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郁彬  汪清 《机电信息》2020,(18):11-12
配电网三相概率潮流计算通常假设输入量非相关,但实际输入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为此,提出一种采用奇异值均匀采样的方式处理随机变量,并与半不变量、Gram-Charlier级数相结合的三相概率潮流算法,该算法能将多维非正态相关的向量转化成多维正态非相关向量,然后进行概率潮流计算,能够得到节点状态向量和支路潮流的计算信息,而且能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并以IEEE 14节点辐射状系统为算例,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对比,验证概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李梁  袁军  高一凡  甄浩庆  王建全 《机电工程》2014,31(11):1474-1478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接入配电网优化运行这一问题,为达到降低配电网网损和提升网络节点电压质量的目标,在常规的配电网优化措施基础上,就计及电动汽车充电站接入的配电网综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重构、无功优化、电动汽车充电站注入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应用粒子群算法(PSO)对三者进行统一优化的方法,并在IEEE33配电系统上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优化条件下系统的网损最低、电压质量最佳,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农村配电网的光伏出力与负荷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针对其概率潮流计算处理随机变量相关系数矩阵非正定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值分解法的Nataf变换处理光伏出力与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并且结合CSMCMCS-L算法进行概率潮流计算,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而且相较于其他处理非正定性的方法计算更为简单,精度更高.采取光伏出力的综合建模方法,以准确反映不同情况下光伏出力特性.在IEEE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牛顿—拉夫逊法是求解潮流计算的有效方法,但当初值选择不当,有可能不收敛,且受R、X比值影响较大。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利用Matlab编程实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牛顿—拉夫逊算法对初值敏感问题,使潮流计算的收敛过程得到有效地控制,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光伏电源配电网的研究在一方面可以解决当今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设备对电流的控制程度以及电路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网中电力输出不稳定的问题.如今我国不断地研究光伏电源的配电网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合理地优化光伏电源与配电网之间的关系,使整个配电网的运转达到安全可靠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计入外部环境热辐射因素后,电池包的布置位置对整车气动阻力和其自身散热的影响,计及高温时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采用可实现k-着湍流模型进行了CFD 数值模拟,通过实车道路实验验证仿真方案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电池包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整车气动阻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整车气动阻力最小的前置式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电池包高温工况下的温度场数值分析,提出了该布置下的电池包散热改进方案。结果表明,前置式电池包改进后,单体电池表面最高温度降幅为14.5 益,表面最低温度降幅为11.5 益,抑制了温差过大,降低了局部高温,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期后,电动汽车正在日益表现为突显的优势。与传统汽车类型予以对比,可见电动汽车更加有助于实现综合性的能耗节约,同时也显著简化了汽车运行模式。然而不应忽视,对于整个配电网如果要接入电动汽车,那么很可能将会增添额外的配网损耗,以至于表现为多种多样的配网影响。由此可见,关于接入配电网的电动汽车模式应当全面关注其中的配网损耗,在明确配电网影响的前提下给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主要对居民小区充电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无序、延迟、低谷、连续四种充电策略,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的电动汽车接入对各类典型负荷特性的影响,评估了四种充电策略的负荷特性指标,为配网规划中充电设施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风电并网比例的提高,如何协调电力系统中源-网-荷之间的协调互动显得越发困难,因此提出一种考虑电动汽车参与的配网经济运行模型。首先,利用电力系统中的“非同调”现象作为电网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对配网结构进行优化;然后,在负荷侧考虑电动汽车的可调度性,采用需求响应调整充电负荷,协助消纳风电出力;最后,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网-荷协同配网经济运行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配网结构进行优化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需求响应引导电动汽车有序调整充电负荷有助于风电出力消纳,网-荷协调更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以及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