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碎屑岩河道砂油藏构造上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东南部,其东西两侧为草湖凹陷和哈拉哈塘凹陷,南部为满加尔坳陷,北部为雅克拉-轮台断凸。TKA井为该井区三叠系阿四段油藏的发现井,该井区河道砂油藏储层主要是以原生孔隙为主的特征,目前开发能量不足,能量较弱,结合塔河碎屑岩河道砂油藏理论及开发实践,开展油藏储层沉积相及微相研究,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分析目前开发存在的问题,优化油藏水驱注采参数,调驱改善水驱效果,提高弱能量河道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周43块为疏松砂岩油藏,目前均处于低采出程度、高含水期。因储层出砂严重,目前开发效果不理想。通过项目研究评价开发效果,分析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潜力,动静结合,研究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现状,结合生产资料、剩余油分布研究成果和沉积微相制定下步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4.
沉积相研究是有利含油区带评价的基础,正确认识油藏沉积相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为基础,对小洼油田东营组二段储层沉积背景、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带划分及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块东营组二段在古地形和大洼断裂控制作用下形成了以中—细砂岩为主的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发育河口砂坝、分流河道间弯、前缘薄层砂和前三角洲泥等沉积微相。结合生产资料和储集层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河口砂坝微相沉积为较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埕海一区明化镇储层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河道展布特征变化大,单河道追踪困难,河道边缘难以识别,导致油藏储层类型复杂多样,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剩余油挖潜等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时频分析等技术来识别河道砂体,对研究河道砂体分布具有指导意义,促进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长轴背斜构造的西北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长轴背斜构造的西北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田为多油层非均质油气藏 ,显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井点损失带、构造高部位、构造边部、断层边缘。在沉积相图上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间湾、侧翼或决口扇地区 ,纵向上以 S2下 4 - 5、S2下7- 8砂组为主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西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正确地评价了该油藏储层沉积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属于层状油藏,以及该油藏的分层动用状况,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五块为极复杂断块油藏,储层变化大,5-20m小断层十分发育,是制约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通过构造精细研究和沉积相指导下的剩余油研究,细化构造特征,明确相控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方向,实施注采井网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 3油藏属典型的厚层非均质性油藏。该油藏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储层层内、层间的非均质性增强。导致一类层采出程度高,二三类层采出程度低,油藏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通过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合理运用成熟的工艺技术,提高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应用了油藏网络剖分,依据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将该区葡I组划分为26个单砂层,应用ISGR一体化建模软件将葡北三断块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砂、河间薄层砂、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尖灭区等五种沉积相类型;并应用油藏储层属性建模、油藏流体性质建模等软件分析本区剩余油分布的潜力,从形成原因上划分了注采不完善、滞留区型、单向受效型、岩性变差型、砂体边部型等五种类型剩余油。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15.
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更加细致详细的了解,那么就需要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空间位置分布以及数量需求与储层间的关联性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以此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摘效率。喇萨杏油田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水淹问题,从而导致剩余油分布集中度不高,基于沉积相带图来具体分析影响河道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相关因素,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依据该油田自身特点来构建地质分析模型,在分析实地勘探收集到的现场资料基础之上,对油藏数值进行模拟分析,具体展开物理模拟实验,旨在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的横纵分布规律。通过对河道砂剩余油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地明确不同沉积类型河道中剩余油实际形成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元宁  陈艳霞 《辽宁化工》2011,40(3):264-266,271
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认为胡尖山-吴起地区长6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层序特征,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水下天然堤沉积,水下决口扇沉积4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今后该区勘探开发的重点,沉积相分析是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藏构造复杂,砂体发育不稳定的地质特征,注水开发时间长,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现状,加强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组合断点,对区块构造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多种资料,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指出了油藏的调整挖潜方向,不仅使区块增传稳产,而且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藏构造复杂,砂体发育不稳定的地质特征,注水开发时间长,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现状,加强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组合断点,对区块构造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多种资料,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指出了油藏的调整挖潜方向,不仅使区块储稳产,而且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原油田文88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储层发育不稳定,采收率低的开发难点,文章以单砂体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通过沉积相约束下的合理层段组合、注采井距、注采井网的合理配置研究、相控剩余油挖潜研究,并选择适应高压低渗透油藏的配套工艺技术等开发实践,开展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探索高压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X油田A区块属高含水复杂断块油藏,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含水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经过研究发现,该区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采油井网对油层内部单元控制程度较低,注水开发效果较差,剩余油饱和度较高,采出程度较低。需要针对本区块剩余油分布和潜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以便修改二次开发方案获得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