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泥质胶结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大问题,提出采用全断面锚注方式对围岩进行支护。并以山西某矿301采区集中轨道巷为研究对象,针对巷道实际地质条件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详细设计。现场应用后,巷道顶底板、巷帮变形量分别控制在19 mm、16 mm以内,可满足轨道巷围岩控制需要。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情况下的软岩巷道围岩支护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西铭矿49709工作面两巷支护等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和工程经验得到了巷道具体支护方式,结合巷道功能及回采经验,决定采用如下支护技术:选用正梯形断面;对于轨道巷、皮带巷常规段采用架棚支护;对于皮带巷外返段采用锚杆支护。最终对该技术方案进行了工业试验,通过分析巷道变形量显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49419工作面巷道掘进为例,通过详细阐述轨道巷、转运巷的工程概况、地质情况和施工顺序,分析49419工作面巷道掘进支护过程可能存在的地质影响,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计算架棚巷道相应的支护数据,确保巷道施工安全有序进行,同时为其他轨道巷支护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工作面顺利通过陷落柱,以潞安集团某煤矿1303工作面胶带巷过DX7陷落柱为例,提出了该胶带巷过陷落柱时的具体支护方案,包括临时支护、锚网支护以及工字钢棚支护等联合支护技术,简述了主要施工顺序,实际支护结果表明,采用锚网+工字钢棚进行支护作业,支护效果良好,保障了巷道支护强度。  相似文献   

5.
郭帆 《机械管理开发》2020,35(6):13-14,144
针对巷道掘进工作面由于掘进设备及辅助设备自动化水平低、巷道支护效果不佳以及施工工艺不合理导致其掘进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以水平东翼的轨道大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地质、顶底板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了制约巷道掘进效率和质量的因素,并针对水平东翼的轨道大巷设计有效的支护方案,完成了掘进设备的选型,对今后巷道高产高效的掘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煤炭高效回采创造良好条件并降低采动动压对回采巷道的影响,针对某矿3701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原采取的"单体支护+铰接梁"存在支护强度不足问题,对巷道超前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现场应用.结果 表明,在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通过注浆锚索可提升巷道顶板强度及稳定性,降低采动动压影响;采用玻璃钢锚杆对巷帮进行补强,不仅可提升巷帮稳定性,而且不会给采煤机正常回采带来影响.经现场应用后,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顶板、巷帮最大变形量分别控制在144 mm、170 mm以内.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十字布点法在掘进巷道布置测点记录、分析巷帮与顶底板的位移量、变形速率,对巷道支护方案以及加固措施进行了有效验证。研究表明:12306轨道巷支护优化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塑性区向煤体深部的扩展,提高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选用这种优化支护方案是十分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回坡底矿东一采区10-1102切巷刷扩段采用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顶锚杆“三三”布置,与10-1102切巷原锚索、锚杆呈花型布置,间排距750 mm、1 000 mm,锚杆距煤壁侧200 mm;锚索“一一”布置,排距为3 000 mm,与原10-112切巷锚索形成“四四”布置;刷扩侧第一排锚索与切巷掘进期间顶锚杆同排布置,距掘进期间煤壁侧顶锚杆间距为750 mm,距煤壁帮750 mm。经实践应用表明,该联合支护技术,提高了巷道掘进开挖的速度,保证了巷道支护能够真正实现工作面巷道的采掘生产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郭亮 《机械管理开发》2021,36(10):29-30,38
根据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胶带巷埋深、顶底板等地质情况,经过该巷道矿压特征计算,结合支护理论,设计了胶带巷断面支护.经现场应用,观测围岩及锚杆(索)预应力,其变化值在预期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某矿3150运输巷为研究对象,针对巷道围岩松软、承载能力差以及受地应力影响显著等问题,提出将全断面支护技术应用到巷道围岩支护中。对全断面支护参数进行详细设计,并进行工程应用。现场应用后,3150运输巷围岩变形量过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现场监测发现顶底板、巷帮最大变形量分别控制在170 mm、135 mm以内,支护体系与围岩可起到较好的耦合效果。采用的全断面支护技术,可实现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有效控制,并为其他矿井类似情况巷道围岩支护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某矿8107工作面护巷煤柱受采动的影响,煤炭资源损失严重,煤柱承载能力降低,巷道易出现变形、底鼓,存在较难支护的问题,通过分析该巷道煤柱应力分布情况,阐明了进行小煤柱护巷的可行性,并设计了6 m小煤柱配套巷道支护方案。实际应用发现:在工作面采动之前,该巷道顶板与底板的收缩变形量大多在10 mm以内,采动过程中该巷道顶板与底板的收缩变形量最大为450 mm,得出该文所设计的小煤柱及配套支护方案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类似工况下矿井巷道小煤柱的留设及巷道支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任建华 《机械管理开发》2021,36(7):10-11,14
以21采区运输巷围岩控制为研究背景,提出通过采用强化支护、注浆以及底板支护等方式控制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变形,并进行现场应用.现场应用后,巷道未有底鼓发生,同时巷帮、顶板变形量分别控制在223mm、108mm以内,围岩控制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采动影响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综采工作面巷道的快速掘进成巷作业是确保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前提,为实现大断面巷道的快速掘进作业,确保巷道开挖后的稳定性,对开挖后的大断面巷道应用超前临时支护系统进行锚固。通过现场应用发现,该超前临时支护系统可有效缓解巷道的变形,最大顶底板移近量控制在150 mm,支护效果较好,与原有支护设计相比巷道开挖速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郝永和 《机械管理开发》2023,(6):256-257+262
山西某矿3302运输巷在掘进期间揭露有F7断层,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巷道顶板破碎且构造应力集中,导致巷道顶板出现一定程度冒落、变形量大等问题。根据现场条件,提出使用注浆、组合锚索板对破碎巷道进行支护,通过注浆增强破碎顶板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组合锚索板可充分发挥支护体系具备的刚度大、支护强度高以及支护面积大等优势,并对支护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3302运输巷在破碎顶板内掘进时,顶板保持稳定,监测得到顶板、巷帮变形量在15 mm、35 mm以内,围岩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时常面临顶板下沉量大、离层情况明显等问题,支护难度较大,以5302运输巷复合顶板围岩支护为例,在对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以锚网索喷+注浆为核心的围岩支护体系,通过提高顶板支护强度及自身承载能力,实现复合顶板下沉及离层变形控制。经现场应用后,5302运输巷顶板变形量大、失稳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支护后顶板、巷帮变形分别在28 mm、36 mm以内,可满足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王轩扬 《机械管理开发》2023,(2):140-142+147
为提高坚硬顶板巷道掘进效率,以3705回采巷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及工程类比法对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巷道围岩控制效果顶板及巷帮最大变形量分别控制在29 mm、47 mm以内;巷道支护耗时明显降低,掘进进尺由以往的8.0 m/d提升至16.0 m/d,掘进速度提升超过1倍,在满足巷道围岩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巷道快速掘进。  相似文献   

