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钢电镀锡机组2#软熔导电辊粘锡失效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锡是宝钢电镀锡机组 2 # 软熔导电辊失效的主要原因 ,通过模拟 2 # 软熔导电辊的工况条件 ,研究了影响导电辊粘锡失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淬水槽水温和导电辊冷却水温是影响导电辊粘锡失效的主要因素 ,提高淬水槽水温和导电辊冷却水温 ,都促使导电辊辊面粗糙度降低 ,加剧辊面粘锡。此外提高淬水槽中的锡含量 ,也促使导电辊粘锡。采取带钢出淬水槽后加快带钢冷却和降低导电辊冷却水温等措施 ,可减轻导电辊粘锡 ,提高导电辊寿命  相似文献   

2.
宝钢在生产K板过程中,在高锡层面易产生针尖状烧蚀缺陷.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轮廓仪观察了其微观形貌,应用能谱仪分析了烧蚀内部成分,并分析了缺陷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烧蚀呈火山口形貌,大小为0.2~0.6 mm.其产生是由于带钢与软熔接地辊辊面接触不良引发局部大电流电弧放电,导致带钢局部温度急剧升高,引起板面锡层熔化而形成的.提出了预防该缺陷的措施:保持软熔接地辊辊面及淬水槽溶液清洁,并在软熔接地辊前增加热风喷吹装置.将上述措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避免了镀锡K板板面烧蚀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电镀锡机组钝化污染缺陷的宏观形貌;从挤干设备、助熔工艺、钝化工艺、钝化设备等方面分析了钝化污染产生的原因。通过产线实践,发现助熔挤干辊位置,钝化段槽液中重铬酸钠浓度和p H值与钝化污染缺陷的产生无关,钝化极板的清洁程度、钝化液的老化程度以及助熔液的清洁程度才是导致钝化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助熔槽液浓度,保证钝化极板清洁性,钝化污染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消除硅钢在连续退火机组产生的浪形缺陷,对浪形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制定了相应控制措施,对炉内带钢张力、冷却段输出、碳套辊与带钢的同步性、无氧化炉燃烧状态等参数进行了调整;在生产组织上安排高低牌号宽窄规格穿插生产、定期更换碳套辊等,实施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20mm冷轧单元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的使用寿命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组的正常生产,抢修频繁。对软熔导电辊的失效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主要是粘和磨损所造成的综合失效;提出了改善导电辊粗糙度形态、提高耐磨性和变更带出槽工艺、改善软熔导电辊工况、减少粘锡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概述武钢冷轧厂是从联邦德国引进的设备。导电辊是该厂连续镀锡机组的专用辊子,分光面辊和麻面辊两种,用于镀锡、软熔和后处理三道工序。镀锡机组全线共有十三根导电辊,是生产镀锡薄板的关键部件。镀锡、软熔和后处理用的导电辊用途各有不同,以软熔导电辊为例,软熔段安装的两根光面辊,传导交流电压60~230伏,电流6000~12000安,承受温度200~300℃,机组速度300米/  相似文献   

