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热舒适的空调列车车厢风速设计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anger热舒适方程及PMV,PPD评价指标为理论依据,模拟计算了夏季空调列车热环境,在满足乘车人员热舒适情况下,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风速值,分析了风速和相对湿度对空调列车热舒适和能耗的影响。联系热舒适方程,通过优化参数可以减少空调列车能耗和解决列车超员问题。  相似文献   

2.
冬季供暖房间加湿与热舒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房间室内相对湿度偏小的问题,讨论了室内相对湿度与热舒适性的关系;计算了供暖房间达到室内舒适区时室内空气所需的加湿量,并绘制了相对湿度随加湿量变化曲线;介绍了常用的家用加湿器的类型及选用原则,给出了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通过计算不舒适指标评价房间热性能的方法。基于人体热反应从热舒适角度来评价房间的热性能 ,得出人体热舒适对房间建筑参数的敏感程度。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物理性质 ,房间的位置、朝向及几何形状  相似文献   

4.
李彪  朱蒙生  展长虹  蔡伟华 《节能技术》2010,28(4):336-341,373
为了研究适于寒地教室建筑室内空气品质(IAQ)和室内人员热舒适指标及探讨改善措施,本文对哈尔滨市6所高校23个教室的IAQ和热环境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得到有效问卷623份。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冬季教室环境下的热感觉方程,得到了该环境下学生的热中性温度,发现低于哈尔滨居民的热中性温度;且受试者在较低或较高CO2浓度下都不能对IAQ做出合理的主观判断。同时,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教室冬季IAQ普遍较差,热量浪费严重,亟需有效的改善措施,并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闻旭强  郑文亨 《节能》2020,39(8):110-113
地铁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车门启闭频繁,车厢热环境极易受到车门启闭的影响。首先采用实测与模拟结果相对比的方式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其次,对不同车门开启时长工况下的地铁车厢热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车门开启时长的增加,车厢内温度场受车门开启时长的影响越大,车厢内的速度场虽有波动,但波动很小;车厢热环境在车门关闭后重新恢复稳态所需要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且车门开启时间增量一定时,车厢热环境恢复稳态所需的时间增量越来越小。文章可为现有地铁车厢热环境的精细化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桂林市某高校教学楼第3层的4间教室为研究对象,对冬季室内热环境和学生的热舒适性感觉进行为期两天的直接测量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桂林高校教室冬季普遍温度过低且相对湿度较大,室内引入的新风量少、闷感强烈导致热环境较差;大部分学生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通过采取一些适应性行为调节自身的热舒适程度;桂林高校教室非空调环境下,冬季中性温度为19.9℃,期望温度为20.7℃。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地铁站内厅层工作区热环境特性对工作人员热舒适感非常重要。以青岛城市地铁有代表性的两个地下站的站厅层工作区热环境为研究对象,实验跟踪测试了站台层屏蔽门上部溢流活塞风扩散至站厅层的风量及气流温度变化规律;继而对厅层进出口自然流通的新风进行了风量和温度测试。实验研究发现,站厅层工作区的风速和气温受溢流活塞风和新风的耦合作用,呈现的周期性频率近似于溢流活塞风,而温度接近于新风,则站厅层热环境明显偏离常规热舒适性。面向站厅工作人员热环境及热舒适性进行研究,获取了青岛地铁地下站厅层工作区冬季热环境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青岛某办公楼进行现场实测,研究冬季太阳辐射对坐姿人体皮肤温度和热感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到照射时,左大腿皮肤温度上升3.3℃,左上臂皮肤温度上升2℃。根据实测数据,计算人体显热散热量,得到人体各部位与整体的等效温度,给出了太阳辐射影响下的等效温度热舒适区,对于高源强太阳辐射下的室内热环境标准及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冬季室外不同下垫面区域的环境变量进行测试,并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以平均辐射温度、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指标,研究湖边校道、校道、科技楼广场、草地等4种下垫面特征区域的热环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树木、草地、水体能有效降低平均辐射温度,其中树木降温效果最优,水体增湿效果最优,草地在一定程度上能降温增湿,但效果次于树木水体。  相似文献   

