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机理及勘探实践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依据上第三系的石油地质条件,设计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通过模拟实验,深化了油气运移,聚集机理,明确了馆下段块状砂岩及馆陶组内部次级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疏导体系的作用,指出了馆下段顶部低幅度构造油藏的馆上段,明化镇组以岩性,地层为主控因素且与次级断层相连通的隐蔽油气藏是胜利油区今后上第三系油气勘探的重点,且在勘探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沾化凹陷断层平剖面样式及其活动性、油气成藏期及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活动强度具有在沙三段沉积期前"西强东弱"、沙三段沉积期后"东强西弱"的特点,且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层活动时间与油气充注期匹配性好。控烃期和控运期是断层活动影响油气成藏的2个关键时期,其中控烃期断层活动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控运期断层活动为油气输导提供优越的通道条件;根据控烃期和控运期断层活动速率,将研究区主要断层的控油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其中Ⅰ级、Ⅱ级断层控制的披覆构造带新近系油气较为富集,断层控油级别决定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3.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已发现油气藏纵、横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运聚与断层的关系,认为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圈闭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横向分布,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指出垦东凸起油气勘探目标应以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油藏为主,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藏次之。  相似文献   

4.
构造作用与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渤海湾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断裂作用等方面入手 ,对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特点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具有源控、相控、断控、盖控等特点。下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对上第三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上第三系油气主要富集于坳陷东北部环渤海地区 ,主要原因是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造就了晚期成藏的优越条件。断层对油气纵向运移并形成上第三系馆陶组厚层砂岩体油气聚集发挥了重要作用。油气沿断裂的运移呈幕式 ,切入烃源岩的断裂类似于潜水泵 ,周期性地将油气输送到上覆层系 ,与横向连通砂体构成立体网状运移体系。凹陷中受断裂控制形成的低凸起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缓坡带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沾化凹陷缓坡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也是继凸起、潜山之后的重点勘探区带。缓坡带是该凹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和储层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缓坡带油气运移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并讨论了缓坡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夏口断层封闭性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模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惠民凹陷西部的临南洼陷是该凹陷的主要生烃中心,其南侧的夏口断层的封闭性控制了临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藏分布。影响夏口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是其活动性、断面特征和断移地层的泥地比,通过夏口断层的断面形态成图和断层泥涂抹系数计算,定量评价其封闭能力,认为其东段、西段封闭性好于中段,东段封闭性又好于西段。据此认为,位于该断层西段的临南油田油气藏的形成有赖于断面阻隔了油气继续向临南斜坡运移,而位于该断层中段的曲堤油田的形成是因为断面不封闭,成为来自临南洼陷的油气运移至断层上盘断块圈闭成藏的输导通道。图4表3参9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研究已发现的油气田和含油构造。对分析其油气成藏特征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和晚期构造活动中心。它的地质特征和周边三个坳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其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被富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凹陷及边缘的断裂背斜和反转构造以及断阶带中的断块、滚动背斜、花状构造是勘探的最有利地区。新生代继承性的构造格局和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造成油气向凸起区和浅层多期运移、多期充注、晚期成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南堡凹陷第三系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南堡凹陷第三系依成因层序界面及区域构造活动,可划分出7个超层序,与渤海湾其他盆地相比,仅缺失第2超层序。每一超层序一般是一个完整的生、储组合,中部层序组的深湖泥岩为好-较好的生油岩,下部层序组的楔状粗粒沉积体系是良好的储层。粗粒型低位体系域向盆地中部延续的部分是深部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依据原油物理性质资料,沾化凹陷原油可分为超重油、重质油、中质油和轻质油四种类型,但以中质油为主.该地区断层发育,纵向上原油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呈现"忽高忽低"的特点.平面上,原油性质受构造的控制,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认为,原油物性与油气成藏及开发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运移方向上,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物性不断变差.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保存条件好,原油物性好,反之则差.油气开发过程中,原油物性总体上随开发时间的增长而变差,但由于开采方案的不同,变化趋势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北塘凹陷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构造演化、油源、圈闭、砂体展布与储集层条件、成藏关键时刻的配套、异常地层压力等方面,阐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种含油组合以塘沽、新村、炮台等构造为代表的自生自储型含油组合,以新港构造为代表的古生新储型含油组合,新港南—海河断层下降盘中浅层含油组合。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油层纵向分布受储盖组合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受烃源岩控制,生油凹陷区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古构造倾没部位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海河、塘北等大断层控制构造形成与发育,控制油气富集与高产;北西向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对北西轴向的油气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参3(邓荣敬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油气运移路径和分布规律复杂的问题,文中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不同断层输导性、应用层序观点和井筒信息分析砂岩横向输导特征,并研究了不同的运移路径及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新近系发育旋扭断裂式、走滑断裂式和优势砂体式3种主要运移路径。披覆构造带顺时针旋扭作用控制扭张断裂优势通道,形成高度富集的披覆构造油气富集区;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形成扭张走滑运移优势通道,形成Ⅰ型斜坡带构造-岩性油气藏富集区;NgU2旋回优势岩相砂岩和馆陶组长期洪泛面泥岩组成油气横向优势通道,形成Ⅱ型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沾化凹陷东营组三段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营组岩性油藏勘探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突破。对东营组三段砂岩储集层沉积演化特征、岩石特征及孔渗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预测其储集层厚度和物性分布规律。沾化凹陷东营组三段为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滩坝、滑塌浊积体等沉积微相内。岩石薄片分析表明,储集层主要属于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1.15%,平均渗透率为108.08mD,属于中孔中渗储集层。受沉积相的控制,砂岩体呈现凹陷边缘厚、中间薄的特点,岩石物性从凸起向凹陷内具有逐渐变好再变差的分布特征。扇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的湖底扇沉积砂体物性较好,且被周围的浅湖一半深湖相暗色烃源岩包围,是该区东营组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图7参15  相似文献   

