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睿  李安强  丁毅 《人民长江》2018,49(13):22-26
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具有对川江沿岸重要城市和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进行防洪的双重防洪功能,如何科学划分金沙江梯级水库有限防洪库容、协调各防洪对象的调度方式,是溪洛渡、向家坝配合三峡防洪调度这一面向多区域防洪问题的关键科学问题。首先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梯级规划设计防洪库容的基础上,按照所在河段防洪目标及配合三峡水库对中下游防洪的次序,探讨了川渝河段及长江中下游重点区域防洪对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防洪库容的预留要求;进而分析了上、下游洪水遭遇类型及相关性,寻求针对不同区域防洪的库容共用空间,确定防洪库容分配方案;最后,分析了上游水库拦蓄方式对三峡入库洪水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梯级配合三峡水库联合防洪的调度方式。分析认为,联合调度可有效减轻长江中游的防洪压力,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水库年度运用的防洪标准、洪水分期和分期防洪限制水位、水库泄流方式的确定及如何提高低频率洪水下水库防洪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伟元 《云南水力发电》2013,(5):151-152,164
为确保水库安全,实现水库防洪要求,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的水库控制运用方式,称为水库防洪调度。当发生洪水时,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根据水库及下游防洪的设计标准,合理解决入库洪水、水库拦洪与水库泄洪的关系,进行水库防洪调度。  相似文献   

4.
工程设计中经常采用设置汛期防洪限制,减少专用防洪库容;在满足水库本身及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使防洪库容尽量与兴利相结合即汛期利用部分兴利库容防洪,这部分库容为防洪与兴利共用,称为重复库容(亦称结合库容),重复库容汛后恢复为兴利库容,以达到减少投资提高综合利用效益之目的。防洪库容与兴库容是否结合和结合多少,不公取决于水库的调节能力、洪水特性及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而且还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要经过分析比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我省唯一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库-江垭水库的基本情况及防洪调度方案,并对该水库的防洪能力进行了分析,其对了解我省大型水库的防洪状况及澧水流域的防洪调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水库调度大中型水库一般属于综合利用水库,通过实施防洪调度和兴利调度,实现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及改善河湖生态等综合利用效益,是保障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库防洪调度是运用水库挡水建筑物和泄水建筑物,有计划地实施洪水拦蓄或安排下泄,以达到防洪减灾和蓄水兴利最优效果的调度过程,是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林志光 《小水电》1994,(5):15-16
水库调度是水库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工作,它关系着大坝的安全、防洪的社会效益及发电的自身经济效益等。我省大多数水库以防洪、发电、灌溉为主,且发电效益最为突出,但是大多数水库调度只谈及防洪调度和汛期如何防汛,这已引起水库管理部门、各级主管单位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8.
针对闽江上游主要支流建溪和富屯溪流域的地形特点及难以建设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的实际情况 ,提出“分散建库、由点带面、库群联调”的防洪思路 .通过分析现有水库和拟建水库防洪作用以及水库群联合调度的防洪效益 ,提出水库群削减洪峰的作用和水库下泄流量的最小目标函数 ,得出建溪及富屯溪流域所在地南平市及相关地区提高防洪能力的最佳途径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最新的水文资料和防洪标准及洪水推求方法,对湖塘水库的设计洪水过程、调洪演算进行重新复核.并对不同型式、不同结构的防洪建筑物按不同的标准进行防洪能力的复核,提出各防洪建筑物的防洪能力及达到<防洪标准>要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永宁水库在流域防洪体系的定位分析,对永宁水库拟定了3种不同的防洪调度方案,结合技术经济指标和防洪作用比较,确定水库的防洪库容。在满足支流防洪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永宁水库在浦阳江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为流域支流水库防洪库容的设置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百色水利枢纽径流调节要用径流代表段进行计算;保坝洪水分析中,进行了左、右江历史洪水调查,并对历史洪水重现期重点分析;副坝保坝洪水还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估算可能洪水;针对百色水利枢纽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分析了防洪洪水的地区组成,为分析百色水库的防洪作用和防洪库容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堤坝稳定性一直是防汛难题,汛期高洪水位和汛退时水位陡降常导致堤坝渗透破坏和内外堤坡失稳,甚至引发溃堤。