化改性,既提高了它的亲水性和乳化分散性,又引入了具有反应活性的不饱和基团。实验结果表明,在55~65℃、马来酸酐质量为磷脂质量的5%时反应30min,得到的改性磷脂亲水性能较好。通过对产品红外谱图的分析,确定了酰化改性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磷脂酶A1水解卵磷脂的研究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万成 《中国粮油学报》2007,22(2):66-67,70
研究磷脂酶A1水解卵磷脂的条件,确定最佳的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水∶磷脂(w/w)50,反应溶液pH 8.0,酶解时间9h,添加50μL 0.3mol/L Ca2 溶液及100μL磷脂酶A1溶液。  相似文献   

14.
经磺化改性后的大豆磷脂 ,提高了在皮革加脂剂中的稳定性和加脂性  相似文献   

15.
大豆卵磷脂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从大豆油脚中提取大豆卵磷脂,通过真空浓缩、丙酮脱油、乙醇提取、吸附脱色、过滤、浓缩等工艺对提取条件做了系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的脱油温度和时间,乙醇的提取温度和时间以及吸附剂的选择是影响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用最佳工艺提取得到了纯度为82%的大豆卵磷脂。  相似文献   

16.
辛凤鲜  王燕 《中国油脂》2002,27(6):68-69
大豆磷脂生产过程中需控制水分。现有的测定大豆磷脂中水分的方法都耗时较长 ,不适用于生产的中间控制。比如蒸馏法[1] ,它是在一个特定的装置中 ,用一种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 (如甲苯 )与磷脂共沸蒸馏 ,将水分蒸馏出来。该法完成一次测试需 3h - 4h ,且不易操作 ;再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筛选乳状液乳化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国产大豆粉末磷脂的使用条件和方法以及复合作用对其乳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结论对于指导磷脂的使用和新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谷克仁  李桂华 《中国油脂》2000,25(6):149-152
水化油脚独特的流体特性导致在浓缩脱水时困难,常用浓缩脱水有间歇浓缩脱水和连续浓缩脱水,间歇浓缩器的球形搅拌器采用热水加热,温度70℃-80℃,不易造成磷脂的焦化。但时间长,处理最小,不易得到水分小于1%的浓缩磷脂产品。有两种型号的连续薄膜蒸发器用于制取浓缩磷脂,立式薄膜蒸发器和卧式膜蒸发器。立式薄膜蒸发器由于磷脂粘度的变化易造成磷脂膜不连续,敏感性强。卧式薄膜蒸发器具有处理量大、时间短、可调节膜的厚度和容易控制的优点,一种能改善磷脂流动性又不损害磷脂质量的方法是提高浓缩器出口范围的温度。在水化油脚中添加油脂,可以避免水化油脚浓缩脱水的困难。在水化油脚进入浓缩器前,添加油脂,可以使由静电引起的粘度高峰提前出现,并远离浓缩器出口。  相似文献   

19.
浓缩大豆磷脂的溶剂分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谷克仁 《中国油脂》2002,27(1):31-33
浓缩大豆磷脂为磷脂混合物,并含有中性脂、糖酯、碳水化合物及非磷酯等物质。为了提高磷脂产品中磷脂酰胆碱的含量,试验以浓度大豆磷脂为原料,使用乙醇作溶剂,制备富磷胆酰胆碱产品,最佳工艺条件是:35℃,90%乙醇、萃取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Wet gums produced during aqueous degumming of crude soybean oils are currently processed to produce lecithin or added to meals to increase their nutritive value for animal feed. Oils occluded in these gums are generally not recovered or processed. In this work, three methods to recover occluded oil and obtain lecithin from wet gums were assayed: direct extraction of oil with cold acetone (Method I), extraction after water elimination under vacuum (Method II) and by solvent partition with hexane/ethanol (Method III). RESULTS: Higher oil yields (up to 588 g kg?1 of occluded oil) were obtained when water was eliminated before extraction (Methods II and III).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lecithin yields between three methods (720–807 g kg?1 of dried gums). Recovered oils had acidity = 16.7–21.7 g kg?1 as oleic acid, TOTOX (total oxidation) values ≤ 8.82, unsaponifiable matter = 9.0–12.1 g kg?1, and Phosphorus = 87–330 mg kg?1. Lecithins obtained by Methods I, II and III hexane phase had the same purity level (610–691 g of total measured phospholipids kg?1). CONCLUSIONS: The occluded oil in soybean wet gums can be recovered, with quality and stability indexes compatible with their reinsertion in the productive process, by water elimination and extraction with acetone. Lecithins can be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phospholipid composition and diverse application fields. Copyright © 200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