13.
储层敏感性分析是判别储层伤害程度的重要手段,对后期高效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垦西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心样品,结合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压汞测试、流动水驱实验,对馆陶组上段和下段储层伤害指数和敏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隙结构总体孔径较大,孔喉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岩石矿物组成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岩屑为主,黏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馆上段以细粒为主,馆下段以中粒为主。(2)馆陶组储层普遍具中等速敏性、弱碱敏性、弱盐敏性特征;上下两段的酸敏性特征差异较大,上段具有非酸敏性特征,而下段具有强酸敏性特征,酸敏指数达78.28%;(3)研究区馆陶组铁白云石、绿泥石含量及孔隙结构对储层敏感性具有控制作用。(4)控制注采流速是研究区开发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对馆下段酸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要进行防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断裂在盐城朱家墩气藏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朱家墩气藏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南洋次凹的深洼带,古新统和上白垩统的天然气来自古生界烃源岩。朱家墩构造是被盐2、盐3断层夹持的断鼻构造,根据天然气运移指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断层演化特征研究,盐2断层是天然气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储集层是侧向运移通道,运移方向总体是从下向上、从南向北,主要成藏期为盐城组沉积期(中新世)。气藏的形成与断层作用密切相关,得益于断层活动性减弱。  相似文献   

15.
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油气富集与渗流机理的关键。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CO2吸附、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陆相页岩的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页岩主要发育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等6类孔隙。其中微孔、中孔和宏孔均有发育,微孔比表面积约占总比表面积的61.52%,提供了页岩油气吸附的主要空间,而中孔和宏孔则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分别占比49.99%和41.19%,对页岩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起主要作用;页岩孔隙度为4.08%~7.04%,有效孔隙度为0.11%~0.64%,孔隙连通性差。  相似文献   

16.
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高蜡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高蜡油.其蜡质量分数为20%~50%,最高达63.75%。通过对高蜡油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高蜡油中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认为该地区高蜡油母质为低等水生生物、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输入,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有细菌的积极参与。甾烷异构化参数C2920S/(20S+20R)为0.39—0.47,表明高蜡油为成熟油,但其尚未进入高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湖相白云岩。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结合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手段,对邵54井湖相白云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该井中的白云岩为典型的断陷湖盆边缘浅滩环境沉积,包括亮晶内碎屑白云岩和泥晶藻屑白云岩。根据其沉积特征,划分出内碎屑滩、藻滩和滩间3种微相。沉积微相对准同生白云石化的程度有很大影响。高能环境形成的颗粒灰岩,原生孔隙发育,有利于咸化湖水的流动,可优先于泥晶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白云石的有序度普遍较低,且Sr富集及Sr/Ba比值较高;这表明白云石的成核速度快,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时期较早。  相似文献   

18.
牛心坨洼陷是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最先裂陷的地区,沙四段发育最全。断裂构造研究表明:始新世、渐新世晚期构造旋回的抬升并伴随着右旋走滑,是形成牛心坨洼陷东西两侧逆断层的主要原因,发育一系列挤压、走滑、伸展断裂,形成挤压背斜构造、花状构造、断裂鼻状构造等类型各异的构造样式。断裂对烃源岩、储层的分布以及油气输导体系起控制作用,不同断裂带也控制着不同含油气区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含油气性,因此研究不同断裂带发育特征对优选和评价有利含油气区带和圈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邵家洼陷NEE走向的邵家断层为例,总结了油气沿断层发生走向运移的特殊地质条件,包括断层具有走滑性质、断层位于构造脊之上、断层两盘输导层极不发育、充足的油源和沿途欠发育的圈闭以及断层末端与地层中发育的输导层匹配等。以上地质条件在大部分地区都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也是断层走向运移现象较为罕见的主要地质原因。为了总结断层走向运移的适用地质条件,又对济阳坳陷发育的不同走向弯曲断层、储层(输导层)发育的地层与断层组合样式等与油气走向运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在新近纪油气主要运移期和成藏期,NW向左行左阶断层、NE向右行右阶断层在弯曲处易形成拉张薄弱带,有利于油气的垂向和走向运移;认为砂体所在地层的等高线与断层间呈现向断层收敛的“羽状”、垂直的“丰”字形以及“半羽—半丰字形”这3种地层与断层的组合样式,油气均无法运移出断层进入地层中的输导层,易于发生油气沿断层的走向运移,并分别建立了相关模式,探讨了东营凹陷石村断层、惠民凹陷临邑断层走向运移油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沾化凹陷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及综合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沾化凹陷测井低电阻率油层的研究 ,从储集层特征、地层水矿化度及钻井工程等方面总结了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地区 ,一种或几种因素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认为测井解释过程中结合地质分析和录井、钻井过程等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正确认识低电阻率油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沾化凹陷探井综合复查应用中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