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油砂山油田Ⅵ断块以前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驱动能量主要为弹性驱和少量的溶解气驱,Ⅳ断块在2000年投入注水开发,Ⅵ断块2008年正式投入注水开发。油田Ⅵ断块因油砂体展布性差,砂体"薄、多、散"特征明显。导致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较差。水井一线油井见效时间慢、受效井多为单向受效。因此油田开展先期注水试验摸索大排量注水下油井见效时间、井组生产规律等资料为油田Ⅵ断块后期开发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贝尔油田于2007年投入开发,2009年7月实施注水开发,截止目前,累计注采比达到1.0,部分油井呈现出产量恢复、含水上升等受效特征。本文运用动、静态资料,分析油井受效特征,总结水驱特征与注水强度关系,摸索出通过控制合理的注水强度,提高水驱效果为中心的水驱调整技术,对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海油田唐105X1断块为封闭背斜构造油藏,开发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由于封闭断块能量下降较快,为补充地层能量,后期转为注水开发。不同于常规注采受效方式,唐105X1断块低部位油井先受效,高部位油井后受效,形成类似"宝塔形状"的注水受效方式。针对这种现象,通过研究该断块构造类型及储层特性,总结出该断块注水受效特征,并对该注水受效特征命名为"塔式"注水受效。通过对该受效特征的分析研究,进一步积累了封闭小断块的注水开发经验,对其他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鹏敏  于光临 《辽宁化工》2013,(10):1229-1231
一些低渗透油田在投入开发一段时间后产量递减快,为了稳产,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来补充地层能量,但注水后部分井水淹、水串严重,而大部分油井注水不受效或受效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入储层内部,认识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了解注水过程中基质渗流与井间水淹机理,为开发后期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已有井的动态资料研究单井产能、含水率变化及其油井产量的变化规律,对注采、井网系统、注水情况、水驱状况、动用状况及注水井的受效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唐157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为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敖南油田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的发育状况及对敖南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根据注水井注水压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周围油井受效及见水的过程,并初步确定了注水井裂缝的开启压力;分析了裂缝对敖南油田地层压力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天然能量、控制注水压力、堵调结合、水淹井转注等手段减轻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缓油田产量递减。  相似文献   

7.
油砂山油田受岩性和断层影响,一线油井注水受效性差;同一泵压分层系注水;平面注采井网完善,纵向对应关系较差;水井射开井段长且层数较多,渗透率级差较大,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油田的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8.
油砂山油田受岩性和断层影响,一线油井注水受效性差;同一泵压分层系注水;平面注采井网完善,纵向对应关系较差;水井射开井段长且层数较多,渗透率级差较大,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油田的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9.
不同注水时机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规律表现不同的响应特征,研究确定注水时机,对延长组油藏延长高产稳产时间以及提高油藏采收率都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利用矿场资料统计的方法,对已开发不同类型油藏的注水时机与产量变化关系、采出程度和含水关系、地层压力和产液量关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该类油藏不同注水时机下的开发特征,同时简单分析了其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安塞油田超前、同期、滞后和未受效四种情况,初期稳产阶段产量比例为4.27:2.3:1.87:1,因此,尽可能实施早期注水,改善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YC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低丰度及低压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单井产能低、递减速度快及注水受效不均衡等问题。为了探索低渗透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开展了精细地质研究及储层测井资料归一化处理,在油区剩余油分布再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优势潜力资源进行滚动调控挖潜研究,结合采用有效工艺技术提出实施措施及调整部署,达到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及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黄斌  王晨  傅程  付思强  黄立凯  张伟森 《化工进展》2020,39(10):4238-4247
随着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在油田的广泛应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产量不断增加。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复杂,具有矿化度高、黏度大、含油乳化程度高、小油滴含量高、油水分离困难等特点,对油田生产和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开展三元复合驱采出水高效处理方法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分析了影响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油水分离特性的各种因素,介绍了目前国内应用于三元采出水处理的先进技术,如膜分离法、气浮选分离法、高级氧化法、微生物法等,阐述了这些处理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气浮选分离法和微生物法在三元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现场处理工艺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2.