7.
宝钢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失效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钢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使用寿命短,抢修频繁,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机组的正常生产。我们对软熔导电辊的失效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定粘和磨损是导电辊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脱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寒光  闫丽芬 《钢铁钒钛》2006,27(3):44-47,54
粘锡是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失效的主要原因,应用化学方法脱锡是延长导电辊寿命的重要途径.开发了氢氧化钠(钾)为主要组成,并加入适量亚铅酸钠(钾)和硝酸(亚硝酸)钠配制而成脱锡剂,当脱锡剂温度为40~80℃,导电辊表面温度为40~70℃时,对粘锡导电辊具有很好的脱锡效果.粘锡导电辊脱锡后的表面粗糙度可以恢复到4.0μm以上,导电辊使用寿命提高80%,降低导电辊修复成本90%,并大幅度减少导电辊更换时间,提高电镀锡机组生产作业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DR9镀锡板在二次冷轧和镀锡拉矫过程中存在的边浪及翘曲等板形问题,分别在二次冷轧、卷取、拉矫等3个镀锡板板形控制的关键工艺环节开展二次冷轧机的板形控制能力与辊形配置及辊端压靠现象、卷取过程带钢板形缺陷变化、镀锡拉矫机对带钢板形翘曲缺陷的调控性能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该边浪及翘曲板形缺陷产生的原因与规律,提出了全流程DR9镀锡板板形控制策略与系列板形控制技术,并在首钢京唐镀锡板生产线投入生产应用,使二次冷轧后DR9镀锡基板的板形缺陷由原来20 IU的边浪改善为5 IU的中浪,边浪板形缺陷完全消除,镀锡拉矫后DR9镀锡板的板形缺陷也明显改善,带钢翘曲高度由35降至1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0.
攀钢冷轧厂新投建了一条重卷机组,带钢在机组的活套处产生了明显的辊印缺陷,该缺陷在带钢上下表面都有,集中于带钢的操作侧及中部。其产生原因是辊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点状局部凸起,以及辊子安装不水平。通过对辊子的安装位置调整,及辊面进行打磨处理,有效地控制了辊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李维启  钟毅 《武钢技术》1995,33(11):24-27
对镀锡机组φ600×3220mm麻面导电辊的镀层修复进行了研制,生产实践表明,修复后的电镀锡机组麻面导电辊的使用寿命达到了原西德同类产品的技术标准,寿命达到了8~10个月,结束了武钢修复麻面导电辊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线为高速连退机组,主要为镀锡或镀铬提供基板,本线的清洗段采用长流程卧式清洗,清洗段内带钢总长为140m,并且设计为三层卧式结构,针对容易发生跑偏的问题,通过调节辊系精度、辊型综合设计及降低张力波动等措施,提高了张力稳定性,确保带钢自对中,解决了机组高速生产时的带钢跑偏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某厂连退机组R2级高粗糙度表面镀锡基板产品开发任务为依托,通过在试验生产中带钢整体取样和离线测量表面三维形貌,以工业试验方法研究揭示了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中带钢表面粗糙度的遗传与变化规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针对大量实测数据建立了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带钢表面粗糙度遗传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并根据试验掌握的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和拟合获得的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R2级表面镀锡基板的连退平整轧制过程粗糙度控制的工艺策略、设定模型和工艺参数,形成一套R2级表面镀锡基板粗糙度控制技术。将该套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R2级表面镀锡板,并且使R级表面镀锡基板粗糙度控制精度显著提高,基本消除了镀锡辊涂后的表面印刷图案的色差和鲜映度缺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宝钢1 220 mm连退机组生产薄料镀锡和镀铬原板,该机组炉子段采用小张力控制工艺,且炉内没有设计张力辊,所以整个炉子段张力控制难度大,在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过SF(均热)段炉辊之间的速差很大,造成带钢表面划伤、炉内张力波动、带钢易跑偏断带等问题,影响机组高速稳定通板。以SF段为例,深入分析炉内张力控制系统,从张力控制策略上进行局部优化,改进炉辊LSC控制功能,并且在炉辊速度控制中引入带钢温度补偿值,从机组运行实绩看,对抑制炉辊速差、张力波动、带钢跑偏具有较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镀锡机组工艺段中导电辊的功能和结构,计算并分析了导电辊的电流密度,以此为依据来探讨导电辊在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给出了导电辊设计和维护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景深显微镜和能谱仪对冷轧退火带钢表面锈点缺陷进行显微组织检验、观察和成分检测,从缺陷位置分布、微观形貌及成分角度分析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机理.结果显示:在带钢表面出现的锈点缺陷是由于炉辊结瘤致使带钢轧制过程产生凹坑,后经清洗烘干不净,在凹坑处残留积水发生析氧腐蚀所致.通过对带钢表面加大清洗力度和定期清理炉区...  相似文献   

17.
在热镀锌机组中,出了锌锅的带钢容易发生抖动,从而造成带钢表面缺陷、锌耗量增加以及冷却效率降低。抑制抖动的通常方法是使用一对接触辊,可是由于带钢镀层尚未凝固,接触辊很容易粘锌,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带钢抖动特性,获得了带钢抖动的一些基本规律。然后提出了一种用电磁力抑制带钢抖动的方法,叙述了磁力控制系统原理和主要功能模块,并介绍了电磁稳定系统在某热镀锌机组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电磁稳定技术能使带钢抖动幅值大幅度降低,并且由于其非接触特性,它既能稳定带钢,又避免了对带钢表面的划伤。  相似文献   

18.
首钢京唐1 420 mm镀锡产线在生产宽薄料时,钢卷卷取初期内圈频繁出现横向褶皱缺陷和纵向褶皱缺陷,降低了钢卷的成材率,严重影响了镀锡板产品的质量,经济损失巨大。通过对整个1 420 mm镀锡产线进行跟踪总结,分析了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别对卷取机芯轴橡胶套筒规格、卷取机芯轴膨胀程序、助卷器带钢导向板、助卷器皮带等进行了优化。优化后,镀锡机组卷取褶皱缺陷大幅降低,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四辊干平整机在轧制时,由于带钢和轧辊直接接触,在轧制压力下,干摩擦产生轧制粉尘,这些粉尘主要产生在辊缝区域,会随着带钢运行造成的气流,被带入辊缝,造成表面的缺陷。本技术通过引入流体场的模拟,根据粉尘特性、机架布置、气流、除尘口特性等要素模拟出靠近干平整机辊缝区域的气流特性,总结和设计出一套高速在线干平整机的辊缝除尘设备,将轧制粉尘有效地去除。  相似文献   

20.
对冷轧带钢平整机组擦划伤缺陷进行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通过采取优化张力、改善张力辊表面粗糙度等措施,降低了平整机组的擦划伤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