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探究细粒级孔雀石浮选中矿物表面的分段硫化机制,在细粒级孔雀石分段硫化浮选试验基础上,采用矿物表面动电位测定、药剂吸附量检测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药剂作用前后矿物表面电性、药剂吸附量以及矿物表面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级孔雀石的最佳硫化浮选段数为三段,此时孔雀石回收率最高达到89.54%,继续增加浮选段数回收率下降;三段硫化浮选的细粒级孔雀石矿物表面电负性最强,且此时细粒级孔雀石矿物表面生成的一价铜的多硫化物含量最高,硫化效果最好,有利于捕收剂的吸附,提高矿物的浮选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孔雀石的硫化浮选效果,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系统研究了孔雀石分段硫化的浮选行为,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孔雀石分段硫化浮选的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孔雀石自然可浮性中等,碳酸铵对孔雀石硫化浮选有较好的活化效果;孔雀石分段硫化浮选的最佳段数为三段,三段硫化浮选相较于一段、二段硫化浮选,其回收率分...  相似文献   

3.
在容积为50 m L的RK/FGC-50挂槽式浮选机上进行了孔雀石硫化浮选试验,研究了不同铵(胺)盐活化剂对孔雀石硫化浮选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乙二胺磷酸盐、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氟化铵、碳酸铵均对孔雀石硫化浮选具有活化作用;用单一活化剂时效果最佳的是硫酸铵,用组合活化剂时乙二胺磷酸盐和碳酸氢铵组合效果最好,且组合活化剂活化效果优于单一活化剂。当p H=10,乙二胺磷酸盐+碳酸氢铵用量为(1.0×10-5+1.0×10-4)mol/L,硫化钠用量为5×10-4mol/L,异戊基黄药用量为1×10-3mol/L时,孔雀石的回收率为67.67%,与直接硫化浮选法相比,回收率提高了25%。  相似文献   

4.
某氧化铜矿石铜品位为3.99%,氧化率73.5%,铜主要以自由氧化铜的形式存在。采用优先浮硫化铜再浮氧化铜的原则流程回收铜,对硫化铜浮选尾矿开展氧化铜硫化浮选试验。以硫化钠为硫化剂,戊基黄药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进行1粗1精氧化铜矿硫化钠用量、强化硫化药剂、分段加药浮选试验和氧化铜浮选尾矿强磁选试验。结果表明,硫化钠用量为1 500 g/t,不采用强化硫化药剂,分两次加药、加药量比为3∶1时,磁场强度为1 240 k A/m时,浮选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进行全流程闭路试验,最终可获得铜位40.79%、回收率36.37%的氧化铜精矿1,铜品位17.62%、回收率16.40%的氧化铜精矿2和铜品位4.11%、回收率3.88%的磁选精矿。试验结果可为该氧化铜矿石铜回收工艺的确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亮  徐继林  刘洋  莫振军  赵玉杰 《矿冶》2023,32(1):44-50
黑龙江多宝山铜业二选矿分厂采用铜钼混合浮选工艺,细度管控及浮选药剂添加制度对流程稳定性及尾矿指标影响较大,特别是捕收剂及调整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把控。基于实验室不同磨矿细度下浮选闭路实验及药剂用量实验结果,制定现场调试方案。最终确定最佳入浮细度在66%以上,根据黄药用量及硫化钠用量实验确定一粗一扫黄药用量110 g/t、硫化钠用量10 g/t。通过入浮细度管控及改良药剂制度,使精矿及尾矿指标均有较大改善。尾矿指标降低0.01个百分点、精矿指标上升3个百分点、回收率上升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望峰岗选煤厂的煤泥性质,使用3种新型捕收剂,现用的柴油捕收剂和起泡剂分别做浮选药剂选择试验和浮选条件选择试验。以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为效果评定指标对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别确定了最佳的药剂组合、药剂用量、浮选充气量、浮选入料浓度、分段加药量和分段加药时间,为望峰岗选煤厂煤泥浮选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氧化铜矿物作为铜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开发利用技术对于铜矿资源的高效综合回收具有重要意义,蓝铜矿是重要的氧化铜矿物,但自然可浮性较差,通常采用硫化浮选。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考察硫酸铵对蓝铜矿硫化浮选的影响。