10.
YW25G型空调硬卧列车车厢内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满足旅客的热舒适性出发,研究空调列车室内空气的流动及温度分布情况至关重要。以YW25G型空调硬卧列车车厢为研究对象,物理模型中考虑了旅客以及车厢内各障碍物(包括边桌、行李架、床铺、折座等)等的影响,采用k-ε湍流模型对车厢内三维湍流流动和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车厢内流场及温度场的分布变化规律,从而获得热舒适性指标PMV值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车厢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关于隔间存在良好的对称性;硬卧车厢内各区域的热舒适性优劣排序依次是:过道区域、下铺区域、中铺区域、上铺区域;合理的铺位纵向间隔有利于旅客的散热。研究结果对如何改善列车车厢内热舒适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室内自然通风模型,研究了系统在不同温度、不同进风口风速及不同外窗开度情况耦合工况下,人体热舒适感受能够承受的温度上限和空气流速与外窗开度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室内热舒适性会随室外温度升高而明显恶化,温度达28.5℃时超过热舒适性指标国家标准推荐值;各因子中,风速及温度对室内热舒适性影响比重相对较轻,外窗开度的影响最大;20%为外窗开度下限,随开度的增大室内热舒适性增强;风速增加带来的不适"吹风感"也需考虑,该个体差异性感受会使得室内热舒适性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2.
室内动态热舒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了室内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指出室内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性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室内空气温度、气流速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人体生理心理特点、人体活动量、服装参数等均对动态热舒适有影响,其中空气温度及气流速度的动态化是其影响的主要客观因素,人体条件及服装参数是主要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哈尔滨地铁站台环境温度变化、热负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预测,分析得出列车运行和新风负荷所占比例最大。选择地铁站台空气调节计算参数后,计算了地铁站台的逐时热负荷,定量描述吸气、排气和站台壁面温度变化,其结果显示:站台排气温度和站台壁面温度逐年上升。地铁可回收废热量的计算结果可为废热回收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严寒地区夏季采用自然通风作为被动式降温手段,改善空气品质的同时减少能耗,其热舒适性会受到多因素影响。对严寒地区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两种建筑布局的高校教学楼热环境进行实测,对影响热舒适的三种因素,温度、湿度以及受试者体重指数(bady mass index,BMI)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在室人员不同性别,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和显著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内廊式教学楼较中庭式教学楼有更好的热舒适性;操作温度与热舒适性密切相关,中性温度为27.96℃,其中男性为27.51℃,女性为28.26℃;相对湿度与操作温度负相关,且对热舒适性有较大影响;BMI与热舒适性呈现较低的相关性,其并不能明显影响热舒适性,但相同BMI下,男性热感觉略高于女性;利用Griffiths评价模型能准确预测严寒地区夏季舒适温度。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站热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地铁环控系统的形式与组成;分析了地铁车站热源的构成,并对地铁车站内气流组织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节能》2016,(10)
为探究高校学生公寓春季室内热舒适状况,采用现场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某高校14间学生公寓室内热环境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共获得181份有效人体热反应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受试者的热感觉、衣服热阻与操作温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公寓内学生着装的平均服装热阻为0.689clo,90.1%的学生对室内20.4℃的平均温度表示接受;实测热中性温度为17.8℃,预测热中性温度为19.8℃,所期望的室内温度为18.7℃;80%的学生可接受的操作温度范围是17.7~22.1℃,其热接受温度下限比同属寒冷地区西安市的高3.2℃。该研究结果可为兰州高校学生公寓室内热环境的控制和制定其室内热舒适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地铁和地铁车站,区间环控系统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和地铁环控系统与一般地面建筑物通风空调的不同点。并提出了地铁环控系统的进一步改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气候室实验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构建的声光环境对人体热感觉、热舒适及生理参数的影响及性别差异,分析主观投票和生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偏冷环境下(20℃),暖色调声光环境可将热感觉投票向中性校正,冷色调声光环境可加剧受试者冷感,使其更不舒适;中性环境下(25℃),声光环境对热感觉、热舒适的影响较小;声光环境联合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作用效果;性别差异在热感觉、热舒适方面最为显著,声、光环境对男性热感觉、热舒适的影响略强于对女性的影响;人体热感觉、热舒适均与多种生理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乌兰察布周边某农牧区为例,通过现场跟踪测试和主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平均热感觉指数(predicted mean vote, PMV)和平均热感觉投票值(mean thermal sensation vote, MTS)以及热中性温度等指标,分析了生土民居、砖瓦民居、民生工程民居在过渡季的人体热舒适性。结果表明:在过渡季,三种民居中MTS与PMV存在偏差,但整体均为MTS高于PMV,说明居民能够适应温度较低环境;生土民居、砖瓦民居、民生工程民居的实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5.90、16.60和18.80℃,预测热中性温度和实测差值分别为2.10、1.90和1.20℃,民生工程民居差值最小,说明其室内热环境优于砖瓦民居和生土民居;对农牧区居民80%和90%实测热中性温度范围与室外日平均温度回归分析,得出适宜当地居民过渡季的人体热舒适模型,为研究农牧区居民在过渡季的热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节能》2019,(12):23-28
以桂林某高校学生公寓楼顶层的3间学生宿舍为调查对象,对其夏季室内外温湿度、室内空气流速、室内黑球温度等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同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热感觉。通过对测试的参数及热舒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廊式结构导致宿舍通风散热效果差,长廊两端的宿舍热环境相比中间部分宿舍有一定的差异,绝大部分学生对室内热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会通过一些适应性行为来改善自身热感觉。本研究旨在为桂林高校宿舍热环境的研究和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