根据地质法获得汛期某已出险堤坝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利用有限元法建模反演汛期稳定性,并通过汛期堤坝在不同水位状态下渗漏和变形失稳实测资料,对模拟计算采用参数进行校正,同时对设计加固堤坝的渗透和抗滑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汛前原堤坝在设计水位、坝顶水位和水位陡降时会发生渗透破坏和堤坡失稳;加固堤坝在坝顶水位和水位陡降工况下内、外坡抗滑稳定,但在坝顶和设计水位时内、外坡脚会发生渗透破坏;调整加固方案后,抗渗和抗滑稳定性皆满足要求,调整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黄壁庄水库副坝是枢纽中防洪地位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最严重、危险性最大的一座建筑物.该库在运行中屡屡发生问题,大坝铺盖和坝顶裂缝,坝后渗水破坏和沼泽化及减压井排水沟淤堵等事故连续不断发生.重力坝、正常溢洪道抗滑稳定,与规范要求的可能最大洪水保坝标准差距较大.为确保大坝安全,经多方案比选和论证,采用坝顶垂直防渗墙加固方案,建成了30万m2的混凝土防渗墙,彻底解决了副坝的不安全因素,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受极端气候影响,近年来溃坝和出险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规律性趋势逐渐清晰,对超标准洪水影响、土石坝漫而不溃、应急响应机制等一些新问题新方向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最新溃坝和出险案例,从防洪标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和防洪度汛方面的启示,进一步提出加强溃坝风险防控的思考和建议。快速降低库水位是应对超标准洪水的关键措施,土石坝可以做到漫而不溃,土石坝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极端强降雨工况,流域梯级水库防洪能力亟待加强,管理设施对紧急情况下应急能力影响很大,低水平的管理会严重影响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5.
综合橡胶坝、钢坝以及翻板闸门的特点,结合车陂涌水闸防洪、防潮以及景观等功能要求,经比较分析确定车陂涌水闸闸门型式采用液压升卧式翻板闸门。该闸门由平面闸门门叶与弧形闸门支臂组合而成,采用弧形闸门启闭机启闭。经运行发现,车陂涌水闸闸门可有效满足防洪、防潮、通航、景观等要求,对有景观要求的水闸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山口岩水利枢纽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坝工期滞后约2个月,汛前大坝未达到原定设计度汛高程,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存在重大隐患.通过分析2009年度汛形势,确定采取措施加固上游围堰,确保主汛期大坝施工安全,并浇筑到一定高程,采取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保证了山口岩水利枢纽2009年安全度汛.  相似文献   

17.
泄水建筑物是水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坝特征水位选择和水库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泄洪方式的选择和洪水调节计算是设计的重点。为解决水库枢纽所在支沟来水量不足问题,子威水库采用主坝、副坝结合的布置方式,通过库区内的连通隧洞将副坝所在主沟水量引至主坝进行补水。考虑地质条件和工程投资限制,主坝不设泄洪设施,提出了主坝泄洪采用库区内连通隧洞引洪至副坝溢流坝进行下泄的方式,同时结合了水库枢纽泄水建筑物的布置形式,提出了子威水库枢纽主坝和副坝联合洪水调节的计算方法,可为中小型水库泄洪建筑物工程布置与调洪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熊美林  田波  丁承富 《人民长江》2011,42(12):28-31
磨盘水库大坝坝型复杂,堆石体施工质量差,自运行以来险情不断,大坝变形及渗漏问题严重。虽经多次加固和维修,大坝变形和渗漏依然严重。通过对大坝工程质量、运行管理、防洪标准、渗流安全等方面的綜合分析,认为磨盘水库大坝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水库大坝被评定为三类坝。大坝堆石体孔隙大,是大坝变形大以及混凝土防渗面板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坝安全评价分析,找出了磨盘水库大坝的主要病因,为加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口村水库作为控制沁河流域洪水的关键性工程以及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洪水的分析确定对整个水库工程设计至关重要。对河口村水库坝址天然设计洪水、受张峰水库影响后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五龙口和张峰水库同频、张五区间相应,2 000年一遇和500年一遇洪水张峰水库对河口村水库坝址设计洪水的洪量有加大作用,这是张峰水库先期滞洪之后敞泄造成的,但影响很小;100年一遇及50年一遇洪水张峰水库对河口村水库入库洪水的3 d洪量分别削减4%和1%。对于五龙口和张五区间同频、张峰相应的洪水组成,张峰水库对河口村水库坝址设计洪峰有一定削减作用,对3 d洪量和5 d洪量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河道形态和水文、气象条件的组合,常常造成凌讯期部分河道卡冰结坝。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冰坝的形成机理、冰坝的类型、冰坝的生消演变规律的分析,对进一步开展黄河下游河道冰坝的预测预报,搞好黄河下游防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