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催化裂化辛烷值助剂技术的近期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石油馏分的催化裂化反应及影响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主要因素,评述了催化裂化辛烷值助剂技术的近期进展。指出ZSM-5沸石用作催化裂化辛烷剂时,主要是通过择形裂化或异沟化改变催化裂化汽油的组成,从而达到提高汽油辛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及其进展情况,简要总结常规汽油脱硫技术及其缺陷,重点阐述了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探索了我国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我国成品汽油中90%以上的含硫化合物来自催化裂化汽油,降低成品油中硫含量的关键是降低FCC汽油的硫含量。FCC汽油降硫技术主要有FCC原料加氢预处理脱硫技术、FCC过程直接脱硫技术以及FCC汽油精制脱硫技术。在催化裂化工艺过程中直接脱硫是一个比较经济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发展方向是研制新型的具有降硫性能的中孔(介孔)和高活性的活性组分的催化裂化催化剂或助剂,以达到深度降低重油催化裂化汽油馏分中硫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式的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过程的反应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催化裂化催化剂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催化裂化汽油轻馏分改质和催化裂化汽油循环回炼改质的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汽油轻馏分改质的反应进行的程度同全馏分改质不同,催化裂化汽油轻馏分改质过程的液体收率和汽油收率与相同条件下全馏分汽油改质过程相近,尽管低碳数烯烃的初始浓度远远高于高碳数烯烃的初始反应浓度,但其转化率要比高碳数烯烃低。催化裂化汽油循环回炼次数增多,改质汽油收率增加,液化石油气收率减少,而液体收率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和提高轻质油收率,对0.8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采用两段提升管反应器催化裂化技术的改造。改造中除反应沉降器和提升管反应器改动较大外,其余设备改动很小。改造后装置采用了汽油回炼方式。改造后装置的标定结果表明,两段提升管反应器与LBO-16L降烯烃催化剂配合,在保证汽油烯烃体积分数小于35%的前提下,产品分布较好,轻质油收率和柴汽比较高。但是在汽油回炼量较大(20t/h)的情况下,汽油烯烃含量才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6.
催化裂化反应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催化裂化反应器的发展状况。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以及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和催化裂化生产低碳烯烃的迫切需求,现有的提升管反应器已经不能满足改善产品分布和不同生产目的要求。近些年来,各种催化裂化反应器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催化裂化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曾勇  万胜林 《炼油》1998,3(1):43-49
本文介绍了催化裂化汽油脱臭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目前荆门石化总厂汽油脱臭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催化裂化新技术生产低硫汽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催化裂化新技术降低汽油的硫含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述了催化裂化过程中影响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因素,讨论了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助剂、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我国炼油企业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宜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辽河石化分公司应用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改造,并增设了两种催化裂化汽油(轻馏分汽油和全馏分汽油)回炼改质措施。工业应用表明,在汽油烯烃含量接近目标值(目标值为体积分数39%)时,汽油回炼量小,此时回炼轻馏分汽油有利于目的产品收率的提高;当汽油烯烃含量与目标值相差较大时,汽油回炼量大,此时回炼全馏分汽油有利于汽油辛烷值不受损失。  相似文献   

10.
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了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原料的选择,预处理,所用催化剂及醚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并对国内外有关石油公司的醚化工艺做了简单评述,着重讨论了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的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工艺特点,该工艺技术为我国炼厂提供了一条实用,新颖的汽油改质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方案对比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便于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工艺技术选择,对三种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专利工艺技术,即Prime G~+、CDhydro & CDHDS和S-Zorb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比和分析,对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工艺技术选择、工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SiO2掺杂对V-Mo/TiO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SiO2掺杂量的TiO2-SiO2复合载体,采用浸渍法在这些复合载体上负载活性组分V2O5和MoO3,制备不同SiO2掺杂量的V-Mo/TiO2-SiO2催化剂 (VMTS)。运用XRD,SEM,BET,H2-TPR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SiO2掺杂量的增加,VMTS催化剂的XRD谱图中不仅出现了SiO2衍射峰,而且出现了锐钛矿型TiO2的衍射峰,表明活性组分V2O5和MoO3含量相对较低,主要以非晶态或微晶态形式存在;掺杂SiO2的催化剂H2-TPR还原峰向低温方向移动,同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孔径减小;与其他催化剂相比,SiO2与TiO2的质量比为0.2∶1的催化剂VMTS-(0.2∶1)具有最佳的氧化还原能力。脱硝效率评价结果表明:VMTS-(0.2∶1)催化剂具有最佳的烟气脱硝效率,烟气中通入SO2时,VMTS催化剂烟气脱硝效率下降幅度均低于未掺杂SiO2的催化剂,VMTS-(0.2:1)催化剂烟气脱硝效率下降幅度最小,说明掺杂SiO2有利于催化剂抗硫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RSDS-1的开发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介绍了用于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RSDS-1的研究开发,考察了载体、活性组元、金属原子比以及助剂对催化剂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汽油中烯烃的加氢饱和受扩散限制;Co—Mo组合对烯烃饱和的能力相对较弱;较高的Co/Mo原子比有利于提高催化剂选择性;助剂的加入对催化剂选择性有明显的影响;RSDS—1催化剂用于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脱硫,对不同原料油适应性好,脱硫率可达80%,RON损失小于2个单位,且可长周期稳定运转。  相似文献   