鲁克沁油田2000年全面进入开发阶段,油田包括已经投入注水开发的中区及目前试采的西区和东区。投入注水开发的中区油井见效规模不断扩大,产能相对稳定,区块水驱开发形势整体较好,但也存在注水单向突进、含水上升导致产能下降等矛盾;试采区块衰竭式开发,单井产能下降。因此我们将以"油田开发基础年"、"稳定并提高单井日产量"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精细油田注水,改善水驱效果,提高油井见效率,夯实稳产基础,同时通过措施、新技术试验与推广稳定并提高单井日产量,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确地认识和预测油田含水上升规律,是实施油田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X油田为一生物礁地层圈闭的块状底水裂缝型油田,油藏边地水能量充足,油水粘度比大。开采特征主要表现为见水早,含水上升速度快。本文根据油田PVT和动态数据对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整体压锥能显著提高油井产量、降低含水,有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指导本油田制定稳油控水措施及同类油田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卫军  吴钰  薛东  杜东军 《辽宁化工》2014,(10):1290-1293
涧峪岔油田属于典型低渗透油藏,经过5年多的注水开发,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层内及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形成了高渗带及渗流优势通道,水驱状况和剩余油分布日益复杂,油田稳产难度不断加大,综合含水83%。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原油的采出程度,而且增加了采油成本。为了提高水驱采收率,必须对大孔道和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调剖技术作为降低油井含水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成为涧峪岔油田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注水开发是各油田采取的主要开发方式之一,注水开发效果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主要从青海油田注水开发油田实际出发,建立了包含油藏因素、采油因素等14个方面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专家确定权重的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注水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状态吻合。本文所建立的注水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对指导注水开发油田的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乔丹 《云南化工》2019,(4):162-163
在油田注水开发的后期,油井的含水率随注水量增加而升高,注水井与采油井的连通状态发生动态改变,产量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因此必须动态监测油水情况,实施有助于提升油田采收率的措施和工业技术,才能减缓产量递减速率,使油井维持长期稳定生产能力,获取油气产能的最大效益,达到开发后期油藏生产指标。本次对开发后期油藏开采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提高剩余油的开发率,达到油田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17.
油田采出水回注处理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斌  叶永东  王钦平 《广东化工》2012,39(9):50-51,53
油田在生产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采出水,依据油田生产、环境的要求,应采取适宜的技术手段将采出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是保障油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油田采出水回注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对此类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随着三采聚驱采油技术的推广,新的处理技术及产品亟待开放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子雨  王长权  张光明  宋薇 《当代化工》2018,(3):445-449,457
目前国内对低孔特低渗储层注水开发中注入水水质标准的研究较少,具体指标没有系统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对HH油田C8储层以污水作为回注水源的注入水水质标准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岩心驱替实验及动态腐蚀实验得出注入水中的悬浮物粒径中值、悬浮物含量、含油量、细菌含量等主要控制指标。结果表明:悬浮物粒径中值指标2.0μm;悬浮物含量指标3 mg/L;含油量指标15 mg/L;细菌含量指标24个/mL。该结果为HH油田污水回注水质标准提供了具体依据,也为类似区块的注水水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庆油田水驱开发相继进入高含水阶段的现状,聚合物驱作为水驱后接替开发方式,大大减缓了大庆油田的产量递减.基于大庆油田水驱后聚合物驱的发展现状,模拟大庆油田S区块的油层条件,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方式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了聚合物恒速恒浓、恒速梯次增浓、恒速梯次降浓和增速梯次降浓四种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通过对比采收率指标,最终确定了水驱后聚驱的最优注入方式为增速梯次降浓,为大庆油田S区块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方式的优选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0.
轮西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储层特点、渗流模式与常规油藏不同,用常规注水方式来稳定地层压力和水驱油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难以奏效。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分析轮西油藏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及油井含水变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单井注水替油工艺,给出了优选注水替油井、确定最佳注水时机及注水量的决策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效开发轮西油藏提供一种新方法。该工艺在LX10-H1井的实践结果表明:与未实施该工艺前相比较,油井关井时间由150天左右有效缩短至50~60天,而日产油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