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最新研制的可调高压电源,创新的主电路的拓扑结构由PFC(功率因数校正)模块、Buck模块、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和倍压电路组成。此电源利用变压器的寄生参数谐振工作,利用软开关技术实现了ZCS低损耗。同时,PFC模块能使此电源系统适用于国内和国外市场,并且减小对电网的谐波污染。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最新研制的可调高压电源,其创新的主电路拓扑结构由功率因数校正(PFC)模块、Buck模块、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和倍压电路组成.电源利用变压器的寄生参数谐振工作;利用软开关技术实现了ZCS的低损耗.PFC模块能使该电源系统用于国内外市场,并减小其对电网的谐波污染.电源的控制电路采用基于DSP的PI调解器,并基于RS232实现了与PC的通信,从而实现了本地控制和远程管理.  相似文献   

3.
首先,提出了一种LLC谐振的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其中原边包含4个开关管、2个变压器绕组和1个耦合电容,并利用耦合电容构造了2个变压器绕组同时工作的回路,实现了两者的均流;副边包含2个二极管和2个谐振电容,构成了一个谐振式倍压电路;然后,利用变压器漏感、励磁电感和谐振电容产生LLC谐振来传递能量,各开关管能实现零电流开通,二极管零电流关断,且承受的反向电压为输出电压,关断损耗也很小;最后,分析了电路各阶段的工作原理,推导了电压增益特性,并设计了一款22~28 V输入、360 V输出、额定负载800 W的样机。实验测试结果证明,电路最高效率达到93.5%,同时也证明了电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DSP的X射线电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X射线电源系统结构。详细叙述了该电路谐振软开关、倍压电路原理,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调压策略、整个电路的控制由一片TMS320LF2407完成,实现了电源的全数字化控制。最后,给出了电路的试验波形及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种适用于高压输出的软开关多谐振直流变流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倍压整流技术和LLC多谐振变流器结合起来,构造出倍压整流LLC多谐振变流器.该变流器的变压器结构简单,副边只需要一个绕组;输出电容电压应力是输出电压的一半,无需额外的均压电路;只需要两个整流二极管,二极管的电压应力等于输出电压,电流应力等于输出电流,所以该变流器非常适合用于高压输出中小功率的DC/DC电源.另外,该变流器的所有功率半导体器件都工作于软开关状态,所以适用于高频高功率密度的场合.详细分析了该变流器的工作原理,软开关过程,输出电容的自动均压机理,并给出了关键的参数设计方法,采用该变流器技术的500V输出直流电源的实验结果验证了以上分析的正确性,满载效率达92.3%.  相似文献   

6.
串联谐振软开关技术在ESP电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建伟  蒋云峰 《电源世界》2007,(7):26-28,16
本文介绍了全桥串联谐振软开关技术的工作原理,结合课题详细分析了电流断续工作方式时的四种工作模态,并进行了数学分析。利用工程算法计算了谐振电感值和谐振电容值。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电感值和电容值,并且控制开并器件的关断时间可以实现零电流关断。  相似文献   