通过矿物表面丁基黄药吸附量分析药剂作用前后矿物表面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以及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能的模拟计算,研究硫酸铵对蓝铜矿硫化浮选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硫酸铵用量为 200 mg/L 时使蓝铜矿硫化浮选回收率由 44.15%(未添加时)增加至 60.03%,矿物表面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硫酸铵使蓝铜矿矿物表面铜和硫含量增加,碳和氧含量减少,改善矿物表面硫化效果,增加矿物表面疏水性和丁基黄药吸附量。通过 Material studio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硫酸铵降低了丁基黄药以及硫化剂在蓝铜矿表面的吸附能,增加了丁基黄药和硫化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稳定性,对蓝铜矿的硫化浮选具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细粒铂钯矿浮选中的电化学调控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采取化学药剂调节法,控制磨矿及浮选过程中矿浆的电化学特性,降低铂钯硫化矿的氧化速率,提高铂钯硫化矿的选择性浮选效果,降低浮选药剂耗量,提高铂钯硫化矿浮选效果和浮选经济效益。自制的氧化调控剂OC加入磨机效果比较好,自然pH条件下进行浮选对该矿比较适宜,亚硫酸钠用量为500g/t时,对中矿处理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针对氧化率高达93%的云南某氧化铜矿,通过分段添加硫化钠,分时进行硫化浮选,控制硫化钠用量和硫化浮选时间,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室浮选试验,获得了铜精矿中铜的综合品位为14.52%,铜的总回收率为72.29%的铜精矿;银的综合品位为366.7 g/t,银的总回收率为48.07%银精矿,取得了较好的选矿技术指标,为开发类似铜矿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某氧化率高、结合率高、主要矿物成分为硅孔雀石的的氧化铜渣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确定了获得最佳硫化效果时硫化钠与硫酸铵的用量比例, 研究了矿浆pH值对硫化浮选指标的影响, 并考察了两种羟肟酸与Y89、丁胺黑药混合捕收剂的协同捕收作用。结果表明, 在pH=5左右, 硫化剂硫酸钠和硫酸铵比例为1∶1, 以磷酸乙二胺作活化剂, Y89和丁胺黑药混合, 并添加烷基(C5~9)羟肟酸作捕收剂, 经一粗一扫两精两段磨浮开路流程, 获得铜精矿品位为11.52%, 回收率达59.89%。  相似文献   

11.
某铜选厂尾矿试样中铋品位为3.94%,铋主要以自然铋的形式存在,其次为黄铜矿、方铅矿中铋。针对试样性质特点,采用浮选工艺流程回收铜尾矿中的铋。为进一步优化浮选指标,首先以乙硫氮和丁基黄药用量为自变量,铋的回收率为因变量建立混料模型,确定组合捕收剂乙硫氮和丁基黄药的最优配比。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复合设计进行响应曲面设计,以磨矿细度、硫化钠用量、碳酸钠用量、组合捕收剂用量为自变量,铋的回收率为因变量,建立4因素5水平数学模型。然后按模型设计试验进行1次粗选浮选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最后依据响应曲面法确定的最佳浮选条件进行“1粗3精2扫”浮选闭路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5%、氧化钙用量为4 kg/t、硫化钠用量为150 g/t、碳酸钠用量为900 g/t、25号黑药用量为100 g/t、组合捕收剂总用量为200 g/t的条件下,组合捕收剂乙硫氮和丁基黄药的最优配比为4∶1。②方差分析模型的P<0.05,磨矿细度和硫化钠用量对铋的回收率影响显著;响应曲面法确定的最佳粗选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 mm占86%、硫化钠用量140 g/t、碳酸钠用量750 g/t、组合捕收剂用量250 g/t,预测铋的最大回收率为83.77%,实际铋的回收率为83.85%。③根据响应曲面法确定的最佳浮选条件,采用“1粗3精2扫”的闭路浮选试验,获得精矿铋品位24.47%、铋回收率79.25%的铋精矿,铋回收率较原浮选闭路流程提高近2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混料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可用于优化铋浮选的工艺参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玻利维亚劳拉力矿区某铜矿含Cu 3.98%,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Cu氧化率达98.49%、结合率达20.10%,为高品位难选氧化铜矿。针对矿石的性质特点,提出了"硫化钠与硫酸铵协同活化、水玻璃与硫酸铵联合分散、异戊基黄药与羟肟酸强化捕收"的活化浮选方案,并考察了主要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浮选的最佳条件为水玻璃用量300 g/t、硫化钠用量800 g/t、硫酸铵用量800 g/t、异戊基黄药用量120 g/t、羟肟酸用量60 g/t;在最佳条件下,经过"一粗—一精—两扫"的活化浮选工艺,获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精矿Cu品位达27.07%、回收率达86.38%。