17.
由于某矿5306运输巷受F303断层影响,围岩破碎,巷道原采用的锚网索支护参数难以满足围岩控制需要,在对巷道原锚杆支护体系失效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全锚索支护技术对断层破碎带围岩进行控制,并详细对支护原理、支护参数进行阐述。现场应用后,巷道顶板、巷帮变形量分别均控制在72 mm、58 mm以内,围岩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山西某矿11305运输巷在地应力、地质构造以及原有支护方案支护强度低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呈现出围岩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后续使用需频繁修整等问题。为确保回采巷道安全使用,依据11305运输巷现场条件,提出以强化围岩表面支护、提升围岩承载能力并充分发挥锚索悬吊作用为核心的围岩支护优化方案,并具体对支护优化参数进行设计。经现场应用后,11305运输巷顶板、底板及巷帮收敛量分别控制在105 mm、182 mm及157mm以内,可满足巷道后续掘进及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9.
阳煤集团二矿十二区高抽轨道巷根据矿井衔接安排由普掘一队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确保巷道按期施工且工程质量可靠,根据巷道断面特征、巷道岩性确定支护设计方案,采用工程类比法选择支护参数并进行支护参数校核,确保该巷道支护可靠和快速掘进。  相似文献   

20.
陈巍 《机械管理开发》2022,(11):182-183+186
针对掘进巷道过应力构造区时易出现顶板破碎、煤壁片帮等问题,以潞安化工集团李村煤矿二采区胶带巷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原巷道支护方案,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采用加长注浆锚杆进行支护的新型支护方案。应用结果表明,应用加长注浆锚杆进行支护后,巷道顶板下沉量从之前的0.35 m降低到了0.20 m,更好地控制了巷道顶板下沉,巷道顶板更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