14.
汽油中含硫化合物脱除新技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绍了目前正在应用或开发的一些汽油脱硫新技术 ,其中吸附法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投资成本及操作费用很低 ,是一项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脱硫技术。根据我国汽油的生产情况 ,应该着重考虑催化裂化汽油脱硫 ,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催化裂化过程直接脱硫、吸附脱硫等多种方法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 ,以满足新配方汽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汽油硫化物在FCC过程中的生成和转化机理,重点对噻吩类硫化物的几种转化途径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催化剂酸性中心上噻吩类硫化物主要发生的反应;介绍了FCC汽油硫化物转化和生成反应网络,指出烷基化、环化脱氢反应可以使噻吩、烷基噻吩变成更大分子的硫化物,氢转移反应可以促进硫化物向H2S的转化,同时H2S和烯烃反应生成硫化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汽油硫含量要考虑的几个方面,为新型降硫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催化裂化汽油低温吸附脱硫工艺,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多孔性复合吸附剂RAL-10,采用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进行了低温液相吸附脱硫实验,结果显示:RAL-10吸附剂的静态吸附硫容较一般吸附剂高,可达4.06μg/g;RAL-10吸附剂对汽油中的各类硫化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活性,并对大分子硫化物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RAL-10新鲜吸附剂的动态起始吸附脱硫率能够达到100%;RAL-10吸附剂再生后的动态吸附脱硫活性与新鲜吸附剂相近,起始吸附脱硫率能够达到98%以上,动态起始吸附后的油品硫质量分数小于20μg/g。  相似文献   

17.
根据酸-碱相互作用理论,对石脑油脱芳烃-FCC汽油耦联脱硫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在无水AlCl3与石脑油质量比为0.06、反应温度为70 ℃、反应时间为60 min、络合脱芳烃助剂L与石脑油质量比为0.011的条件下,石脑油的芳烃质量分数可以从8.15%降至0.46%,脱芳烃率为94.36%。将石脑油络合脱芳烃生成的芳烃络合物MTS-1作为FCC汽油的络合脱硫剂,在反应温度为35 ℃、反应时间为3 min、剂油质量比为0.05的条件下,FCC汽油中的硫化物与络合物中的芳烃发生络合置换,脱硫率为72.24%,汽油质量收率为99.81%,汽油硫质量分数从526 μg/g降至146 μg/g,达到国Ⅲ排放标准对车用汽油硫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RIC-200长周期运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甲苯异构化装置催化剂的稳定性对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影响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寿命的主要因素包括催化剂性能、原料性质、再生、工艺条件和装置稳定性。结合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一期芳烃装置长周期运转情况,对RIC-200催化剂性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催化剂初始活性高、原料杂质控制好、再生烧焦过程平稳、工艺参数调整合理等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稳定性。提出了延长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建议,为提高芳烃联合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active metal components of catalyst, additives and catalyst preparation method on the reactivity of catalyst for 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HDS) of FCC naphtha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SDS-21 catalyst with high HDS performance and the RSDS-22 catalyst with high selectivity were developed by RIPP. The composite loading of a new series of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DS of FCC gasoline ha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desulfurization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and can under conventional hydrotre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