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基因矿物加工”系统工程建设,探究基因特征与铜矿浮选的关系,以具有代表性的铜矿物黄铜矿、斑铜矿、孔雀石、蓝铜矿和赤铜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XPS、溶解性试验、Zeta 电位、接触角等测试分析及 MS 模拟计算等分析总结了含铜矿物的基因特征。通过浮选试验得到了含铜矿物的天然可浮性为:斑铜矿>黄铜矿> 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在乙基钠黄药(NaEX)、丁基钠黄药(NaBX)、异戊基黄药(NaIAX)和丁铵黑药体系下的浮选规律为黄铜矿、斑铜矿有较好的可浮性,而孔雀石、蓝铜矿和赤铜矿的可浮性较差,可浮性优异大致规律为:斑铜矿>黄铜矿>蓝铜矿≈孔雀石>赤铜矿;结合基因特征分析得出含铜矿物的天然可浮性规律与断裂面、断裂键密度和断裂键等基因特征有关,而在 NaEX、NaBX、NaIAX 和丁铵黑药体系下铜矿物的可浮性规律与铜矿物的禁带宽度和表面 S 元素含量基因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易分选硫化铜矿日益消耗,氧化铜矿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硅孔雀石矿石采用直接浮选法存在捕收剂捕收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中以苯甲酸甲酯和盐酸羟胺为原料合成了苯丙羟肟酸(BPHA),应用于硅孔雀石的浮选回收。微浮选试验表明,在pH值为9.0、BPHA用量为120 mg/L的浮选条件下,硅孔雀石的最大浮选回收率可达到75.2%。通过接触角、吸附量分析得出BPHA能提高硅孔雀石表面的接触角,增强其表面的疏水性。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得出,BPHA与硅孔雀石作用后吸附在矿物表面,改变了矿物表面化学性质,并在矿物表面生成了疏水性的BPHA-铜物种,从而增加了硅孔雀石的可浮性。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呷基卡锂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选工艺分选锂辉石,主要研究了调整剂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添加次序、作用时间与用量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发现先添加碳酸钠后添加氢氧化钠,可大幅提高锂精矿的Li2O品位;适当延长氢氧化钠的作用时间,可有效提升锂精矿Li2O的回收率;高用量的碳酸钠会抑制锂辉石的上浮,高用量的氢氧化钠则会降低捕收剂对锂辉石的选择性。矿石经2粗3精1扫闭路试验,可获得Li2O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48%和87.76%的锂精矿。  相似文献   

16.
硫化镍和黄铁矿浮选性质相近,常规浮选工艺分离难以获得合格产品。研究亚硫酸钠、腐殖酸钠、生石灰、糊精对墨江低品位硫化镍矿硫化镍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效果。结果表明,糊精、生石灰对硫化镍矿抑制作用强于黄铁矿。精选添加2 500 g/t生石灰和100 g/t糊精,浮选获得含镍2.10%、镍回收率45%的精矿指标,优于糊精和生石灰单独作为抑制剂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十二胺为捕收剂、硫化钠为活化剂,通过菱锌矿单矿物浮选试验系统研究了硫化钠用量、硫化时间、搅拌条件、加药方式以及矿浆pH值对其浮游性和硫化电位的影响。利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各因素对硫化电位的影响趋势及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浮选回收率与硫化电位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拟合出硫化电位与主要因子之间的数学模型方程,结合回收率与电位的数学模型,因素与电位的数学模型为实现硫化过程的优化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乙基黄药为捕收剂,硫化钠为硫化剂,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白铅矿浮选时硫化钠用量、硫化时间、搅拌条件、加药方式以及矿浆p H对硫化过程中矿物的浮游性、矿浆电位、硫离子电极电位的影响。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浮选回收率与硫化电位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很好地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各因素对硫化电位的影响趋势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利用Matlab数学软件拟合出硫化电位与主要影响因子间的数学模型方程,再结合回收率与电位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硫化过程及时、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