7.
高压电源在真空电子器件的工作电路中一般是不可缺少的。本文根据行波管对电源的指标要求,从设计流程上分析了高压电源的设计。并给出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文章还指出了方案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SLR式软开关充电电源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建新  杨威  李平 《电源学报》2011,9(4):73-77
设计了一种以串联负载谐振变换器为主电路拓扑的充电电源,介绍了串联负载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软开关特性。分析了在电池负载条件下电路的电流特性,设计了控制电路,通过定脉宽调频控制实现对负载的恒流充电。针对输出电流纹波较大的问题,设计了电源模块交错并联的解决方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制了一台电源模块样机,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轨道交通120 kW辅助电源系统输入DC 1 000~2 000 V,输出DC 700 V的实际应用需求,相比于传统的半桥零电流隔离型DC/DC拓扑结构,此设计采用基于1 700 V IGBT的双机Boost和LLC两级串入并出(ISOP)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单机Boost升压电路调节输入电压至恒定直流母线电压。LLC电路工作于固定谐振频率点作为直流隔离变压器(DCX),获得全功率范围最优的软开关性能和最小电力半导体器件应力,进一步给出详细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最后实验验证了此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升户用储能系统中电池端双向DC-DC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LLC谐振的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有效降低了变压器匝比,提高了转化效率,在非对称半桥拓扑下可实现双向LLC特性,变换器中所有开关管均能实现软开关。同时该变换器结构简单,并可应用同步整流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描述了所提变换器软开关的实现过程,进而分析了谐振特性和相关参数以及软开关的实现条件。最后制作了一台高压侧350~400 V、低压侧45~50 V的500 V·A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半桥零电压开关变换器拓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军  罗公伟 《电气应用》2006,25(5):15-18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半桥零电压开关主电路拓扑,并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特点和零电压开关的条件。最后用pspice仿真结果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串并联谐振高压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串并联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串并联谐振变换器有3种不连续工作模式,绘制出这些模式下的状态轨迹图并介绍了绘制方法.通过对轨迹图的几何分析.得到不同模式下变换器各参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以及便于工程设计的公式.最后给出功率为3.5 kW、输出电压为-10.4kV的高压电源设计实例,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适用于宽电压范围、低电压输入应用场合的多倍压高增益软开关隔离升降压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将倍压型双有源桥变换器与倍压整流电路相结合,实现了高增益隔离升降压变换。通过采用双移相控制策略,使得一次、二次侧开关管能够在宽电压和宽负载范围内实现软开关,且二极管都可以实现零电流关断、无反向恢复损耗。变压器漏感可以作为能量传输电感的一部分,不存在漏感引起的电压尖峰问题,且一次侧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钳位在输入电压,二次侧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仅为输出电压的一半,器件电压应力低。详细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和特性,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拓扑及其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无需变压器隔离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在光伏电池和并网逆变器之间须采用非隔离DC/DC变换器完成高增益变换。为此,提出了一种高增益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在相同电压增益条件下,其相对于传统升压变换器具有占空比更低、开关损耗更小、电压应力更低的优势。在分析变换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搭建了一台48 V输入、380 V输出、额定功率为250 W的试验样机,实测最高效率为92.48%,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压直流电源效率,降低其体积和重量,这里介绍了一种基于LCC谐振变换器的高压直流电源设计方法。结合移相脉宽调制(PWM)和脉冲频率调制(PFM)方法,实现变换器在全负载范围内的软开关。首先分析了LCC电路的工作原理,并采用基波近似法进行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负载时频率、占空比与电压增益的关系曲线,为设计LCC谐振变换器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一台峰值电压35 kV,额定功率7 kW的电源样机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副边电压应力最小化的LLC谐振型变换器拓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副边电压应力最小化的LLC谐振变流器拓扑,该拓扑除了具有传统LLC谐振变流器拓扑原边开关容易实现全范围的ZVS、副边二极管容易实现ZCS、谐振电感和变压器容易实现磁集成、宽范围等优点外还具有副边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以及副边电容的电压应力均为输出电压的一半的优点。所以该拓扑非常适合应用于高压输出的直流电源中。文中详细分析了该变流器的演化过程、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一个1100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该拓扑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样机的满载效率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直流环节存在的谐振峰值电压过高和谐振峰值电流过大的缺点,以及对高电压小电流的要求,提出了串并联谐振倍压变换器拓扑的概念。文中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给出了该变换器的输出特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新型变换器原理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级联型变换器与推挽/全桥结构变换器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ZVZCS双向DC/DC变换器.通过引入耦合电感能量反馈辅助电路,实现了所有开关管的软开关.解决了变换器在大功率混合动力汽车系统中开关损耗大.开关管电压应力高等问题.最后进行Saber仿真并制作了一台样机,结果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